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不是病,但是“吹牛上瘾”可能是种心理疾病
都说吹牛不上税,英国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成人承认,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究竟吹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呢?爱吹牛有些出于心理原因,有些则是病理表现。
“常常口出狂言,爱说大话,精力显得异常充沛.....”因为攀比心理,很多人为了得到别人的崇拜或羡慕,为了增加自信心,而选择说大话,这种心理很正常,但是如果永远停不下来,“吹牛上瘾”,这样就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了。
吹牛可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二战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就是如此。
有一次,德国空军一颗炸弹在他附近爆炸,警卫问他为什么不赶快躲开。他说:“希特勒永远造不出来能将麦克阿瑟炸掉的炸弹。”
这能让人获得心理博弈优势,在刻意“蔑视”对手的同时,降低了焦虑情绪。
吹牛是一种心理补偿
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这是出于心理补偿。
比如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开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要么是领导如何器重他,但这些并不属实。
这时吹牛既是为了弥补落差,在心理上达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显示自我、获得别人关注的目的。
有时缓解气氛的一时吹牛,或许还能博他人一笑。但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无节制的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而吹牛的行为,只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而这种盲目的、脱离现实的吹牛者,很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导致的。
因为病理原因而吹牛
由于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则表现为不自知。
比如一个男孩逢人就说自己要超过比尔·盖茨了,后来被确诊为轻度躁狂。
人患上了轻度躁狂或处于精神分裂症早期时,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处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让其变得亢奋、不知疲倦,自我评价过高。
在精神病学中有一种“夸大妄想”,其表现之一就是吹牛。
18世纪中叶,德国有一个男爵叫缪黑哈瓦德。这位男爵终日沉迷在酒吧之中,而且大醉之后就喜欢吹牛说大话,于是人们把他叫做“吹牛男爵”。
后来,心理学家就借用他的绰号,给一种特定的不良的心理倾向——“人为疾患”命名。一个人无病装病、将病情夸大,或者自己伪装成病人,这被称为“人为疾患”。
“人为疾患”是目前互联网上主要的心理陷阱之一。人为疾患是一种情绪障碍,在这种情绪障碍中,个人故意歪曲他或她当前的健康状况。
通常,这种错误陈述的形式是夸大与真实疾病相关的症状,或假装有指向某一特定疾病的症状。患有人为疾病的患者可能故意歪曲其健康状况。一个人患上人为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一种常见的情况被称为"代理性人为障碍"。
在代理情况下,个人会出现朋友或亲戚的症状,作为认同他人的一种方式熟人或作为争夺注意力的手段。事实上,想要引起注意几乎总是这类疾病的潜在因素。
胃痛是人为疾病的常见症状。常见的人为疾病症状包括各种各样的日常抱怨,如疲劳、头痛、胃痛和紧张。
以这些类型的日常疼痛表现出来的人为障碍通常有助于避免个人因某种原因而不享受的社交场合或义务。一般来说,当一个人从事他或她喜欢的活动时,这些疾病会很快消失。
极端人为疾病的例子包括服用药物诱发幻觉状态、污染血液或尿液样本、或故意接触细菌以引发感染假扮疾病通常发生在假装或故意诱导疾病导致欺骗他人。
美国的互联网上曾盛传一本白血病少女的日记,她只有19岁,生活在堪萨斯州。
少女将自己与白血病斗争的过程都记录下来,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上百万的人给她留言回复,或者发表博客鼓励她,这个白血病少女在万众瞩目中最后死去了,不少网民还自发地给她举办追悼仪式。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切都是一个堪萨斯州的50 岁家庭主妇凭空杜撰的,所谓日记都是虚构的。
有的人没病装病,倾诉自己的病患经历;有的人夸大自己的病情,到处求援募捐;有的人撰写形形色色的绝症日记,欺骗他人的关注和同情.....究其动机,就是渴望着得到别人的关注,当事人的心理尚未足够成熟。
无论何种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
一方面,惯于吹牛让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从而极少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难以成功。
另一方面,吹牛或许可以获得他人暂时的虚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对方就会认为你在愚弄他们,从而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