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名家】当代陶瓷艺术家30家系列报道 陶瓷艺术家方旺生
【推荐名家】当代陶瓷艺术家30家系列报道 陶瓷艺术家方旺生
方旺生
1956年9月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理事,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景德镇市政协委员。
方旺生陶瓷作品在继承传统瓷雕技艺的同时,吸收其他民间工艺的技法,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形成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风格。作品线条简洁流畅,形象丰富夸张,色彩艳而不俗,绿影扶疏意味长。作品力求完美统一,淡中见雅,虚处着功夫,尽显诗意的特质。
出版有《瓷形艺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一书。
1981年参加装饰设计大型瓷雕《水浒108将》获景德镇市第一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1987年装饰设计作品《三佛》获景德镇市“青春杯”大奖赛一等奖。
1988年装饰设计作品《三佛》被景德镇市陶瓷馆收藏。
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
1990年装饰设计纹片《李白》获景德镇市首届“瓷都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二等奖。
1990年装饰设计无光黑点彩《情与趣》获首届“瓷都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三等奖。
1990年装饰设计色釉加彩《九流》获首届“瓷都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三等奖。
1990年装饰设计纹片《清闲》获首届“瓷都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三等奖。
1990年装饰设计铜红釉《钟馗》获首届“瓷都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创作奖。
1991年装饰设计《捉迷藏》获第二届瓷都国际陶瓷节名作二等奖。
1992年年装饰铜红釉作品《达摩》被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
1993年入选景德镇陶瓷百家
1994年被评为全国美术行业优秀技艺人员
1994午应邀赴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举办陶瓷作品展。
1994年作品《诵》入选江西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赛。
1998年景德镇电视台文化大视野栏目专题介绍“万旺生与陶瓷雕塑”。
1999年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设计的大型《九龙宝杯》装饰设计,作品送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0年作品入选《景德镇陶瓷大全》
2001年作品《寿翁》《寿星》作为礼品送国家领导人。
2001年创作装饰设计作品《大山老人》获景德镇2001年中青年陶瓷新品大奖赛二等奖。
2001年创作装饰设计作品《太白诗意》获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2001年陶瓷艺术作品优秀奖。
2006年创作装饰设计作品《乐在其中》获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展金奖。
2007年创作装饰设计作品《钟馗》获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
2008年创作装饰设计作品《雨儿》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收藏。
2009年景德镇市政府授予第五届陶瓷美术家称号。
2009年景德镇市政府授予景德镇市美术大师称号。
2009年两件作品入选景德镇—台北—高雄海峡两岸陶瓷精品展(台北)。
2009年一件作品入选景德镇首届上海精品展(上海)。
2009年三件作品入选辉煌60年景德镇陶瓷成就展(北京)。
2010年作品《雨儿》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0年作品《风调雨顺》获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陶瓷艺术评比银奖,江西艺美术馆收藏。
2010年作品《虎妞》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铜奖,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0年作品《喜悦》获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评比最佳创作奖。
2011年作品《喜上眉梢》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2年个人作品集《瓷形艺韵》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名家探访
浓妆淡抹总相宜
——陶瓷美术家方旺生艺术访谈
张艺帆(以下简称张):方老师,请从艺术人生的角度回顾一下你的艺术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您是如何走上陶瓷雕塑艺术之路的?
方旺生(以下简称方):若要谈我的陶瓷雕塑艺术之路,还得从我家的渊源说起。因为我祖父方守纬在上世纪20年代就从江西都昌来到景德镇,创办了“方义昌瓷号”。当年,我家有窑、有作坊,从烧到成形都是一体的。到30年代,也不知是我祖父特意安排还是巧合,父辈一个搞管理,一个管技术,祖父就培养我的叔叔搞管理,盯生产管理;我父亲就开始学“把桩”,学技术,就是窑炉看火。以前烧柴窑,也就是说瓷器的好坏,完全靠那一把火。
解放以后,我们家住在景德镇新罗汉肚4号,就是现在建国瓷厂的创意市场,那个标志性建筑烟囱附近,十间坯房当时就留下来属于我们居住了。以前的作坊,我们叫坯房,我们及叔叔两家住在那十间坯房里。1956年雕塑瓷厂建厂,我父亲就是这个厂的第一任把桩师傅,就像现在的窑炉长,主要负责主管技术烧成的。
1956年我出生正和这个厂同龄,很多机缘巧合,可能我与陶瓷艺术血脉相连。我高中毕业以后在景德镇第十一小学代课,代课三年,校长看我表现很好,当时就说有一个指标给我,也就是准备当正式的老师。正好那时候下一个通知要求瓷厂家属留厂,我是雕塑瓷厂的家属,必须到厂里来报到,否则就不安排分配,我就到雕塑瓷厂报到。这也是我跟陶瓷艺术结缘的一个机遇。
我于1978年进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那时候雕塑瓷厂是一家全国最大的传统雕塑瓷的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向东南亚市场。正常情况进厂一般是三年出师,那时分配我到两年出师的工作属于照顾。当时我不是很感兴趣那个工种,自己主动要求转换工种,我就再三请求领导,后来领导才同意转换,就是现在的雕塑彩绘装饰工作。当时桌子都没有,就是生产的坯桌,不是正规画瓷的桌子,在下面当学徒。我记得1979年那个时候,看场电影都是很奢侈的事,公费包场电影更是难得,有时厂里有机会看电影时,但我为了学好手艺,我不去看电影,就把电影票给同事或者家里的亲戚。每天晚上住厂集体宿舍,也加班,周末我也在厂里加班学习技术,那时学徒是没有工资,没有加班费,也没有奖金的。
有技术且达到一定水平的,就可以开始计件多拿工资,多做多得,三个月考核一次。正好我到那里学徒三个月,我就考核一次,别人三年做的事,我三个月就达到了。我就开始计件,第一个月我记得很清楚,我拿工资99元多,那个时候一百块钱对我来说是多么得重要,就想多赚点钱。其实当时根本没想做装饰要达到什么目的。后来在半年的时候,雕塑瓷厂研究所要扩大,要在全厂一线的的彩绘装饰设计工作人员当中,考两名到研究所搞装饰设计,跟搞创作的一流的高手在一起合作。当时彩绘一线的装饰设计工人将近有两百人,只挑两个,考了一个星期。我是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到了雕塑瓷厂美研所就为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到研究所多年以后我就能和很多的老师、同行在一起交流、学习,为补充自己专业方面提供了很多的素养。我记得在研究所工作不到一两年,我基本上就跟搞创作的那些老师,比如刘远长大师、曾山东大师、何水根大师、蔡敬标大师等等都是我们的前辈,还有高峰、徐波老师,跟他们合作搞装饰设计使作品更加更加完整完美,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对雕塑的造型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不少,为我后来搞雕塑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张:从您进厂以后一直从事雕塑装饰设计工作并且做得很优秀,为什么后来你丢掉工资搞起雕塑创作了?其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方:在90年以前,我一直从事雕塑装饰设计,有时候跟创作人员在交流艺术作品完美性上还是有出入,所以我就想,如果从创作到装饰都能一个人完整地把自己的想法贯穿在一件作品上那就更加完美了。后来90年的时候,我就有从雕塑创作到装饰设计这个想法,想体验这个过程,所以我就一门心思的放掉了装饰的主要时间,我把时间放在雕塑创作上去探索它。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我也交了学费的,因为当时我在研究所可以拿到2000多块钱工资,在外面帮工也可以赚3000多块钱,一个月也就是5000多块钱我就要丢掉了,我就等于是没有经济来源了,那时候就靠我夫人陈菊英在研究所的2000多块钱,我就专心地在家自己摸索雕塑创作的规律。当时还有一个面子很重要,因为我在雕塑瓷厂研究所搞装饰设计,如果老去看他们搞雕塑创作的人怎么做,老跑到他们工作室去,我这个面子也放不下来,别人说你偷看,以前保守的思想还是有的,后来我就自己多看、多想、多琢磨,自己在家多翻一些资料,多找一些自己认为聊得来的人多聊。
在1992年时来了一个机会,厂里来个通知说日本近代美术馆要在景德镇挑选20件作品,由他们带评委来挑,其中百分之十的是雕塑作品,也就是在景德镇只挑两件雕塑,余下18件是瓶类、器皿类。那时候我正好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达摩》,我开始对自己也不是很自信,不知天高地厚,自学两三年我就做了一个《达摩》,我用铜红釉装饰,然后再加以点彩的开相,从开相到点彩一个人完成的。当时大家就送到景德镇图书馆去选评,厂里还有个大巴车,他们都是拿作品放在手上或端在手上的,我不好意思就往椅子底下塞,我是业余的。那个时候别人是不认可的,研究所又没有确定我搞创作,后来我就拿去,也是作为好玩一样的心态。过了几天,我的一个徒弟跑到我家说:“师傅,明天到陶瓷学院去领奖,你那个作品入选了。”我那一夜都没睡好觉,兴奋得在家里走来走去,那一个晚上我还抽了一两包烟,太兴奋了,我也很幸运,上天给我第一次就有这么大的荣耀。这当年在我们陶瓷界是很大的荣耀了。
是机遇也是幸运,给我增加了很大的自信,在业内圈里在研究所也得到了认可,后来我就对雕塑创作有了更多的想法。这多年过来,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系统的学习,我就玩自己想玩的东西,想表达的意思,反正艺术就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符号语言。从雕塑创作与装饰设计结合,在这个方面我虽然走得不高,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这条路走得是对的,对雕塑和装饰的完美统一,从表达形式上来说还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
张:在艺术道路上您经历过哪些阶段,工作期间在您艺术重心转换上是否有一些难忘的记忆?
方:在刘远长老师担任厂长期间,我也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升。比如说那时我们有一个中英合资的项目,由英国私人投资跟雕塑瓷厂合作的一个生产线,从方案设计到工人技术培训,从样品到生产出口我们是空白的,因为以前我们都是做雕塑瓷。当时运转有难度上不去,厂里就抽调我去,包括样品设计跟工人技术培训,一直到烧成、发货,我一直在那里完成。后来那个英国的私人老总杰克逊要留我在那里做经理,我说我喜欢做的是我的专业,我说管理的事我会做不好的,所以我就没有留下来,马上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1984年熊钢如大师当厂长时也有一个故事,我那时在彩绘车间,车间主任要抽调去学习,就是可能不会回来了,当时就提名要我当车间主任,雕塑瓷厂整个彩绘装饰车间是全厂最大的一个车间。要我当车间主任,到我家说两次,我当时就不愿意,我说我做行政的事做不好,他说没办法,厂里就指定让你做,后来我就跟他开玩笑提了一个建议,我认为他肯定不会同意的。我就提了个很苛刻的要求,我八个小时坐办公室办公管生产,八个小时以外我就做我的本职工作,车间主任的工资我不要,在业余时间我做多少计件产品我就拿多少钱。还有生产调度会我去参加,其他的会议我一个都不参加,他们又答应了。我这八个小时,就是说业余的车间主任。为什么我当时提些条件,如果我要拿了车间主任的工资和奖金,工资表就到行政上去了,就属于行政人员,有可能我喜欢做的事,最起码这一段时间,或是这个阶段,我就不能去享受了。
在当时不要说一个车间主任,就是一个车间管理员对一个年轻的人都是一个多么大的渴望啊。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人羡慕都来不及,你还不愿意干,所以我真的是太喜欢自己这个专业了。很多机会不从事这个工作,可以转换角色的时候,我都没有转换,也许就是我太热爱、太喜欢陶瓷雕塑工作了。
张:在您的成长道路上受哪些老师的影响,其间你和当时的雕塑大家有怎样的合作与交流,有哪些艺术往事?
方:谈到这点,尤其是在研究所期间,我们的老师在传统雕塑创作这一块都是高手,有祖传的曾山东老师,他是曾龙升的儿子,还有科班出身的陶院雕塑专业的刘远长大师、熊刚如大师、唐自强大师,很多都是雕塑瓷厂当时搞创作的学院派的,也有民间的,在创作上受这些老师的影响,跟他们合作中也就偷师学艺,有很多这些方面的收获。在装饰方面,我们跟搞创作的老师也经常交流。
有一次,曾山东老师的作品《单刀赴会》第一件刚刚出来,他就指明要我给他装饰设计,他就在我的工作室手舞足蹈的做单刀造型的姿态给我看,因为他是哑巴,他“说”人物眼睛为什么要望着鞋尖这里他做动作,我觉得他做得很生动,好像这个作品他就是他用心血去完成的。所以我在做样、出样上面,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和动力同时推动我的技术上了一个台阶。
还有像刘远长大师,他总是鼓励我们,放下心来让我们做。如他的第一件获百花奖的作品《哈哈罗汉》,刘老师信任我,也是我帮助给它加彩的。和雕塑瓷厂这些大师们进行装饰设计合作的,我们都有过一到两次,现在他们都是我们的领军人物了。
张:您创作的宗旨是力求在白胎艺术雕塑瓷上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艺术的完整性。你早期的雕塑装饰以粉彩为主,新彩、古彩为辅,其色泽明丽华贵,染晕着力平稳,线饰逸中显韵,开相光彩照人。您独立研究的“留白点彩”瓷雕装饰技法,给传统装饰开启了清新之风。请您具体谈一下。
方:在关于自己的艺术发展上,我喜欢多想,多看,再加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领悟,借鉴吸收其他姊妹艺术门类的有益的营养元素,如木雕、玉雕,装饰方面如民间工艺刺绣、剪纸,这些姊妹艺术我是很关注的,也是比较喜欢的,有些都可以借鉴的。
尤其是在装饰点彩方面。1994年,刘远长大师当厂长期间派我到马来西亚去看一个展览,在展览期间它有一个购物过程,也是大家欣赏互动的过程,如果喜欢就可以交易拿去。在那时,我就发现一个问题,那里购买的市场层面发生了变化。以前东南亚市场都是老一辈对传统题材的三星、观音、罗汉等这些雕塑比较喜欢,当时他们都年纪大了购买力小了,年轻人上来了,年轻人在外面受的教育和他们本身的审美感觉、欣赏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当时这些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在创作和装饰上要调整思路,要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之间作文章才有市场,才可以慢慢向上走,走得远,才能顺应时代的审美发展需要。
在雕塑创作和传统装饰加彩上,我以前是满工满彩,就是每一件作品上都要全是画满,重工,用纯传统的那种技巧,后来我就在思考,如果用传统的老材料、传统的技艺,能够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现代色彩的美感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研究构建具有东方传统精神和现代情怀的审美图式。
我把雕塑作品创作定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装饰上也要有个提升,装饰点彩的形式就是留白点彩,比如开个相,或者用单色釉,然后再在上面点缀一些图案,代表它本身内容的符号图案,这种表现形式不像以前纯传统的那种绘画,非得全身画满,这种表现看上去给人一种新的感觉,给人一种比较雅的感觉,在这方面我还算是走得比较前一点,特别是素胎加彩这一块,就是不用上釉,就先烧坯胎,然后在上面用单色加彩或者是多色加彩,我还写了一篇论文《素胎陶瓷雕塑的制作和加彩》。
张:您最近两年的新作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传统精神追问和中国元素的张扬,在创作理念上你是如何考量的?
方:在创作的内容题材上,我还是喜欢做比较甜美一些,雅俗共赏一些的。我基本上是以中国的服饰比如旗袍、头巾等等,再加上造型上的装饰图案纹样如凤龙、花卉等等,色彩也是大红大绿,追求表现有一些民族性的东西。
在创作中我总贯彻这样一种艺术理念,一个是民族,一个是民俗,还有一个是民间。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是一种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我在艺术创作中要体现我们东方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谓民族,就是挖掘体现东方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特点;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通过以点带面的道具等进行构思。民间就是我们的陶瓷工艺,做透做深入,我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以这三点联成一个面,创作题材我基本上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民族的,比如旗袍是民族服饰,有些布老虎、雨伞、风筝、剪纸,这就是民俗的题材,那民间的工艺如古彩、粉彩,这是唯有景德镇民间工艺美术里面的特有材料,我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地域性就很强,民族性很强,表现的一个点,不是乱的,我是这样考虑的。
如我的作品的古彩装饰,我个人总结就叫做老材料新装饰,就是说你不能把老材料还画原来的图案、纹样,要用原来的材料画现代时代节拍的,或者画自己情感里想表现的东西,或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这样既有历史又有现代,就是说要有个根。我的艺术的根在哪里,就材料一看,别人就知道这是中国特有的,或者景德镇特有的材料,就是传统的,表现形式一看,下到十七八岁,上到九十岁,他觉得都好笑、好看、好可爱。不能是这个材料是老的,那个纹样还是画明清时期,或者雍正时期的东西。我们要与时俱进,表现自己情感的东西,尽量有现代瓷与时代合拍那种韵味在里面。
张:方老师,你的代表作有哪些?这些作品创作背后有哪些故事和体会?
方: 代表作品《喜悦》系列,我觉得这个作品符号特征很明显,是我个人想要的东西,也是我个人想表现的东西。
这中间有个故事,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儿时的一个嬉戏情节。景德镇陶瓷要真正严格地说出来是里弄文化,以前这窑、作坊都在弄堂里面。我小时候就出生在景德镇新罗汉肚4号,小时候是在窑里滚大的。我隔壁就是窑,那个弄堂里,晚上,小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就做做游戏,老鹰抓小鸡、过家家等等。这个题材就是来源于“过家家”。那时候,就我们弄堂里很小的小女孩,选一个大家认为漂亮的做“新娘”,再选两个稍微力气大一点的做花轿,两个人你挽我的手,我挽你手,“新娘”站在弄那头,那小男孩做花轿的在弄这头,这个弄堂很长很直的,小朋友谁的手帕最好看就当红盖头,盖在小女孩的头上。当时,我就对这个游戏印象很深,在弄堂里基本上三五天就有人做,我们也参与,或者在旁边看,或者鼓掌。
另外,有一次我就到窑里去满窑,看到一个模型是坯胎,就是工业瓷手,这个坯胎断去一个手指。我一看,哎呀!心想这就是一个美女的造型。我拿回来就把那五个坯胎指甲全部磨平,磨平以后,我就想到小时候“过家家”游戏中的新娘的样子,我做了一个泥片披上去,再把刘海头发收拾一下就成了。这种瓷手我们厂现在还有,我这个造型跟那个瓷手一模一样的。这跟我当年第一年参加工作,做模型的工作也分不开,都是跟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
这个作品它是有来源的,来源于这个故事与想法,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对我来说,应该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作品。《喜悦》系列是我喜欢的作品。
这个作品通过十多年不断地完善,从造型上越来越提炼,从装饰上越来越丰富。后来我又系统地把它横向的发展、拓宽,我就把它移植到平面上去,就是现在看到的瓷板画,我就把它作为是立体与平面的一个系列结合,从雕塑来说,我是比较满意的,从平面绘画上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都是这一个系列代表,其实真正觉得是我血肉里面的东西。
代表传统的作品是《达摩》,1992年由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
前年创作的《喜上眉梢》,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这幅别人一看,都知道是我做的。
这有个过程,分几个阶段,因为早期阶段传统的全做的是大红大绿,满身加彩。后来我想,或是一种怀旧或是一种复古,或是工艺上旧的东西又拿回来,就是说造型上尽量现代一点,装饰上尽量再传统一点,再民族一点,我就搞个大红大绿的。
这个作品的辣椒红颜色也是景德镇近期有的,看到这个红太漂亮了,我就想如何用到创作上做个什么雕塑,我是先有衣服的这个想法,做衣定人,再来做造型的。这个红太红了,中国红,中国元素的红,我再搞个花,中国元素的花,给人的感觉是喜庆,最后就构思完成成了《喜上眉梢》。
《关公》与《观音》都是20多年前的作品,是受当时东南亚市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围着市场走的,没有机会来表现自己想画那种题材,所以那个时候做的基本上是以传统题材为主,比如《关公》、《观音》,还有《老子骑牛》,《吉祥太平》等等,这些作品都是20多年前的,造型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手法来刻画的。
现在差不多40年了,从传统到现代,走过来的每个阶段都有些变化,就从雕塑和装饰上都有个变化,不是停留在一个时间段上,有纯传统的工艺,也有现代的色彩。
我没受过学院那种教育,加上自己多想多看,其实也是在学习,再加上我身边云集很多高手,我是在一个大学堂里面,看他们东西,自己就能受到很多启发。
张: 在当代艺术市场,尤其是一些艺术家被市场所左右,或复制自己或复制古人,或者被市场所引诱,您是如何看待当下这个艺术市场?你自己的创作的心态是怎样的?
方:其实对于艺术品市场我是一窍不通,也没有接触,因为我本身做这一方面属于是外行。我就只知道一个道理,因为我只要有饭吃,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觉得很开心。我可以说这个就是真理。我40年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我没有缺饭吃,我有饭吃。我就悟到一个道理,只要你用心去做了,它是有回报的。如果说一个作品,你跟我定货做多少个,我基本上是不做的,我就介绍给接单的或者做市场的这些人去做。到今天为止,我没做过一件这个事。不是说不想赚钱,因为我觉得做那个事很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我自己想要做什么要表达什么,我哪怕不睡觉、不吃饭,我做得都很有味道,就完全投入到创作里面去。有些是机械的东西,我接受不了。工作、生活、家庭我是几方面都相结合的。
我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也比较休闲的人,工作状态上我还是很轻松的。生活上,我也是蛮有情调的,喜欢做自己,比如骑骑山地车,跟我爱人跳跳交谊舞,爬爬山,跑跑步,我都是很喜欢的。所以除掉工作,我基本上都是在这些范围里面去享受。那工作,我就想,作为一个市场,尤其是现在这种市场,我们不了解,你只要是用心去做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放在这里,哪怕是今天不能走向市场,我自己自娱自乐也是很开心的。我只知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认真去做就够了。
做市场不是说做生意,我认为是在做缘分。如果都像我,我也不出去的坐在这里,那么哪怕有一个朋友来,或者一个陌生人来,他看到喜欢,那我就是找到了知音,这就是我的市场。
张:在生活上或者艺术上,有哪些最让你感动的人和事?
方:40多年从事这个工作中,我有很多感动的人,第一个感动的就是我的爱人,因为这个家庭正常的人柴米油盐不说,就是在我的工作上,她给予我极大的支持跟鼓励,因为我是一个从装饰转到创作这一块,是要付出很多的,在我,当时我月收入加起来差不多5000块钱了,在90年代的时候,来自己家里琢磨搞创作的话,一般的女人是不能接受的,她就没有说半句,她还是很支持我,她说她养我,你就安心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当作品出来,我也兴高采烈地让同事来看,他们也有打击的,也有给我泼冷水的,但我爱人只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他说你能成功。包括在家庭生活方面,带孩子、做家务我爱人基本上一个人包下来了,给我事业有保障,经济有基础,所以我感动。
然后就是我最感动的两个老师,一个是我的前期的老师,我刚刚进厂学装饰设计的陈培火老师,他现在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当年他是毫不保留地教我,所以我三个月可以考到省高级工,半年内考到研究所,跟他的教育指导是分不开的。
再一个就是刘远长老师,他在任期间给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包括出样品,搞设计,我在那个阶段进步得很快,综合的技术层面我都接触到了。刘远长老师他从来都是给你鼓励,一直都鼓励表扬。我记得我在研究所搞装饰设计的时候,后来初出茅庐搞了一些创作,搞了一些小成绩,我说我现在就要不在研究所搞装饰想出去搞创作了,装饰方面我在厂里也属于优秀的,我相信一般任何一个厂长,是不会放你走的。但刘大师很开明支持我,只要你找到接受部门,哪个研究所要你去搞创作我就放,那是他给我一条生路,就是创作的生命力,我特别感谢,我幸运碰到这么好的厂长,如果当年他不准我,老老实实搞装饰,那我就没有今天在艺术创作上的发展,所以他给了我一个艺术的生路。我好幸运有好多机会,但是我自己也把握了,当然谈不上我现在学到什么成就,我认真去做并得到了回报。
这两个老师,我是终身不会忘记的。
张:对未来,艺术上您有什么设想甚至梦想?
方:我也近60岁了,想梳理一下我的创作思路,在现有创作的基础上再拓宽一下,去年我就开始在整理。也许别人说做一门易精,做多了就不会很精,我不是那样理解的,我认为工艺美术的横向与纵向是相互的,只有了解它的工艺程序越多,将来的作品才可能越完美。因为你都知道哪个地方转弯哪个地方抹角,你才可以在材料上、温度上,或者造型上、设计上可以更完美一点,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不断地多摸索一些工艺,为将来的创作打下更深厚的基础。
现在我从雕塑创作到装饰设计,就绘画、装饰画,包括也画了一些写意画,我想把我前期的作品梳理一下,雕塑创作方面分传统和现代两块,瓷上绘画方面主要在瓷板和瓶类器皿上,有古彩、新彩、青花、粉彩的立体拓展,又有雕塑装饰的古彩、新彩、青花、粉彩的综合设计,将来搞个60件,每个系列都搞一点,再出一本个人的专辑。这是我最近的想法。
在工艺上继续摸索,比如古彩方面,我准备画一些童子画和花鸟画,把古彩艺术再拓宽一些。这些年我只所以心仪画古彩,因为古彩在景德镇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在全世界也就只景德镇有这个材料,尤其是现在的工笔重彩,手工机械的成分比较多,说实在的就是老老实实做事的成分多一点,要耐得住寂寞,所以学它的人不多,尤其是这些年稍微好一些,前些年基本上是没人愿意画的。
我认为,古彩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世界。别看古彩颜色少,就看你怎么用,别看它单一就几根线,但看你怎么去组合。所以我选择古彩是有想法的。现在有些人在画,但他画的都还是传统的东西,我不是否认画传统的不好,我认为每个阶段每个时代都有表现自己情怀或者思想的一类人的代表,不能老是还在画谁谁谁的,或者是哪个年代哪个阶段的,那样就是仿制而不是作品了。所以我在这方面也算是动了一些脑筋,但不能说我的作品完美,选择这条路,我觉得走得是对的。
为什么我选择古彩,就是利用我的优势,因为我以前搞雕塑装饰,也是以图案为主的,对我来说古彩它正好是一装饰画,工艺上没问题,只是在表现形式上要有创意,所以我做起来就比较轻松一些。但是作品的完美,那是认知度的问题。
目前在古彩领域我想拓宽一下题材,但是我拓宽古彩题材不是要去走市场。我觉得都去尝试一下,因为我是喜欢就做,我不是为了市场而创作。我计划在古彩上要搞一个系列,包括仕女人物画、花鸟画、童子画,我都要画,在画之前,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要画出来自己的符号,要画出自己的风格。
景德镇一些做出来的都称作品,既然是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思路,否则就叫产品。作品都要有自己的情感,要有自己的表现形式,自己作品好坏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景德镇做陶瓷的几十万人,不缺少制瓷的,只缺少创作的。
作品清赏
喜上眉梢 粉彩瓷雕 45cm×34cm 2010年
雨儿 金地粉彩瓷雕 63cm×14cm 2008年
喜悦系列之一 青花加彩陶艺 56cm×27cm 1998年
喜悦系列之二 青花加彩陶艺 56cm×27cm 1 998年
喜悦系列之三 青花加彩陶艺 56cm×27cm 1998年
喜悦系列之四 古彩陶艺 56cm×27cm 1998年
9喜悦系列之五 青花加彩陶艺 38cm×26cm 1999年
喜悦系列之六 古彩陶艺 38cm×26cm 1999年
小草系列之一 粉彩瓷雕 54cm×40cm 2008年
小草系列之二 结晶釉瓷雕 54cm×40cm 2008年
花开四季 古彩镶器 72cm×24cm×4 2012年
坐关公 亚光加彩瓷雕 70cm×42cm 1996年
老子骑牛 亚光加彩瓷雕 32cm×25cm 1993年
站观音 亚光瓷雕 112cm×46cm 1995年
寿翁 粉彩瓷雕 48cm×43cm 2006年
春讯 涩胎瓷雕 40cm×18cm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