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天地 讲述辽沈故事》之十六《一二·九运动的先锋
一二·九运动 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中国邮政于1985年发行j125“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枚,主图为“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由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创办。张作霖认识到,若在东北办一座高等学府,就可以增加抵御外敌的力量。张学良秉承父志,加以跟进,敦请学者建设学府,捐钱助学自解私囊,鼓励学生怀技在身、报国有日。
东北大学旧址现为辽宁省政府和原沈阳体育学院。
1922年春,筹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王永江为首任校长。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开学。1928年8月16日,张学良继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的炮声,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从此,东大师生背井离乡,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借住开封,南渡潼川,抗战胜利之后方复员沈阳,至辽沈会战打响之际再迁北平,最后伴随着全国解放而解体。十八年的流亡路,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但爱国步伐未曾被阻挡过。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反对“何梅协定”和“华北自治”的“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东北大学成为“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并在其后又举行了“一二·一六运动”示威游行。
1935年12月8日晚,许多东北大学学生都经历着这个不眠之夜。他们刚刚接到了来自北平学联的通知:12月9日上午到中南海新华门向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进行爱国请愿,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要求一致抗日。每一个东大学子都深知这次活动的分量,日本步步紧逼,国民政府节节退让,“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不抗日,就亡国!
黄敬同志扶着电车向群众讲话,下为宋黎同志
12月9日清晨早餐时间,东北大学全体学生大会在总校大餐厅召开,到会的三百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奋,一致表示:完全拥护学联的决定,坚决参加请愿游行。学生大会还当场推举有实际斗争经验的宋黎为东北大学请愿队伍总指挥。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被军警阻隔在城外的情况下,东北大学作为游行队伍西路纵队的唯一主力,高举大旗,冲出被军警包围的校门,走上西直门大街。
西四牌楼、王府井大街,都曾留下东大学子在数九寒冬里与军警搏斗的画面;水龙头、大刀、木棍也未能阻止年轻却又坚韧的步伐。这一天的游行,全市学生共30余人被捕,数百人受伤。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从这天拉开了序幕。
在学生抗日爱国运动中,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斗争中,东大学生中有四十多人被捕,张学良校长写信营救出被捕同学。“一二·九运动” 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爱国运动走向新的历史时期。
按照北平学联的决定,从12月10日起,北平各校学生实行全市总罢课。在罢课宣言中,学生们提出:反对成立分割我国领土主权的傀儡组织;反对投降外交;动员全国抗日。然而,当局仍坚持在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学联决定16日再次发动游行大示威。示威游行的重担又一次落到东北大学的肩头:宋黎和邹鲁风公开负责这次游行的指挥;“ ‘一二九’游行中,东北大学打头,东北大学的学生总指挥宋黎被推举为当时‘一二九’运动游行示威队伍的总指挥。”东大被定为第一路共8所学校的领队学校。
16日这天,北平大学工学院、镜湖中学、师范大学、民国学院等院校的同学在东大学生的带领下,经过多次顽强战斗,按时汇集到天桥广场。在这里,汇聚的学生和市民召开了市民大会。市民大会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收复东北失地”等八个决议案;并决定立即到外交大楼举行示威。然而,示威游行再次遭到了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学生被捕者数十人,受伤者300余人。但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1936年12月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市一万多青年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核心内容的请愿游行。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由于有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经验被安排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他们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口号,表现出“为实施救国主张,置生死于度外”的抗日决心。学生们冲出军警戒严的中山门,向临潼出发,向驻在那里的蒋介石请愿。
顽固的蒋介石不但不愿意接见请愿的学生代表,反而下令军警,准备新一轮的屠杀。这一行径让为了抗日向蒋介石哭谏数次的张学良彻底寒心。被学生们视死如归的勇气感动得流下热泪的张学良,为了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他以校长的身份向他的学生承诺:“请大家相信我,在一个星期内,我用事实答复你们的要求!”
仅仅三天后的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同杨虎城以“兵谏”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对学生们许下的诺言。从此,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东北大学教师阎述诗被学生们视死如归的凛然气概所感染,他将著名诗人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谱上激昂悠远的旋律,迅速在学生中传唱开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这首最早在东北大学师生中唱响的歌曲,很快流传到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救亡歌曲。
一二九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如此浓墨重彩的一页;同样,一二九运动也是东北大学流亡历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东大人用生命和鲜血将爱国热情演绎到了极致。这不是瞬间的头脑发热,而是东大自建立以来就种下的爱国主义种子,在那一刻,生了根,发了芽,长出了枝叶。
现在的东北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址设在沈阳南湖。
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 东大先后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4年11月,东北地区最大的超级计算中心——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在东北大学云计算科技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
2015年10月,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作为东北地区首个综合型智库机构,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汇聚了国内顶级政治经济研究专家担任理事,为东北振兴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对策建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