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也需要拼爹(深度好文)

教育,其实也需要拼爹


作者:宁朝华

近日,读了衡阳籍青年作家、北大才子、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的著作《被人嘲笑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感触颇深。从一个乡镇小学职员子弟一步一步成长为明星级才俊,解读他的作品,我们也许能得到启发。

彭敏在一篇文章谈到,小时候,家庭贫困,在一个“脏兮兮的南方小镇”,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拥有平淡而单调的成长经历。唯一不同的是,他的父亲,一个乡镇小学食堂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一次次地从学校图书馆“借回”书籍,让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享受到神圣的文学之光的照耀。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潜移默化,懵懂年华的他比其他孩子更早地看清了混沌之中渐渐显现出来的人生突围之路,并走向了成功。

我想,没有父亲的先见之明与独具匠心的教育方式,今天的结果或许就会大相径庭。

很多人以为,当今就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个“拼”,大约就只是指金钱与地位。有一个王健林式的好爹,你当然可以拥有像王思聪一般的炫彩人生;如果“我爸是李刚”,只要自己不犯事坑爹,大概可以比别人少奋斗很多年。但是,要知道,这样的“爹”毕竟是少数人才有,拼起来也充满了风险和变数。

大多数人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拼爹”,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另一个层面,指的是比拼父母的人生观念、生活习性、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

当然,我们不能淡化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春风化雨的课堂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哪怕享受同样的教育背景和历程,一样的教师,一样的资源,到了一定的学习阶段,当初不相上下的孩子会出现泾渭分明的差异,有的积极上进,有的一败涂地。如果,一定要去追根溯源,那么,今天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拼爹”失败的结果。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个在茶楼打麻将的中年人,和他人谈起自己孩子的时候,愤愤不平,在他的嘴里,孩子一无是处,不懂孝顺,不好学习,早恋上网,蛮横无理。不一会儿,儿子也来到了茶楼,鏖战正酣的父亲要孩子为自己倒一杯开水,孩子一不小心将开水洒到他的腿上,他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废物东西,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那个孩子,大约十三四岁,站在那里,表情麻木,一言不发。我想,这样的场面在他家里应该是司空见惯。那一刻,我为孩子拥有这样的父亲而揪心,而悲哀。

这样的爹有何可拼?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入歧途,以后能正常立足于社会,那就是上天的眷顾。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而是一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像微风对一棵树的赏识,像甘霖对一片泥土的滋润,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像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絮语。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孩子的父母,道理很简单,能够带给孩子最初的榜样和示范作用的,就是父母亲。

一个同事的孩子,深得大家好评。她谦逊懂礼、活泼开朗、青春阳光,尽管天资不算出色,但目标明确、勤奋好学,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去年,她毫无意外地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很多人会问,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优秀?这在学校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她已然成型的表现,而源头,在她的家庭。

怎么培养的?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培养。孩子的父母,相亲相爱,性情温和,在家里从来没有吵过嘴,在孩子面前从来都是说到做到,家里面从没有麻将声,没有烟酒的污染,有的是随处码放整齐的书本,从童话到名著,从国内到国外,数都数不清。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两夫妻在家最要的事就是和孩子看书讨论,就某一情节、某一段文字进行随意又自然的交流。我想,这样的“拼爹”,孩子想不赢都难。

在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今天,身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想一想,我们究竟有什么,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可以拿出去和别人“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