家有康熙青花瓷器,是种文化!
康熙瓷器开启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窑器多小件,少见大器,而民窑青花器物的造型丰富多样,又多见大器。我们通常见得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也大多数出之民窑。
在瓷器收藏过程中,要辩识到 现代工艺品,青花和粉彩为化学料,现代瓷胎是气窑烧制,胎釉干、白、轻,古瓷是柴窑烧,胎釉润、青白、厚重、胎釉仿古代瓷器,瓷土不是高岭土,现代瓷土是机械研磨,瓷土细,瓷品手感重,瓷罐面火气重,无古瓷经过岁月油腻的宝光。底部磨损老化自然,罐内明显看到手工拉坯,有缩釉点和鸡爪纹。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多古朴凝重,中期以后造型变化较大,标准规范化的统一形制开始出现,新的品种层出不穷,多达近百种。青花墨分五色,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即仿古又创新,器型前 所 未 有,变化多端。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景德镇清代康熙时期无论御窑,还是民窑均取得了新的成就。明王朝灭亡后,清王朝接收了明代御窑。清初朝廷曾多次命御窑厂烧造瓷器,如现在在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纹香炉上以青料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敕敬造”。再如,顺治十一年景德镇奉旨造龙缸(未成),顺治十六年又奉旨造栏板(亦未成),康熙十年又奉命造 祭器等。1,至康熙“十九年九月奉旨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嬉、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 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驻厂督造”。2,标志着御窑厂制度正式恢复,御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民窑延续了明代晚期以来的发展势头,产量、质量均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康熙中晚期。
通过对原料以及烧造技术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说明了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在胎、釉、彩方面的鉴定特征。康熙时期文化发达,人文艺术上受明末思潮的影响,文人画派占据主流并深得统治阶 级的喜爱,因此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也有很强的文人气质。此时的民窑青花瓷器画面中山水画受清初“四王”影响,而人物瓷绘则多受宫廷画师绘画影响。此外,康熙中后期海禁开放,瓷器再次大量行销海外,转为外销而定制的民窑青花瓷器多装饰有明显域外元素的纹饰。在鉴定中,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画工以当时的文人画、版画等素材为临摹对象,而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则以本已是临摹来的康熙青花瓷器为临摹对象,画面艺术性进一步降低,因此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器绘画较为呆板、造型比例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