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音乐之都维也纳【欧洲四国行】
引言:今年7月29日至8月11日,中大博研珠海学院组团,在学术领队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导——李工真教授的引领下游学欧洲。李教授不辞辛劳,车上讲课,车下讲解,完全不同于普通团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模式。弘原张工有幸参加,受益匪浅。经教授许可,摘取几篇李工真教授写的游记转发,与亲们偕同分享。
8月4日下午四点多钟,我们抵达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以及“世界最宜居城市”。维也纳现有人口187万,是仅次于柏林的世界第二大德语城市。
从15世纪到18世纪初这350多年时间里,由于哈布斯堡家族占据了“徳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维也纳一直都是欧洲的“帝国之都”。此后维也纳又成为了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它成为了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但在1938年3月德奥合并成“大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后,维也纳丧失了其首都的地位。1945年,纳粹德国在二战中败亡,在经历了盟军占领统治的特殊年代之后,维也纳才在1955年成为了重新获得独立的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
我们旅行团参观的头一个地点是维也纳的老皇宫。老皇宫地区由玛丽娅·特蕾莎广场与霍夫堡皇宫这两个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组成。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玛丽娅·特蕾莎广场。
玛丽娅·特蕾莎广场由女皇雕像、两旁的艺术史博物馆与自然史博物馆之间的空间组成。
玛丽娅·特蕾莎(1717-1780)这位被誉为“欧洲外祖母”的女皇,是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母亲,最衷情的妻子,最有影响的女政治家!
1740年,玛丽娅·特蕾莎从父亲卡尔六世手中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玛丽娅·特蕾莎在她一生的约四分之一时光里都在怀孕生孩子,她一共生了十六个孩子,其中有十一个是女儿。除一男五女夭折外,仍余有四男六女,共十个儿女。
当丈夫弗朗兹一世在儿子的婚礼上意外去世之后,这位天下最衷情的女皇妻子便再也没有脱下她的丧服。
在玛丽娅·特蕾莎这位世界上最卓越的母”的精心安排之下,她的儿女与欧洲各王国广结姻缘,她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位当了皇帝,一位成了大选侯,而六个女儿中有四位成了别国的王后和公爵夫人,以至于人们会这么说——“哈布斯堡王朝是通过联姻和血缘关系来实现对大半个欧洲的统治的!”
在玛丽娅·特蕾莎女皇所有外嫁的女儿中,名声最大的是她的小女儿,那位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玛丽娅·安托妮娅。
玛丽娅·安托妮娅的第一位求婚者竟是后来成为大音乐家的莫扎特。在安托妮娅四岁时,到维也纳皇宫里来演奏钢琴的五岁音乐神童莫扎特,一眼就看中了她!表演结束后,天真无邪的莫扎特完全忘记了规矩和礼节,直接跳入了女皇的怀中,重重地亲吻了女皇的面颊,并向她表示,他想娶当时在场的女皇的那位最小的女儿玛丽娅·安托妮娅做新娘!为此,女皇特蕾莎当场哈哈大笑,此事也在音乐史上传为佳话。
奥地利大作家茨威格后来在他的《断头王后》一书中这样写道:“当时她还太年轻,不知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价格。”
玛丽娅·安托妮娅十六岁就远嫁法国成为了王后。她的生活十分奢华,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后安托妮娅与她的丈夫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当安托妮娅被押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向刽子手连声表达歉意:“先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您也一定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她至死都表现出她那皇家血统的礼貌、高贵与尊严。
玛丽娅·特蕾莎广场的对面是霍夫堡宫,它分为老城堡和新城堡两大主体部分,这里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执政地。这个来自于瑞士的家族在此几乎无间断的执政长达640多年。
霍天堡宫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七世纪以前,它实际上只是一座抗击敌人的防预性城堡,十八世纪的巴洛克时代,才被扩建成壮丽豪华的宫殿式建筑。
1815年战胜拿破仑之后,由梅特湼首相主持的维也纳会议在此召开,这次国际会议产生了决定未来欧洲政治格局的“维也纳体系”,这个体系至少给欧洲各国之间带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
穿过这座被称之为“米歇尔行宫”的老霍夫堡宫的大门,我们便来到了约瑟夫广场,这里是纪念特蕾莎之子——那位大胆改革、节俭生活的皇帝约瑟夫二世(1741-1790)的地方。在这个广场上,耸立着这位皇帝的铜像。
从约瑟夫广场出来向前走,便是霍夫堡宫的新城堡部分,它前面的广场与对面的玛丽娅·特蕾莎广场相连。
这座新城堡建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德国建筑师哥徳弗里德·森佩尔设计。作为第三阶段的扩建,霍夫堡宫的新城堡体现了帝国皇宫宏大威严的壮丽气势!
霍夫堡宫新城堡门前的广场名为“英雄广场”,这个广场上立有两尊铜像,以纪念两位为国捐躯的英雄。在欧洲的雕塑艺术中,表达英雄人物极有讲究。尽管他们都骑在马背上,但如果马的两只前蹄落地,表明他在战场上毫发未损、平安归来;如果马的一只前蹄离地,表明他在战场上虽英勇负伤,但仍然平安归来;如果马的两只前蹄均离地,则表明他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而这两位英雄都是战死沙场的。
霍夫堡宫新城堡门前的这尊铜像是纪念来自萨伏依的尤金王子(1663-1736)的,他战胜了土耳其人,打败了法国人,并最终为欧洲解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另一尊铜像是纪念查理大公(1771-1847)的,他是欧洲第一位在公开战役(1809年在阿斯佩恩)中打败了拿破仑军队的奥地利将军。
当然,历史不应被遗忘。1938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在呑并了奥地利之后,阿道夫·希特勒正是站在这个霍夫堡宫新城堡的二楼平台上,对下面万众欢腾的群众宣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奥地利人都赞成这场德奥合并,我们民族的大德意志统一方案已经实现,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将是一个千年帝国!”
然而,这个大德意帝国只坚持了七年不到的时间就土崩瓦解了……
离开了霍夫堡宫之后,我们来到了维也纳的城市公园,这里有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的作者约翰·斯特劳斯的雕像。
约翰·斯特劳斯(J. Strauss, 1825-1899)1825年3月14日诞生于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同时,《蓝色多瑙河》也是维也纳的市歌。
维也纳是名不虚传的“世界音乐之都”,十八至十九世纪,古典音乐大师海顿、茣扎特、贝多芬,浪漫派音乐大师舒伯特、勃拉姆斯、斯特劳斯等都是在这里走向音乐人生的最高峰的。
而在他们离世之后,也都是安葬在维也纳国家公墓的音乐家墓群中的。
对于今天的维也纳人来说,与那些帝王将相相比,这些古典派和浪漫派的音乐大师才是更让人熟悉、更令人亲近的人物。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这些大师们的伟大作品,而这些优美的旋律正是这些大师们永生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