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挖出一青铜器,上面文字颠覆牧野之战,专家:纣王败的太冤!
决定商周命运的牧野之战,至今依然有很多谜团,比如纣王17万大军为何败给4.5万周武王联军,周武王如此兵力为何敢于主动进攻,《史记》中的纣王“百战克胜,诸侯慑服”为何打不过周武王?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这一段历史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镇出土了一尊铜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上面文字就颠覆了史书记载,让人看到了另一个牧野之战,以至于专家感慨,纣王败的太冤,周武王太狡猾!
《史记·殷本纪》中对牧野之战没有描述,但《诗经·大明》中有一段记载,后人由此认为这是“三千年前的闪电战”。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快速进攻) 大商,会朝清明.....燮伐(偷袭进攻) 大商。
周武王和姜子牙的战略是:趁纣王大军在东南沿海征伐之际,快速进攻,占领商朝政治中心,一举消灭纣王,瓦解商朝政权。
但《诗经·大明》 也记载拂晓到达战场时,纣王大军已经“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这说明周武王的快攻战略破产,因为殷商军队已经列队等候了。
《逸周书·克殷》记载,天亮之后,先是80岁的姜子牙率军冲阵,导致商军自乱阵脚,然后周武王率主力奋勇冲杀,搅乱了商军阵营。最终,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周武王由此击败纣王。
从这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个英勇无敌的周武王形象跃然纸上。然而不说其他,就说周武王凭什么认为自己4.5万人能战胜纣王的17万人?这不是现代社会,在那个时代打仗靠数量。一旦周武王4.5万大军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周武王为什么敢这么冒险?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这一件青铜器,名字叫利簋,在这一青铜器底部,有铭文4行33字,讲述了不一样的牧野之战,颠覆了上述的历史记载。
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方亶)公宝尊彝。
对于这一段话,卧马先生(李敦彦)解释认为,在公元前1056年,甲子年正月初一的夜里(也有解释是早晨6、7点),周武王发动了进攻,纣王在震天的喊杀声中落荒而逃,最终绝望中自焚而死,周武王一夜灭商。所以,周朝就将这一辉煌战绩永远铭记了下来。
显然,这一段记载和史书描述不同,但却符合“肆伐(快速进攻)大商”、“燮伐(偷袭进攻)大商”的战略。
众所周知,当时社会还没有出现“兵者,诡道也”的说法,一切战争都讲究礼仪,讲究“宋襄之仁”,双方排好阵式很礼貌的战争,而周武王和姜子牙的举动,相当于是率军突袭,不符合当时的战争规则,所以纣王败的太冤。或许,姜子牙之所以被称为兵法大家,与之打破规则的突袭战也息息相关。
其实,关于牧野之战,史书上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只是没有这么详细。比如,《国语·周语下》中记载:“王(周武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当时,周武王在夜里布阵,而且天还下起了雨。
尽管周武王夜里偷袭作战,但还是存在巨大的风险,毕竟周武王兵力太少,为什么还敢于进攻纣王呢?学者雒(luo)有仓分析先秦文献和考古资料后认为:纣王大军之所以倒戈,是因为在周武王的拉拢之下,很多殷商贵族早就叛变了。
因此,不难想象当时的图景:由于殷商贵族的叛变,周武王获悉纣王京城空虚,在拉拢了一批殷商贵族之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的情况下,丝毫不讲当时的战争规则,趁着雨夜发动突袭,加之叛变殷商贵族的临阵倒戈(单纯的东夷俘虏集体倒戈,可能性几乎为零,应该有殷商贵族的率领),最终周武王一举灭掉了商纣。
让人感慨的是,周武王一举灭掉商纣之后的行为,和正义一点关系都没有,表现的更像暴君。《逸周书·世俘》中记载,赢得牧野之战后,周武王杀死商人18万之多,俘虏33万,还把100多个殷商贵族带回周京,作为“人牲”用于祭祀杀掉,另外还猎杀了一万多头珍禽异兽,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等。
可见,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和周武王举动相比,纣王或许谈得上仁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