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保送生到美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领军人物,施一公的传奇人生
他是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多个国内外大奖。
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誉为国际生物学界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
12年前,他拒绝了1000万美元的美国科研经费资助,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组建了生命科学研究团队,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
之后他成为“网红”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西湖大学校长。
今天我们就要讲这位被称作科学界“风一样的男神” 施一公。
2017年9月9日下午,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获得“生命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
从奥数一等奖到清华保送生,再到普林斯顿教授,最后成为著名的生物家,他的成功和荣耀,除了超人的天赋,更多来源于无数辛劳地不断累加。
刻苦铸就学霸之路
1967年5月5日,施一公生于河南的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
从小学到高中,施一公的成绩都是第一名。
1985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即使是在众星荟萃的清华园,他仍然每年名列年级第一。
之后他提前一年从清华毕业,获全额奖学金进入霍普金斯大学。
研究生阶段后期,施一公刻苦到了普通人很难想象的程度。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已是凌晨四点;第二天早晨九点,他回到实验室开始新的一天。
一日三餐,基本上在实验室解决。
他住在纽约市的住处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经常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
但施一公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中。
放弃美籍,毅然回国
1997年,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美国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聘为助理教授。
1998年2月,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当时,这样的待遇叫很多人望尘莫及。
2003年,36岁的施一公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并且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他的实验室面积是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科研基金是系里最高的。
2007年,施一公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在一次施一公回国参加四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上。清华大学的书记陈希亲自找到他,恳切地对他说:
“现在国内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清华更需要你,你可否全职回到国内,担当起医学和生物学的旗帜性人物?”
第二天,施一公就给了陈希肯定的答复。然而这个看起来不假思索的答案背后,是与妻子长达一年的要不要把家搬回国的讨论。
此时的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学校资助他购买了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他拥有10000平方米土地,一对龙凤胎儿女。
但他还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施教授说:
“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于是,2008年,施一公选择“裸奔”回国。在清华,施教授开始了事业的新征程。外面总有些人在揣度他的回国动机,他不止一次告诉大家:我回到清华最想做的事就是育人,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在他们可塑性还较高的时候去影响他们。
他在清华大学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
他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跟他唱“反调”,鼓励学生挑战他,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那里,每天都工作16个小时以上的施一公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他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又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当你很有理想、心情愉快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劲儿。"
2009年5月下旬,施一公回美国搬家,把整个家搬回北京,太太和孩子也回国。
施一公坦言:“在美国,我的学术研究正处于上升期,并不是到了顶点后才回来。比如说,在普林斯顿的实验室,我有5个独立的国立健康研究院基金,我是讲席教授,我的科研还得到一些制药公司的资助,每年我的实验室直接用于科研的经费大约有150万美元。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回清华。"
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此优厚的待遇,在普林斯顿发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施一公却没有停留在物质层面,他将眼光放在祖国教育的振兴、整个祖国的发展上。
作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施一公影响了一批海外学者回到祖国效力。他们中很多人直言,“施一公都回来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一心为公,向世界科技顶峰前行
施一公常常会把在国外读研的经历讲给每一个学生听。
常常有学生问他:“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
他直言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才会觉得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在他眼中,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他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
有些学生会在遇到挫折时对施一公吐槽:“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
他是这么回复的:“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施一公经常教导学生说,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其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
2015年6月中旬,施一公将自己10岁的龙凤胎儿女带到家乡河南驻马店,去一所农村留守小学,和那里的小学生一起吃住、接受教育。
施一公说:“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是家乡山区,条件艰苦,想让孩子吃点苦,体验生活,不忘本。”
一心为公,不仅是父辈的希望,施一公也一直践行着。
2018年,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成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8年10月20日 西湖大学成立 施一公成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施一公和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名国内外顶尖大学校长聚集一堂,共同迎来西湖大学的成立时刻。
科技强国的背后是人才,他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西湖大学就是我生命中的这件大事。”
施一公正在做前人想做但做不到、做不成的事。创建并领导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这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他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人生为这一件大事而来。祝福他,祝福中国的科学,继续向世界顶峰前行。
好了,本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您能给我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一心为公——施一公的家风》陈燚楠
《施一公:卓越是无数辛劳的不断累加》采尤山
《施一公-子承父志写春秋》央视网
《施一公——大牛的回归》黄璇
《多面施一公》吕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