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的时候,你打过冷颤没?

打冷颤这个事,是精神世界的震撼和愉悦感到达巅峰时候的生理反应,很爽。

我也经常会打个冷颤,比如看电影时候,看到《罗曼蒂克消亡史》中,1941年的上海,在航拍的镜头中,上海处处断壁残垣,破碎的日本军旗在风中无力的舞动,跟随着镜头的节奏,有旋律不太明显的钢琴声一直铺着,凄凉、死寂感扑面而来;

1941年的菲律宾,日本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残余未息的战火在尸体与烧焦的树干之间苟延残喘,依然是这样的钢琴声在背景中慢慢铺着。

当时我就打了个冷颤,在电影里那种破碎、苍茫、死寂的意境中,偏偏又感觉到了诗意和力量,于是浑身肌肉与皮肤一收缩,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平气凝神,痛痛快快的打了个冷颤。

但给我带来这个体验的,不是因为音乐,而是因为那些镜头,那些字,还有背景音配合起来的意境。

我对诗词,美景,美酒,绘画有一些特别的感受,但是一直觉得对音乐的感触是完全没有的,尤其看到我那个妹妹,她十岁的时候,听完录音机里的音乐,在不懂得乐谱的情况下,照猫画虎就在家里的电子琴上弹出了同样的旋律,我觉得好神奇,同时也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确没有这方面的感受触角。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通过社会比较,自己给自己设限了,于是死死关上了那扇通往美妙的门。

一天,妹妹发给我一首歌,是《童话镇》,暗杠唱的,对我说:“姐你听听,我今天偶尔听到这首歌,很好听,走在大街上,我就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冷颤。”

我听了,我想打个冷颤,但是我的肌肉和皮肤从容不迫,和平时一样舒缓,完全拒绝投入,我也没有感受到那种我很期待的美妙感。

所以在鉴赏音乐方面,我对自己相当绝望。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教会了我怎么去欣赏音乐,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我也行,我也能听懂。我的人生终于又多了一项能够感受乐趣的能力,当时狂喜啊。

这个人是多哥。

那天我们去郊游,开车行驶在北京西郊的山里,当时正值春末夏初,草木还没有释放生命的全部力量,泥土在稀疏的树叶和草丛后若隐若现。

北方的山体一片雄浑。

当时我选的是安骑兵的一些歌,节奏明快,旋律欢乐,我认为比较应景。多哥说:“听一下谭维维的《3》吧,这个专辑虽然小众,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我很喜欢。”

《3》中有一首《艳阳天》,我们听了一遍,多哥问我:“你有没有听到一首音乐会突然打冷颤的时候?”

打冷颤我经常有,但听音乐时真没有过。

他就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安骑兵的歌很好听,但是相对来说太简单了,就像你们画画的,画油画的时候总是要调色,很少会用单一的颜料涂抹画布,因为这样的画会显的太简单了没有内涵。

不同颜色混合起来,才能彰显出画面的协调感。音乐也是这样的。你可以试着听一些比较复杂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带给你更加深入高阶的享受。

其实我对谭维维并不熟悉。但是就因为听了这张专辑,我就开始喜欢她了。虽然她是选秀出来的,但是她一直坚持走自己的音乐道路。这很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是随波逐流的,或者是跟着经纪公司所策划的更容易成功的路走。

这张专辑《3》,是一个纯摇滚乐的专辑。

其实女歌手做纯摇滚乐的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这张非常成功,它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因为很多人不知道。

我喜欢这里面的几首谭维维自己作词作曲的。

让人觉得不事雕琢,浑然天成。

尤其是这首《艳阳天》,词曲很简单,很写实,有民谣的色彩。讲述了一种心情,同时又在其中融合了怀旧的,慵懒的,英伦摇滚,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这首歌就有了味道。

比如你听副歌部分。”

我们听了一遍。

他继续滔滔不绝的拯救我这个音乐白痴。

“在技巧上,这是一首标准的英伦摇滚。你听,用密集的吉他扫弦,推动出一个庞大的音墙。就好像一个推土机在把一面墙推倒,或者把庞大的土堆往前推,绵绵不绝,非常有力量。你感受下?

这样不断推进的音墙,结合谭维维独特的嗓音,反复的,反复的吟唱,一点一点的将整个氛围推向了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你细细体会下,会觉得非常有味道。

当高潮逐渐来临的时候,人就会一激灵,当然你得听懂,这就需要有一点专业的鉴赏能力。

在我的印象中,谭维维是一个爽朗开放的人,她在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面对生活及世界的心情与态度。”

这个时候,重新放了一下这首歌,我发现,的确,我能够进入音乐的氛围了,感受到了它营造的能够让人浸淫其中的氛围。我还没有打激灵,但的确有些陶醉了,浑身麻酥酥。

多哥继续说:

“一首好的歌曲,技巧是必要的。这张专辑的背后,有非常牛的,具有成熟功力的制作人。正是有这样的制作人,所以才能有这样的好音乐。

在有强大技巧的加持下,谭维维又把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英伦摇滚这种方式宣泄出来了。所以技巧和能打动人的,发自内心的感受,结合起来,才能够把歌曲的内涵唱出来。

所以很多的而艺术家,音乐人,作家很希望别人能够懂,绝对不是清高,故弄玄虚。想要听懂看懂,真的需要一点相关知识,来提高感受能力。”

然后,他对我进行了思想教育:

“这也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去读书,去学习。实际上是学会如何感受这些美。一个最简单的人,什么也不学,他也能感受到美,比如大自然的美,夕阳美等等。

但是想要到达灵魂深处却有要求。

一件美的事物,能够在你的灵魂深处触动到多深,取决于人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否欣赏得了更美的事物,对人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比如两个灵魂丰裕的人对话,他们之间的共鸣,可能只有他们才能懂。所以,一个人到了哪个层次的境界,就会得到哪个层次的喜悦,感受力和获得的喜悦是相辅相成的。

在生活中,无论是看电影,听古典音乐,和好友交谈,读书,经常会有某个片段沉浸其中,浑身激灵,心被牵扯一刹那。

那就是眼前的场景,引发了内心深处的非常强大的共鸣,这种共鸣瞬间击中你之后,人会感觉到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内心会激动,会狂喜。

这样的感受,是人的巅峰体验,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谈点别的。

人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其次还要有机缘。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感受美好的事物具有偶然性。然是人一旦经历过这份美妙,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会在生命中不断地去寻找这样的机缘。

所以,偶然之中的必然,就构成了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终其一生,寻寻觅觅,很可能求之不得。

然而,在这样的悲剧的底色下,反倒能够映衬出一旦遇到的狂喜。这样悲喜相伴相生的人生才有味道,而那个逐渐找到“狂喜”的人,有可能才是真正的,有思想,有感受的真人。

我想,这大概是,做人的最大乐趣。”

这次郊游,记忆颇深,每次想起来,即使不听谭维维,我也会打个冷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