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宝典——32体篆书乾隆《御制盛京赋》
书法宝典——32体篆书乾隆《御制盛京赋》
郭 甘 泉
清代乾隆皇帝是历史上一位才情甚广的皇帝,擅长文学(诗歌散文),是一生写诗歌四万多首,是历史上诗歌存世最多的诗人。他也擅长书法,在全国各地留下来宝贵的墨迹。1743年他撰写了一篇4500字颂扬别都沈阳的文章,题名为《盛京赋》。乾隆皇帝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各体篆文,镌刻成书,一种篆体为一卷,内容相同,共32体,故为32卷。合成一部大书,蔚为壮观。
乾隆命大臣傅恒、汪由敦任此丛书的总裁官,阿克敦、蒋溥任副总裁官,于1748年(乾隆13年),交武英殿刊刻于1748年出版。32体篆文名为:玉筋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篆、倒薤篆、穟书篆、龙爪篆、碧落篆、垂云篆、垂露篆、转宿篆、芝英篆、柳叶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各篆所书字体婀娜秀丽。乾隆喜好汉字32种篆书,还命令清大臣按此创造了满文32种篆书。
(清武英殿刊刻的32种《御制盛京赋》)
在这32种篆体中,大部分为象形篆或异体篆。象形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书的基础。秦以前的文字属于初创阶段的文字,秦统一为小篆,初次实现了汉字的规范化。由于隶书的广泛应用,篆书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东汉以后,篆书日渐衰微。唐以后,真行草大行其道,篆书更加衰微。直到清代随着碑学的盛行以及甲骨文、金文的大量发现,篆书才重新被书界所重视,并且出现了邓石如等篆书大家。《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的刊行等,对篆书再次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体《御制盛京赋》(清代内府刻书图录)北京出版社)
32体《御制盛京赋》(满文楷篆合璧本)由武英殿制版刻印颁行全国。于是,这32种篆书从此成了皇帝钦定的文字,在以后的文献、布告、印章上,常见多种书体混合使用在一起,并以此防伪。32种篆书《御制盛京赋》出过篆书手抄本、刺绣、刻印、影印等多种版本。
1769年,传教士钱德明把装有《御制盛京赋译著》的书箱寄往法国,途中被广州海关扣留,东印度公司某经理把《御制盛京赋译著》从箱子里取出,后来箱子到了法国,这本书却没找到。次年,钱德明又一次将《御制盛京赋译著》装箱,寄给法国皇家文库的图书管理员比尼翁。比尼翁收到书后委托东方学家约瑟夫·德经对《御制盛京赋译著》进行审核。德经是《北狄通史》作者,他对《御制盛京赋译著》进行了认真审核,并为之作序。1770年,法文版《御制盛京赋译著》由巴黎提亚尔出版社出版,开始在西方为人所共知。
此书也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国外学者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而惊叹。此书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中国书法(书体)研究、繁荣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吉林人民出版社的32种篆书《御制盛京赋》三卷本)
2000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全三册)。即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乾隆皇帝的谕旨;二是正文,即用不同篆书写成的《盛京赋》,共32部,每部后面都附有“篆书缘起”,考述该种篆体的创制或流转的情况;三是傅恒等总裁官撰写的跋文。《盛京赋》全文3390余字。全书共3300多页,总计10万余字,三部分内容都用篆体书写,并注有释文,可谓法书之巨制、篆体之大观。认真研究这部书的内容就会发现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也可作为学习书法,特别是学习篆书的参考。
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清代内府刻书图录》即满汉文合璧的《御制盛京赋》一卷本。
(中国书店出版的32种篆书《御制盛京赋》龙书篆单本封面)
2013年至2016年中国书店据所藏清乾隆武英殿刊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每年择取部分篆体刊行,以《御制盛京赋—芝英篆》、《御制盛京赋—龙篆》、《御制盛京赋—玉筋篆》等单本发行,最后历经4年出齐32本。2016年5月,外研社与沈阳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法汉对照本《御制盛京赋》。
(法文本御制盛京赋)
图例1
图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