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马谡,是推卸责任,还是执法严明?

中国历史上的冤案很多,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岳飞,但这些冤案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快能沉冤得雪,或者到了今天,通过考古发现,也能还一个清白。然而,诸葛亮一手策划的千古奇冤——马谡之死,却至今还未沉冤得雪。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马谡要比岳飞更冤!更为重要的是,从马谡之死,却也可以看到诸葛亮的真面貌!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桥段,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挥泪”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修饰用词,重点在于“斩”。《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马谡下场的确是被斩杀。

诸葛亮斩马谡,用的理由是“违亮节度”,就是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话,“举动失宜”“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最终酿成了大祸,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因此马谡罪该万死。

其实,现代有军事专家模拟了当时战场形势发现,马谡当时应对没有问题,2.5万对5万魏军,而街亭又是残破小城,无奈之下只能“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如果真有坚城可守,相信马谡肯定不会这么脑残。在这一种环境之下,即便诸葛亮亲临,估计也只能这么选择。不抢占高地,面对魏军骑兵,只会死得更快!

更为重要的是,马谡当时情况恶劣,但马谡却没有逃跑,而是跑到山上死守街亭。如果换一个将军,可能一看事不可为,就选择撤离街亭!显然,马谡不是“违亮节度”,而是过于遵守诸葛亮的安排。

当然,马谡肯定有失败的责任,但以马谡和诸葛亮的交情,怎么也不至于“杀”!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杀马谡?不妨看看这一失败之战中,诸葛亮究竟该负有什么责任!

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一共出兵10万人,自己率领3万人居中(距街亭350里),另外4万余攻打陇右没有投降的郡县,赵云是佯攻部队,马谡率2.5万守街亭,阻击魏国的战略反攻(诸葛亮对魏国如何反攻、兵力多少、何时到达等,估计什么都不知道)。

当时,魏国有6万兵马,万余镇守长安,还有5万由张郃率领进攻街亭。到了街亭一看,残破小城,可谓天助我也。诸葛亮为何不派人大修街亭?这是一个关键,从北伐到张郃过来,中间有1个多月时间,可能是诸葛亮没有意识到魏军会攻打街亭,或认为魏军不会派主力进攻街亭,这属于战略误判。

这时,诸葛亮又犯了两个错误:得知张郃到来时,诸葛亮应该快速集中兵力,全力对付张郃才对,而不是继续分兵;马谡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还是有兵力优势,为何不集中兵力,迎头痛击张郃之兵?

毛主席对这一战如何评价的呢?只用了一句话,即:初战亮宜亲临!诸葛亮坐镇120多公里外,怎么了解战场情况?为何不集中优势兵力,和魏军干一场?

总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实犯了很多错误,尤其是战略部署出现重大漏洞,临场又不能随机应变,甚至还有逃跑主义思想(街亭失守之后,没有集中兵力积极反攻)。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一针见血!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此之前,诸葛亮并没有什么领兵经验,这一次可谓是他第一次大规模领军,出现一系列的失误可以理解。

然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马谡罪该杀头,那么作为战败第一责任人的诸葛亮,就该被碎尸万段了!况且,史书记载,诸葛亮斩马谡之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为何大家都“垂涕”?说明大家知道战败责任人是谁,只是不能说而已!

有人称诸葛亮是厚黑学大宗师,可能并非妄言,因为诸葛亮一番操作之后,最终就把责任全推到了马谡头上,让马谡成了最大的替罪羊,诸葛亮不仅掩盖了自己的错误,还借机树立“执法严明”的好形象,最多之时自罚,“降三级”,饭酒三杯,依然代理丞相一职!

当然,马谡之死,也可能是和诸葛亮的一场交易。《三国志·蜀书·马良传》中,“谡下狱物故(病故)”,死前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黄泉)也。”可能是马谡为了保全马家富贵,“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让诸葛亮保护马家,所以主动承担责任。(马谡的下场,三国志中有三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逃了,不知所踪)

总之,马谡就成为历史中的无能小人,纸上谈兵的第二人,被世人嘲讽了1800余年。人们谈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都在痛骂马谡之败,而无人问责诸葛亮。马谡之冤,可见诸葛亮的真面貌,而至今不能沉冤得雪,堪称千古第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