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之辈(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这年中秋节前,张清明找人算了一个吉日,楚龙与小慧在湖南老家办了婚礼。

楚龙家里亲戚少,父母又不太懂得操持,两个年轻人的婚礼办得比较平淡、简单。小慧是独生女,只有父母过来贺喜。两位长辈年龄与张清明夫妇相仿,不过看起来年轻很多。

小慧的父亲与母亲在当地不同的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小慧的父亲高高瘦瘦,戴着眼镜,很文静,只要不被人问话,他就不说话。楚龙与小慧拜堂的时候,大家差点没找着他,原来,他找了个房间睡觉去了。小慧的母亲性格外向些,见谁都笑着,见谁都想多说几句,在任何问题上都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婚礼当天,她与何如月发生了不下十次的争执,虽说问题不大,但都被旁人看在眼里,有人说道:“李家讨媳妇,她操心那么多干嘛?好吃好喝着不就好了?”她要是听懂了这番话,怕是要立马顶上一嘴:“她讨媳妇,我还嫁女呢。”好在湖南方言重,乡下人吐词又快,不论大家怎么说,她都不可能听明白。

她一会觉得仪式繁琐,一会又觉得流程过于简单;她一会认为对联上的毛笔字写得不好,一会又念叨:“这样也好,原始淳朴。”她跟她丈夫说悄悄话,揶揄张清明夫妇的穿着,揶揄他们在婚礼上的讲话,揶揄他们对操办大事项的手忙脚乱。

“这么点地方,这么少宾客,这哪能算大事项?”她丈夫嘟囔道。

仪式前一天,何如月说带着小慧去镇上做头发,小慧的母亲坚决反对,“结婚这么大事,别搞得土里土气的,咱们去市里好好弄。”她让张清明安排一台车,母女俩连夜去了市里。头发做了回来之后,有人说好看,有人说不过如此,何如月哼哼一嘴:“跟镇上差不多嘛。”这句话,不料竟让她亲家给听懂了,怕是“差不多”这三字,湘鄂大地发音都差不多吧。鄂省亲家拉着炉一般的长脸,走出去骂骂咧咧了好一会,发泄完之后直接上床睡觉,不管次日是不是有什么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是不是有什么事项需要她的配合。

婚礼当天晚上,小慧提出去市里玩,何如月不乐意了,“我们这习俗是,新娘结婚当天不出门。”鄂省亲家觉得,习俗不习俗的,遵守固然好,不遵守也不碍事。她头一天晚上受了气,此时不扳回一局更待何时?她又指示张清明赶紧安排一台车。

“亲家,哪里有车?人都走了!”张清明面带难色。此时,全屋里剩下的就几个穷亲戚,有摩托车的都不多,更不必提四个轮子的。女亲家不罢休,拉来丈夫助阵,男亲家神经似地发起脾气来:“年轻人出去耍一下子,有什么的?没车就花钱找一辆嘛……人是活的!”

眼看一场恶战即将拉开序幕,证婚人见形势不对赶紧出来主持公道。他是楚龙家关系较好的一个亲戚,是乡下的教书先生,此时,已是七十岁高龄。教书先生最擅长的就是慢条斯理讲道理,不管对方听不听都和颜悦色如菩萨。这么重要的人物都站出来了,二位亲家可算息了怒。张清明担忧再起波澜,打电话不知从哪里叫来一辆小面包车,载着鄂省三人及他儿子楚龙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这几天,楚龙看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能忍,他不发脾气,他觉得双方的四位长辈,不过半斤与八两的区别。两对人,哪怕和和气气做事情,也做不出什么好样子来。——他们既缺见识,又乏耐心。要是吵起架来,鄂省的长辈一口气能说出十句话,每句话都带着机关枪,他的父母呢,只能面红耳赤现场找词,而且不一定能找得出来。若是找不出来,张清明会咬着嘴唇走开,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发泄怒火,何如月不走开,她哪怕反应再慢,也得喊出几句脏话才罢休——她怎能让人家以客为主,站在自家地头上撒野呢?即便嘴巴上赢不了,她气势上不能输!

在楚龙与小慧的人生大事定下来之前,两个年轻人都没跟家里人吭声,等到实在赶不及了,才匆匆电话告知各自的家长。双方长辈仅有过一次电话沟通,沟通的是举办婚礼的事情,大日子前几天,他们才见上面,算是互相认识。

婚礼上一阵又一阵的不平顺,让原本陌生的四位长辈互相暴露各自性格上的毛病。时间紧,任务重,他们连喝口茶缓冲一下情绪的机会都没有。

人要是不愉快,看什么都不会顺眼,不自觉地给人挑事找茬。婚礼次日,鄂省亲家一走,张清明夫妇就开始诉说起自己的不满来。他们不仅恨两位老的,还埋怨,“媳妇这学历水平,将来怕是没多少发展呀。”

“都到这地步了,还能有什么办法?认命吧!”何如月说。

坐在火车上返程的亲家,一路嫌弃小慧的婆家人没有素质,家里还穷,连彩礼都拿不出来,未来怕是没有好日子可过。

“她从小娇惯,连蒸个鸡蛋都不会,要是什么家务活都做,得受多少委屈?要是做不好,不得被老头子老婆子骂?”女的说。

“你傻啊,两个年轻的不回深圳了是不?只要不住在一起,就出不了什么大问题!”男的提醒道。

女人这才舒了一口气,神情上略有放松。

楚龙与小慧结完婚,在家里住了两天就南下。婚后的两天,他们俩一直窝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早睡晚起,爸妈喊吃饭了就出来吃上一口。张清明夫妇对楚龙的做法不是很满意,说他娶了媳妇就忘了父母,楚龙反驳道:“我是怕了你们,一张口就说他们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小慧出门来,与她的公公婆婆更是不好说些什么,她年纪还小,不想将自己卷入到是是非非当中去,她并不认为自己的亲父母有多么开明,但真要吵闹起来,谁不护着生自己养自己的人呢?她心里并不是完全没有主意,只是不想将烦恼倒出来而已。

楚龙邀请父母去深圳住一住,说那边天气暖和。两位老人拒绝了。他们的想法是等楚龙有了孩子再过去。

“你们那地方太小了,住不下。你们多存点钱,将来租个大点的房子住。”张清明说道。

楚龙跟小慧早有计划,要租大点的房子,但是,他们目前还没有什么积蓄。小慧的工资,全部花完还不够,还得楚龙贴补她一些。可是楚龙,他好面子,爱跟朋友小聚,手上能存下来的钱也是少之又少。庆幸的是,他辛苦做了半年多之后,升上了企业文化主管,到手的工资涨到了四千多一点。

娶了个不难看的老婆,职业发展也有奔头,楚龙怎能对未来没有期待?小慧说,老公的升职是她带过来的好运气。

“如果半年之内还有升职机会,那一定是你福星高照。”楚龙笑得很开心。

(0)

相关推荐

  • 男方父亲婚礼经典发言稿(精选10篇)

    婚礼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一般发言稿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男方父亲婚礼经典发言稿(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男 ...

  • 女儿结婚了

    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女儿结婚一年了.在庚子年丹桂飘香的九月,收获了爱情. 2020年9月13日女儿.女婿在龙城太原山西焦煤商务酒店举办了结婚典礼,我与媳妇于同年9月26日在宝鸡万福国际酒店举办了答谢 ...

  • 所有姻亲称谓?

    所有姻亲称谓:1.翁姑对媳妇父亲的称呼,叫亲家翁(或称亲家老爷),自称姻弟或姻妹:2.翁姑对媳妇母亲的称呼,叫亲家母,或称亲家奶奶,自称姻弟.姻妹.3.姻亲男性长辈称姻伯父,或称姻世伯,自称姻侄.姻侄 ...

  • 农村彩礼怪像:有人娶媳妇不要彩礼,有人不堪重负

    在农村,遇到哪家孩子结婚,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家拿了多少彩礼,越来越多的天价彩礼,压得父母们喘不过气来,即便婚礼当天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爹娘的脸上,也很难看到那种如释重负的喜悦,孩子成家虽说了却了一桩心事, ...

  • 婚礼亲人代表讲话致辞6篇

    结婚不仅意味着幸福甜蜜,同时也包含着重大的责任.希望两位新人从此不分不离.不舍不弃,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希望两位新人互尊互重.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帮互助,齐头并进.风雨同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婚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解析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朝云". 苏轼被贬到惠州的生活与朝云紧密相关.虽然没有正式的名分,但她成为了苏轼实际的第三任妻子.来到惠州,苏轼五十七岁白发苍颜,朝云三十一岁青丝红颜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君主修养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宁静是躁动 ...

  • 小哥哥网恋吗?第二十六章 陈年旧怨

    文字丨 蔻蔻 图丨北堂文学舍 小哥哥网恋吗?  第二十六章:陈年旧怨 她抬头一望,马上就要到山顶,回头望眼身后,陡峭的山路,很难想象方才他们怎么爬上来. "前面好像有果树,我们是不是到地方了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老子在这一章节 ,继续用辩证现象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这种辨证在当下的中国依然适用,国人受儒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哪怕有的人没有察觉到. 先贴下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 ...

  • 将军不容易 第二十六章 月色太美

    文字丨 夜雨潇潇到天明 图丨北堂文学舍 将军不容易  第二十六章 月色太美 夜风吹过,谢容突然感到阵阵凉意袭来,忍不住瑟缩了一下,将脖子往里面埋了埋,楚子珏当即就把身上的外袍取下给她披到了身上. 两个 ...

  • 『中国传统特殊疗法集萃』第二十六章 熏蒸疗法 第一节 治疗作用机理和特点

    熏蒸疗法,即熏洗.蒸.熏等疗法的合称.它是祖国传统医学外治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用药物煎汤熏洗全身或局部,以治疗多种疾患的方法.本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书籍< ...

  • 第二十六章 她真的不重要

    第二十六章  她真的不重要 穿着自己喜欢的衬衣过了这个冬,在成绩的浮浮沉沉中做无畏的挣扎,又绝不是无谓.在爱情的朦朦胧胧里死缠烂打,乐此不疲.大概最充盈幸福的感受就是我从来不觉得是日子在过我,而是我津 ...

  • 《道德经》之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悟读述杂【26】

    《道德经》之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悟读述杂【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