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病变是许多人体疾病的基础病变,你知道吗?
前言
血管是我们人体最丰富的组织,它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其结构及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各个脏器功能的好坏。人体的血管平时很苦逼,其内部要受血流的冲击力及各种成分的影响(血脂、血糖、尿酸对它的刺激),时不时还要被外来的静脉输液成分摧残一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疾病就始动于血管的内皮细胞,这类细胞受刺激后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并启动慢性疾病进展历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栓性疾病、血管炎综合症。此外,外界性因素(如高血压、局部压迫、精神因素等)也会增加整个血管的张力,随着时间的迁延就会引起血管增厚并连同所供血的脏器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损害。现在,一些基因缺陷性疾病,如多囊肾(近半数合并血管瘤)、遗传性血管发育缺陷等疾病在临床上越见越多,除了与我们诊断技术提高外,与环境、饮食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加速其病变亦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临床上对血管病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普遍重视不够,体现在很少有人重视对血管疾病的筛查。为此专门撰文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希望以此引起大家的重视。
yuyushengdoctor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依运输方向可分为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动脉从心脏将血液带至身体组织,静脉将血液自组织间带回心脏,微血管则连接动脉与静脉,是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人体的血管就像城市里的道路一样四通八达,每时每刻承担着非常繁重的生理任务,动脉-毛细管-静脉间的血液循环24小时从不间断,血管通路一旦出现阻塞或破裂,轻则引起相应供血脏器的功能障碍,重者导致脏器功能衰竭或丧失生命(如心肌梗塞、脑中风、脑出血、动脉瘤破裂等)。所以我们要学会善待血管,保护好血管其实就是维系一个脏器功能的好坏及使用寿命。
本人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发现大家普遍对人体脏器功能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关注有加,但造成这些脏器功能异常的基础病变关注度不够,比如血管的病变(血管的厚度、钙化程度、弹性、有无结构缺损),很多人对血管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知识非常陌生。而临床实际情况是很多轻微的血管病变患者由于没有早期发现和得到及时的处置而酿成严重的后果(心梗、脑卒中、脑溢血),有些甚至丧失生命。近期大量的研究发现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就始动于血管(高血压、血管炎、血栓相关性疾病、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所以,提高对血管性疾病的认识度,重视对血管性疾病的筛查,加强人体血管的保护刻不容缓。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于早期筛查
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长期以来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病)一直占居我国居民死亡率的首位是不争的事实。
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仅心血系统疾病死亡率城市与农村分别高达41.1%和38.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分析还发现在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中,年龄50岁以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简称三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针对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其他5项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统计结果也显示,90%以上的患者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而且合并风险因素越多,对健康危害就越大。
2017年美国率先更改了沿用14年的高血压指南,首次将高血压的定义由血压>140/90mmHg更改为血压>130/80mmHg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再次引发全世界对早期干预心脑血管疾病,如何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合并症的关注。促使美国人更改高血压指南的主要缘由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据:研究人员把9300多名50岁以上的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把血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另一组则控制在120mmHg以下。结果6年不到,120mmHg组比140mmHg组的心脏病、心衰和中风发病风险下降了近30%,死亡风险下降了25%!
美国高血压指南的公布,引发全球同行们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干预理念及手段的热议和重视,加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筛查再次形成新的共识。欧洲及我国也分别于2018年修正了高血压治疗指南,均强调要对心脑血管发病风险进行严格筛查,要求尽早锁定高危人群并进行分层管理。尽管如此,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工作仍处于滞后状态,体现在人们普遍对血管类疾病的损害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对其实施检查及早期干预了,这也是近十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占居居民死亡率榜首的重要原因。(待续)
作者:俞雨生
编辑:小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