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庵诗集序(元好问撰)
乙酉(蒙古元)太祖二十年 金正大二年(1225)十月
元好问 撰
东坡读参寥子诗,爱其无蔬笋气,参寥用是得名。宣政以来,无复异议。予独谓此特坡一时语,非定论也。诗僧之诗所以自别於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假使参寥子能作柳州《超师院晨起读禅经》五言,深入理窟,高出言外,坡又当以蔬笋气少之耶?木庵英上人弱冠作举子,从外家辽东,与高博州仲常游,得其论议为多,且因仲常得僧服。贞祐初,南渡河,居洛西之华盖,时人固以诗僧目之矣。三乡有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予亦在焉。三君子皆诗人,上人与相往还,故诗道益进。出世,住宝应,有《山堂夜岑寂》及《梅花》等篇传之京师。闲闲赵公、内相杨公、屏山李公及雷、李、刘、王诸公相与推激,至以不见颜色为恨。予尝以诗寄之云:“爱君山堂句,深靖如幽兰。爱君梅花咏,入手如弹丸。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闲。”曾说向闲闲公,公亦不以予言为过也。近年《七夕感兴》有“轻河如练月如舟,花满人间乞巧楼。野老家风依旧拙,蒲团又度一年秋”之句。予为之击节称叹,恨杨、赵诸公不及见之。乙酉冬十月,将归太原,侍者出《木庵集》,求予为序引,试为商略之。上人才品高,真积力久,住龙门、崧少二十年,仰山又五六年,境用入胜,思与神遇,故能游戏翰墨道场,而透脱丛林窠臼,於蔬笋中别为无味之味。皎然所为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者,盖有望焉。正大中,闲闲公侍祠太室,会上人住少林久,倦於应接,思欲退席。闲闲公作疏留之云:“书如东晋名流,诗有晚唐风骨。”予谓闲闲虽不序《木庵集》,以如上语观之,知闲闲作序已竟。然则向所许百年以来为诗僧家第一代者,良未尽欤?
【评注】
1、本文摘自《全元文》。
2、前日探访磨台山龟镜寺,得见性英大师撰文的广大宝楼阁善住陀罗尼经幢,虽已残半,但经历近八百年的沧桑而存在于眼前,亦算是缘了。
3、性英,字粹中,号木庵,金代少林封方丈,著名诗人僧。年轻时性英曾苦习科举,后因迁家辽东.从高仲常游,受其影响,才放弃进取功名之心。祟庆元年(1212)十二月,蒙古大将哲别等率军突袭金东京辽阳,高仲常死于乱军之中。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下令南迁汴京,大批难民举家南逃。性英亦随难民一道,辗转南渡黄河,寓居龙门宝应寺落发为僧。后到少林寺(1223年前后)。北渡后到燕京仰山。1254年,性英曾为福圣院撰重修碑记。此后不久,性英即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