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最好看的三个点!
这几天,看完了《觉醒年代》,感觉非常不错。
首先是人物塑造得好,活灵活现。
电视里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毛泽东等当时的风云人物,不刻板,很生动。
陈独秀跟儿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李大钊没钱了骗孩子说吃肉塞牙,胡适因为理念不同跟陈李的据理力争,蔡元培三请陈独秀还唱小曲,毛泽东脚踩水盆里编辑《湘江评论》,很多细节,让人觉得很真实,这些伟人跟我们很近,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刻板印象。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看了浑身一震!
黄侃的桀骜不驯,辜鸿铭的特立独行,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陈独秀的激情澎湃,李大钊的静水流深,胡适的欲言又止,钱玄同的壮怀激烈,陈延年的倔强执拗,高君曼的默默支持,毛泽东的睿智深邃……每个形象都很丰满,看得很过瘾。
其次是情感处理得好,常常泪目。
陈独秀出狱后,感觉自己可能要连累家庭,有国无家,心里过意不去,借酒跟家人说抱歉,两个儿子大受感动,陈延年第一次喊了“爸爸”,拿酒酹地;陈乔年也站起来,说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一饮而尽,豪气干云,泪目。
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在北大校园里聊天。妻子没来过北大,在亭子里,给李大钊送吃的,然后两个人就在那里展望未来,说些感情的话,镜头缓缓扫过赵纫兰的脸,还有李大钊抽泣的身影。泪目!
陈独秀离开北大,同仁纷纷来告别,钱玄同、刘半农他们来送别,那是自然的。黄侃也来送别,送别的时候,还是那股脾气,并不认同陈独秀的思想和做法,指责陈独秀不可救药。辜鸿铭也来送别,没有那么多的话语。
这两位思想上的对头来送行,体现了士大夫们崇高的精神境界,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敬重你的为人,你走,我必来送你。泪目。
陈独秀即将离开北京,临行前,和李大钊一起,带着妻儿学生去爬长城,两人在下面展望未来,探讨路在何方,孩子们在爬长城,到了一段高地,一伙人在那里齐声朗诵李大钊写的《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泪目。
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情节处理得好,有很多改变,让人百感交集。
陈独秀和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从最初的儿子怨恨父亲,不理解父亲,给父亲搞恶作剧,到慢慢地理解父亲,尊重父亲,到最后父子同心同德,共同走在革命道路上,父子关系的改变和延年乔年两兄弟人生指导思想的改变,让人欣喜。
柳眉从最初的蛮横不讲理,到慢慢喜欢上陈延年,到跟着延年跑到北京,一起演活报剧,一起办工读互助社,到最后回到上海,在树下跟延年吐露真情,延年悲情拒绝,有情人未成眷属,让人扼腕叹息,又对延年心生敬佩。
胡适从新文化的骑手,到渐渐地跟陈李理念不合时常争论,到最后大声质问“这还是新青年吗?”思想转变极大。陈独秀从最初的无比欣赏敬佩胡适,到最后觉得胡适的思想落后时代五年,这个变化,让人叹息。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
最重要的转变,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思想的转变。
陈独秀从最初的不谈政治,到中间的新文化运动就是政治,到最后主动谈政治,思想转变非常大。原来只是想做个启蒙思想家,唤醒国人;后来发现国人唤醒了,得直接干;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要温和点,要改良主义,后来慢慢发现改良不行,必须要革命,要流血牺牲,要成立政党,要领导工人运动。陈独秀的思想转变,是本剧中最重要的转变,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很舒畅。
李大钊的思想转变,比陈独秀要快。之所以比陈独秀快,是因为李大钊接触到更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他在来北大之前,就深刻体察到老百姓的疾苦;来北京之后,遇到长辛店工人,深入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艰苦也深有感触,大年除夕的时候给他们送去很多生活物资;中间有一段离开北大,跑到河北昌黎,住在韩愈庙里,也在体验生活。李大钊的群众路线,走得比陈独秀早,所以更早地自绝地站在贫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思想的变化,对陈独秀思想变化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这两位导师走到同一个思想层次的时候,建党的诉求就自然地被提出来了,于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了一段佳话。这一段,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