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打更的 敲几下 怎么敲 怎么喊 什么用

一、古代是如何打更的:

1、古代夜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

2、更夫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

3、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

二、古代打更敲几下,怎么敲 :

1、落更(即晚上七点):

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2、二更(晚上九点):

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3、三更(晚上十一点):

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4、四更(凌晨一点):

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5、五更(凌晨三点):

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三、古代打更怎么喊:

1、落更(即晚上七点):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2、二更(晚上九点):

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3、三更(晚上十一点):

平安无事。

4、打四更(凌晨一点):

天寒地冻。

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四、古代打更什么用: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一般城市都少有钟表,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

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打更也就成一门古老的职业。

扩展资料: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有时在白天,这些更夫也要出现在街巷,一边敲锣一边口头传达官府的通知,或是当地乡长、镇长临时决定的简单政务,如交税、纳捐、征收壮丁款的期限或召集百姓开会的时间地点等等,这些事务均由打更匠负责鸣锣通知,这是古成都的一种信息专递方式。尤其在署袜街、督院街和总府路更常见。

一般是夜深人静之后,手上提着一面小铜锣一边走一边敲击,同时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随口喊出提醒居家百姓、店铺商贾们查检门窗、防火防盗等大家应该注意的事情。成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打更人一般的装备是马灯、铜锣、蓑衣、斗笠等,到了五六十年代后,又加了水靴、解放鞋、手电、和防身用的器物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更夫(职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