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6期):聊一聊“寒证”

聊一聊“寒证”

第一个问题——但寒不热。

只怕冷不发热,古人叫“但寒不热”,今称之为寒证。没说是表寒证,因为无“寒热齐作而无间”。又没说是里寒证,因为无“寒热间作而不齐”,这是为什么?寒邪致病,即没入表,也没入里,仅是使人之阳气大亏,阴寒内生。即阳虚则寒。症状特点是人突然感觉怕冷,不发热只怕冷。

这个病有意思,邪寒侵犯人,阳气不会坐视不管,定会反击,成功阻止了寒邪入侵,可是自己也消耗过大。完事了人表现为突然怕冷不发热。这样的病,无其它不适,仅是怕冷,人不当回事,不去找你治。等演变成拉肚子附子理中汤证该去找您治了,或演变成“外束风寒内停饮”的小青龙汤证去找你治了……

还有的人,体质好,几天之后自动恢复了,没事了。

再聊第二个问题——局部寒。

中医的确了不起,随着中医知识容量增加,以及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崇拜中医,仅仅问一个“寒”就能准确断出很多病因。比如问病人感觉何部位冷?他说:感觉后背有一块地方冷,如手掌大。这是内伏寒饮嘛,很有可能这个“内伏寒饮”就是他久治不愈心脏病的根。

我很少用西医,但是看西医,看西医怎么治病,发现一个现象,有时这个病呀,你治你的,我得我的,互不相干。好象西医在明路上走,看不见在隐形路上走的病。这个现象有趣。

背寒如掌大则内伏寒饮,有没有办法佐证此判断是否准确无误?太有了!问喝水,如果喜喝热水,喝完就胃脘胀,或饮入即吐,毫无凝问,内伏寒饮啦。

如果口干,想喝水,可是水入口不想往下咽,漱一漱口,又吐出来了,这是内伏水饮太久了,阻碍气机,气滞血瘀,有瘀血了,多数是心脏病。我治过两个这样的心脏病。内伏水饮从口吐出来的,水不是从食道出来的,是从口腔两腮冒出来的。之后心脏病彻底治好了!

《金匮要略》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把内伏水饮干掉后,活血化瘀效果特别好,几天就完事,从舌象看的很清楚,舌青紫,一天比一天减轻。治病,看清体内之“事”!体内之“事”,怎么能看清楚?望,闻,问,切。中医方法就这么简单方便易行!望闻问切,有时用其中两种就可以看准了,但是治病不是儿戏,慎重为好,必须四诊合参,不可轻率!!!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脾气,其中有多项功能,运化水湿、统血,运化水谷。吃饭正常,只是消化功能正常,不意谓着运化水湿正常。脾虚不统血,漰漏的人,吃饭也正常!

问:从腮和口腔,源头还是从胃涌上来吧?这个不大明白。

答:饮不是在胃之内,在胃之内会从食道吐出来,或从肠道大便出去。应该伏于中焦部位。从口腔之两腮出来,我现在也不清楚机理。病人告诉我从两腮哗的一下冒出一口水,吐出之后,特别舒服!

病人原话:不是从嗓眼出的水,是从腮邦子出来的。水饮,是透明的,用仪器也看不见。中医能看见存在。

问:腮帮子口腔,按中医应该是三焦的膜,组织间隙的伏饮,这些有趣的案例古代医案很多,现代还真没遇到。

答:按理,应该是组织间隙伏饮。

有的时候,病人找你治的症状,全治好了,可是又出现其它症状,这是怎么回事?是邪气按原路退出。比如我经历的一个病例,他口干口苦,一天不吃饭不知道饿(属于默默不欲食),用小柴胡汤。服了两剂后,电话打过来了,说原来那些症状全没了,可是出现发热恶寒、身痛,无汗。我问前一段时间是否感冒过?他说是的,己经好了。我当时口授半剂麻黄汤,服后出了点汗,什么症状都没了。

他当初感冒表证并没治好,而是传入少阳了。用小柴胡,这邪气又退回表了。因此,说小柴胡是和解剂,还不完全。按六经传变规律是太阴传少阴。我一治少阴,邪退回太阴了。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个理想化路经,对!当时我心里清楚,否则会认为给坏了呢。

小结:

1,问寒热可鉴别外感表证和内伤里证。

2,问寒热可知所受外邪之性质。

3,问寒热可知体内正气阴阳盛衰。

4,问寒热可将邪与正同参。

中医就这么牛!

补充聊一聊风邪表证,是恶寒轻症,怕冷与发烧都有点,不十分明显。特点是见风则冷,避之则缓。再热的天,吹电风扇都怕,一吹就冷。

汗、寒、热,这几项研习透彻,用经方如虎添翼,你试试看。证,不弄准,拿个方往哪里对呀?最后去对症,走入西医之途。

再一个,表证与卫气关系极其密切,卫气虚了怎么补?就按这两句话去补,即:卫气“源于下焦,滋于中焦”。掌握了这两句话,不但调补卫气得心应手,还对经方解表剂,理解到位。你注意看解表剂方药,其中健脾胃药,目的是补卫气,这才是真谛!

我一次见同事(女的)吃金匮肾气丸,我问她:你怎么吃这个药?她说有慢性妇件炎。又问她:谁让你吃的?她说她妹妹让的。我笑了,并说:你妹妹真厉害,了不起!她问我:对不对?我说太对了!强状卫气,让卫气去处理妇件炎。医理就这么简单!治个妇件炎,啰嗦一大堆,何必呢?!用药眼晴盯着“炎”发力,完了,治不好!这事,我念念不忘,过了一段时间,问她妇件炎好没好?答:早好了!我就想呀,中医太棒了!

问:卫气太神奇了,那营气呢?

脾胃,喝粥是为生津提供材料。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可以说是为营气提供材料。甘草,大枣,很多方都用。我原来没拿大枣当回事!

问: 中医要怎么学习?

答:先学脏腑生理功能,即中医基础。

问: 基础有了,不知道怎么提升,现在感觉好糊涂,什么都回到了原点。

答: 基础有了,学经典。同时,先掌握一个中医门派,比如经方门派,补土门派……等,选一个您喜欢的。之后学各门派学术思想。涉略一下兵法更好,可以用来总结治病思路,比如慢性肠炎,侧重调肝,这是围魏救赵。治肝是围魏,解决慢性肠炎是救赵。理解了一个病例治病思路是围魏救赵,之后会发现好多病治疗思路都是围魏救赵。

再例如,肺痰多,健脾化痰,这是围点打援。治脾是打援,化痰是围点。涉略兵法,可以将各种具体病,治病思路抽象总结出来。釜底抽薪,这思路在中医里常提。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5期):聊一聊“热证”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3期):中医十问歌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3期):各种特殊出汗

零基础学中医第37期:聊一聊“汗”

零基础学中医第34期:五行六气如何着手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