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40)得机而动
孙子(40)机会在哪里?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人的命运本来就平淡而无奇,巴菲特对比尔盖咨说:“我们是中子宫彩票的大奖!”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
而我们在为自己一生命运不甘而努力的所有动作都是进攻!
公元前春秋时期有个陈国,这个国家后来被楚国所灭,到了战国,陈国的一个世子竟然替代了姜齐,把姜齐的国家据为已有!
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和平演变,最早田完入齐,是因为公室内乱,逃到齐国寻求保护的,一直低调内守。其四世孙田恒子开始,收卖民心,借大斗,收回呢却用小斗,民心归附。
前545年前386年到周授其侯,中国一直处于守势,田恒子抓住第一次机会是鲍、乐、高三氏攻庆氏。第二次,前489年,国高二氏在齐景公死后欲立公子茶,田乞立公子阳生,灭了二氏而成为齐国相,从而掌握整个齐国的政权。
这个代政权的计划坚持了159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守势,而是借助对方公室之乱取而代之的。
所以曹操说敌攻者,乃可胜!
一个家族的谋划往往需要很多年,就司马家代曹,司马懿守了多少年,一直不动而动。
直到曹家有一次举家外出,被其一击而中。
不可胜者,守也!
曹操曰:敌藏形也!
曹操自己生前也感觉到了这个司马懿不是个省油的灯,其辅佐曹丕得到王位,再后来曹氏称帝。其藏形于不露!
其实任何守也是攻,藏形的目标就是为了进攻。
这和一个初出江湖者,一上来见谁就要比一番就差了很多了。深藏不露的大目标就是为了以守为攻!司马家代曹是因为司马懿比曹操更懂攻守之机。
可胜者,攻也!
曹操曰:敌攻已,乃可胜!
司马懿与曹家的恩恩怨怨是有很多口水,其实是三国战乱有了很长时间,天下苍生遭遇涂炭,天下欲归一是当时的精英分子的共识,如同孟子当年也希望战国纷纷的战国归于一统,至于谁能当此重任,就应该倾力支持。
三国时的精英是有一个共识,曹操在赤壁之战输了之后,成三国之势,曹操自己是认了他没统一天下之能,从而以守为攻,以等时机。曹操一家处于守势,已为不可胜之势。
曹操死后,诸葛亮六出歧山而攻之,曹氏政权也没有找到可胜之机!
曹操一家必须被取代。因为其不能担当统一国家的重任,并且曹家一代不如一代,寿命也短。
杜牧说:敌有可胜之形,当出而攻之!
建安5年,即公元200年,曹操亲自率兵征讨刘备。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束边攻打刘备,双方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造就是时候。”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可惜呵!”袁绍听到以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田丰就劝阻袁绍说:“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空虚丁。而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现在不如长期坚守。将军凭藉山岭黄河的坚固,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趁敌人空虚轮番出战,用来骚扰黄河南面。敌人援救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已经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战胜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稳操胜券的计策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于是先发布檄文,大举南下。袁绍其后大败,不仅败到失去了战斗信心,袁氏一族就被灭了!
梅尧臣曰:守则知力不足,攻则知力有余!
天下大事,机也!
天下大计,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