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关是如何发病的?如何达到中医“治未病”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也有“尪痹”、“骨痹”、“鹤膝风”、“白虎历节”等别称,《素问·痹论》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目前,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约0.34%,患病总人数超过500万。
那么,在中医的认识里,类风关是如何发病的?如何达到中医“治未病”效果?
关于类风关的发病,中医认为,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即外邪入侵经络和关节,导致气血痹阻,出现小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等症状,而外邪则包括了风、寒、湿、热等诸邪;
内部因素:是人体正气不足、肝肾亏虚,这是类风关发病的关键,正虚而外邪易侵,终致脉络痹阻、痰瘀互结而成痹。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为标、内因为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类风关表现得复杂多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即通过相应的手段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国际上也提出了类风关的“临床前期”概念,即发病前阶段,认为干预这一阶段可能将阻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可通过不同途径达到“治未病”效果:
中医“治未病”
1.提高正气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正气,以抵御风、寒、湿等致病外邪,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2. 调畅情志
七情太过,则会令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使得外邪有机可乘;
3. 适当运动
中医认为运动可达到“百病除行,补益延年”,适当运动可有助于抵抗疾病的发生;
4.服用药膳、药物
中医讲究“寓医于食”,将药物作为食物或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借药威,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防病强身之效。
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研究团队针对类风关“临床前期”,提出了纯中药方干预,以达到“治未病”效果,方子有“强肾”、“固本”的效果,可达到“未病先防”目的。
黄闰月教授每周二下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研修楼八楼慢病门诊开设类风湿科研门诊,欢迎各位类友和疑似有类风湿的患者朋友前往咨询问诊。
风湿患者如需面诊黄闰月大夫或网络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