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一次选择,大学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高考这件大事儿,努力很重要,选择也很重要。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在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工作常识等方面要比孩子多,所以在孩子填报志愿时,父母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 向孩子分析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利弊,但高考志愿填报主体应该是考生本人,往小的方面说,可能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一次分工不同而引起的抉择;往大的方面说,高考某种程度上也事关考生的未来生涯发展,包括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倘若不能够让考生自己更多的参与到填报过程中来,由此而带来的家庭矛盾是深远的。

每年的6月对高考考生意义重大,多年的努力在这个时候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这个月会经历参加高考、高考出成绩、填报志愿三个阶段。

在上高中时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很多人会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认为学习好就是唯一的真理。

高考志愿填报,七分考三分报,等到真正的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填志愿时要选择什么专业,甚至需要全家人齐上阵,寻找各种信息,好不热闹,生怕遗漏了重要信息。

选择专业时,一直问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想了好久好像也没什么喜欢的,所以就选择了一个最稳定的专业。

但是这个疑问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到底什么专业才是适合我的,我的人生今后是不是就这样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毕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只有40%左右,即使工作之后也能按照自己的发展路径进行调整。

越早的进行自我整合,就能越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下面就用作者的观点,分三个方面讲解自我整合的方法:

一、认识真实的自己

首先明白自己是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对自己的描述和对自己的判断、批判进行区分。因为不进行区分的话,会把自我分成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两个对立的阵营。

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在自我分裂,而不是将自己整合起来。

而整合就是要摒弃优点和缺点思维,客观来说并没有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别人说我们的某个缺点,在有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的优点。

比如说一个人单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50分钟,别人可以集中的时间是2个小时,别人可能认为这一项是你的缺点。

但是我们要把别人的评论,转变成描述,正确的描述是:我的注意力时间是50分钟左右,50分钟后会比较疲惫,我需要按时休息。

当我们转变观念正确的描述后,这就是整合的开始,开始明白自己身上有一些特点,特点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达到自我整合要做的其实就是开始描述、接受自己。当一个人可以开始接纳自己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现状时,他就有了一个稳固的现实基础以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二、规避短板—新木桶理论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木桶理论,它是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水桶的最短板的长度。

水桶的每个板比喻的是我们的各种能力,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每天疲惫地弥补自己的不足,甚至收效甚微。

而新木桶理论是说,一个水桶能盛多少对取决于最长版的长度,这个理论是说要想成功不一定要把短板补齐。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面发展,只要将自己的优势好好发挥出来就行了。

只要有一个能力突出的地方,就能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将其深入发展。这样可以将自己独有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而不用补齐短板,付出很大努力反而效果甚微。

三、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认为“明明在学校时我的成绩那么好,为什么现在那些成绩不如我的人混得比我还好”。

从自我发展的过程来说,大家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也许那些当年成绩没有你好的人,把时间花在了让自己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上,把时间花在如何认识情绪、调节情绪、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甚至他们探索出了与众不同的路,在你埋头学习时,别人可能在处理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各种各样其他的事情。

高中时期的自我整合阶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模仿、体会、思考、内化。比如,人们会通过了解自己的偶像的生活方式,或者阅读名人传记,学习、借鉴别人的发展过程,逐渐整合自己。

因为他人身上总会有我们不喜欢的地方,也总会有我们喜欢的地方,压制、摒弃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或是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发展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整合的过程。

总之,自我接纳是指看清楚现在的情况,整理好自身的资源,了解自己的特点,然后再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规划自己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