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话 | 童谣里的同与不同 “坐洋船,下汉口”

汉水流域下游,有一段流传至今的童谣:“摇摆手,家家的走;坐洋船,下汉口。”也有“坐轮船,下汉口”、“坐龙船,下汉口”之说,但童谣里的关键词仍是“坐船”,目的地还是“汉口”。至于它出自什么年代,由谁创意,恐难考究。童谣中的“家家”,亲缘关系属外祖母、外婆、姥姥。汉口称“jiā·jia”,上游叫“gā·ga”,没有“见外”的俚语,对祖母的称呼不分内外,更显亲切。

古籍中常有“汉人训诂”的评说,善以说唱形式以意附会的表达某种情感。故每遇“三棒鼓”、“踩花船”、“打鱼鼓”、“善书”此等民间艺术,心中难免不解:此种草根文化不乏灰色的诋毁,深明大义的激昂,一抹黄色的诙谐和丝丝的情义,艺人们居然能说得振振其辞,脍炙人口,而且著之竹帛,传诸后世。民间说唱艺术的魅力和背后的故事不容小觑,其语言通俗、干练,有些则带有地方戏曲的韵律,和类似于“打油诗”的随性、随意,若为之解者,需有“入乡随俗”的经历和深度。

童谣“摇摆手,家家的走;坐轮船,下汉口。”虽不通语源之学,但求经世致用,不惜曲学阿世巧为比附。忽生顿悟:汉水文化的渊源,莫非起始于民俗和与之相应民风?

“摇摆手,家家的走;坐轮船,下汉口。”童谣的修辞带有鲜明的地方习俗,除诗、赋以外的文体,也是民俗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朴素、直观的语言放在歌谣中,似能看到一位少妇,牵着一个牙牙学语、踉踉跄跄的孩童,回娘家时兴高采烈场景。它的产生也许不是一位风雅的学士,或大师的蓄意刻画,而是一位妇人质率朴陋,不谙文字,不识书契,在愉悦心情下的随口而出。其背后是广袤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民间口头语言所特有的语义双关修辞。

值得一提的是,这则童谣仅限于汉水流域下游,沙洋和“天、沔、汉”一带,而在汉水中上游地区不曾出现。客观地折射出临汉水而居的人类群体在地理、人文、习俗等与其它地区的疏密关系。这种口头语体,重音不重文,以耳不以目,循音律而非文法以组织话语,是民间思维、民间知识、民间信仰的逻辑基础。至于为什么在汉水下游一带流传,只能猜测或与民间谚语、习俗、演艺、口语,乃至于诨话、荤话有关。

有趣的是,湖北黄陂、新洲、孝感地区的“摇摆手”:摇摆手,家家去,家家门口唱大戏,油绞饼子买得我的伢伢吃。方言中的“去”(qì)而没有“坐轮船”,“下汉口”那种顺流而下的场景和地理位置的表白。可见水系的不同,童谣的口语表现形式、人文特征、习俗等亦有不同。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展现的是“热闹”和美食,后者则是无限的情感关怀和自由想象的美妙。民间的天籁之声用于一地之言则是,异地则是歧义纷出,这两个有着不同的语言传统和修辞法则的话语系统,若以语言惯例解读它,同工异曲就在所难免了。

原汉阳县《索河镇志》收录:摇摆手,家家走;搭洋船,下汉口;吃鸡蛋,喝米酒;买对粑粑往转走。“洋船”与其它版本童谣中的“轮船”、“龙船”泛指以机器为动力的铁制客船,具体来说就是汉口王家巷鄂航码头至沙洋的客船。这种往返于沙洋、汉口的班船,每个船码头都会停靠,因此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多事”,喜欢打听消息的人“像个沙洋班,走那里停那里”。

班船客货混装,稍大一点的船,上下两层,上层摆满了长木凳,乘客大多是沿岸居民、学生、职员、打工挣钱的人,彼此都有极高的相识度;下舱空旷,便于商贩肩挑背负货物。每当客船靠岸,挑“鸡娃”的大担子、卖“猪娃”的圆挑子、卖小菜的小挑子、抱娃的人鱼贯而出,岸上小商贩的叫卖声、接客的呼喊声连成一片,凌乱、慌张之外又不乏情趣和生活的艰辛。

班船行驶的时候,也是乘客谈天谈地的时候,女人们斜靠在船沿,嘴里嗑着瓜子,嚼着零食,眼睛却死死地盯着船上玩耍的孩子,或抱着孩子与身边的人“家长里短”的闲聊,或几个人聚在一起谈着“相夫教子”的琐事。孩子们吵闹、撒娇的时候,女人们会牵着孩子的手,用方言和戏曲的韵律,边走边唱着从老辈或其他老女人那里学到的童谣“摇摆手,家家的走;坐轮船,下汉口。”童声合着女性特有的柔美声,弥散在船舱里,留在女人的心扉里,又随着她们的学唱,把童谣传到汉水沿岸,传入历史长河伴随着岁月一起流淌。

朗朗上口的童谣是母亲摇篮旁的吟唱,是去“家家”路上的温情,也是许多人由感知到模仿咏唱的美好记忆。这种大众口传方式的速度和覆盖面,具有其它传媒不可比肩的亲情优势。浅显、思想单纯、容易记忆的童谣一旦形成记忆,既是人生起始阶段的第一节启蒙课。即便是不同地区的类似童谣,也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表达,语境之外还有更博大的情理。传播者和听者甚至能在童谣里,依稀看到妇人与孩子间眉飞色舞的愉悦和亲情间的互动。

至于这则童谣中的同与不同,除了水系、人文、习俗之外,还有行政辖区制造的障疑。不过,有了童谣的草根性、口语化、接地气的特点,少了流行诗句的乖张,组诗的深邃、严谨,童谣又情有何堪呢。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解放大道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船舶博物馆(27)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船舶博物馆(27) 中国古代有过先进辉煌的造船技术,橹.舵.水密舱壁.车轮舟.船壳结构.调帆技术.指南针.牵星术等技术的发明引领潮流,促进社会进步.我们曾经万民同力,漕船游弋于运河 ...

  • 东台记忆:记忆深处的童趣——下坝小街

    记忆深处的下坝童趣 ⊙作者/李 伟 人到了一定年龄,怀旧之情油然而生,虽然时光不再,但那份情思,依然浓浓.1949年初秋,3岁的我带着妹妹随父母从牌楼巷搬至下坝小街15号,一住就是10年.我的童年.少 ...

  • 散文||两元钱的故事

    两元钱的故事 两元钱,现在看它仿佛不屑一顾.而在那个"干一天报酬不到0.1元钱.大米0.14元一斤.酱油8分钱一斤.黄鱼3分钱一斤.炒蚕豆一分钱10粒"的年代,两元钱可是个不小的数 ...

  • 武汉为何雅称是“江城”??

    清风朗月,不期而遇 湖北金牌导游 李宁 专业接待入境华语团,政府商务接待团,武汉评选四星级导游,深受游客喜爱. 本人作为一名资深的武汉导游,每次接待游历武汉的客人,每每会说,这里是白云黄鹤之乡,知音故 ...

  • 汉味童谣“新姑娘,睡竹床”

    应付暑热,除扇子外,还有竹床这一宝.竹床是普通人家夏天常用的乘凉露宿用具,全竹制品,家家必备,家大口阔者,多至四.五张. 老武汉人形容热:"热得人恨不得剐皮",连皮都舍得剐,还有什 ...

  • 悠悠大公桥(101)

    ▲1901年在上海外滩的招商局大楼 其实,在整个抗战期间,比民生公司更为惨烈.更为悲壮.更为勇敢.更为令人难忘的还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1月17日,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授意,在上海成立 ...

  • 童谣里的小乐趣

    Childhood Funs 文 | Louie 每次和大伙一起聚会,带小孩子来的朋友总是把小孩子们放到一起去玩,小盆友们往往都会玩得很开心.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感慨:小孩子的乐趣真简单. Small ...

  • 【桐梓妇联】童谣里的“全国最美家庭”(转起)

    童谣里的"全国最美家庭" 贵州省桐梓县花秋镇丁林家庭三代四口人参加新冠肺炎疫情战役,获得"全国抗疫最美家庭"称号.桐梓县妇联在<童子童谣>上刊登了& ...

  • 【我的2020】白守双:快乐在童谣里萌芽

    Summary 202 "我的2020"之 13 快乐在童谣里萌芽 白守双 2020年,上半年在深圳儿子家度过的,下半年在老家内蒙古度过的.        人就是这么怪:小时候喜欢 ...

  • 【媒体聚焦】5║《遵义》杂志刊登:童谣里的警察

    <童子童谣>是一棵艺术的小树苗,作者和读者是厚实的土壤,媒体刊登报道和传播是温馨的阳光雨露. --编者 第4期 <遵义>杂志2021年1月15日刊登: 附 报道内容 <遵 ...

  • 【有声童谣】19║华豆山右:童谣里的警察

    <有声童谣>第19期 第二届"警察童谣"计划继续开展,大家觉得有没有必要?留言区回复,征求大家意见. 附 朗诵内容 童谣里的警察 2020年1月7日,全国首部以童谣文学 ...

  • 江城夜话 | 匠与师

    匠与师,在特定条件下可互通,比如文学巨匠与文学大师.但在某些场合则是不同的两个层面,匠者手艺人之总称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过去手工业为主,民间有九佬十八匠之说,九佬:阉猪.杀猪.打墙.打榨.剃头. ...

  • 江城夜话 | 晒台街书简作坊

    当年武汉涉足书简行业的,大约有百余人,汉口约有30家这样的书简作坊.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书简"有些陌生."书",指书信:"简",原义为竹简 ...

  • 张振勇:童谣里的“外孙狗”/邵东县作家协会荐稿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童谣里的"外孙狗" 张振勇 修成石拱桥的张家坝让往来行人方便安全,即使我一人往返,外婆不必 ...

  • 江城夜话 | 初涉汉口“江湖” 入口在华景街

    本人祖父曾厚诚,原名曾广清,"老通城"的创始人,汉阳永安堡九真山义田湾人.因家贫,为生计1905年来汉口谋生.他的以下经历为家族口传.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