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周郑交质
我读不懂古文,在于相关知识的“贫”。补,一时半会补不来,也不一定补得上。记忆现在也不太愿意配合。只能硬啃些边角料,心里不免惴惴。想想读高中的女儿没有选历史,心下可惜,自私作祟。
《周郑交质》内容如下: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周平王的把一些权力分给了虢公,郑庄公就埋怨周平王。周平王却说:没有的事。于是两国交换人质,以示诚意。人质就是双方的儿子。周平王死后,周人将权力给了虢公。郑国先后两次去周朝掠夺粮食,从此周朝、郑国交恶。
从以上可以看出周王朝式微,诸侯国强大了。不然郑庄公怎么可以如此明目张胆的对“王”表示不满呢?不然的话,怎么堂堂一个周王朝跟一个诸侯国交换人质?
也正因为看到郑国的迅速强大,给周朝带来压力,周平王不得以把一些权力给虢公,以制郑国。当郑庄公怨时,周平王心虚两字——“无之”了事,便无下文。明摆着的事,周平王却不以正面回应,郑庄公可能不单单是“怨”了,更有了“愤”。再说郑庄公是什么人?从《郑伯克段于鄢》便知晓他的厉害。
在交换人质的事,郑国绝对占优势,周王朝整一个“心虚”。周王朝由“强”变“弱",这种滋味不好受。在交换人质之前,周平王与郑庄公便已有了“嫌隙”,人质并无实质性的限制作用。心疼在别国做人质的国君的儿子们,不知道在别国做人质的他们会不会发出“只恨生在帝王家”的悲叹!
周平王死后,周人给了虢公政权。到此。“你”不守信义,“我”也正好“胡作非为”一下,抢你的口粮。脸皮彻底撕破了。人质怎么样了呢?
随后就开始说理议论: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以阐明人之信义要把发自真心实意,并受礼法的约束。否则就是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的。并用上了《诗经》的《采蘩》、《采蘋》、《行苇》、《泂酌》来进一步佐证。总而言之, 人的交往贵在诚信,国之交往更是如此。不在于外在的形式。
在那时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就是打仗和祭祀。祭祀有着极其重要非凡意义。只要心诚,无论是从什么地方采摘而来的祭祀用的植物(一般都是藻、蘩、蘋),这些祭祀品无论放在怎么样的器皿(一般是筐筥錡釜)里,都是可以用来祭祀鬼神,进献王公的。心诚则灵。
说到礼法,绕不过周公旦。不展开,自行度娘。
只是我对文中的:《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这些“诗”都是用来昭示“忠信之道”吗?我怎么就没有读出来呢。在这些“诗”里不就是用问答、描写、或歌颂的方式来呈现祭祀前的采摘活动,欢聚活动、或歌颂君子之德吗?我表示明显的不服,论据不足以来论证论点。
咳咳,我读诗只会读了字面。而古人读诗会读出很多的道道来,读出个“忠信礼义”就很正常了。正何况孔圣人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既有忠信之意。再者“诗”后被统治阶级用来教化百姓之用,诗生出深意也就自然了。
为什么要那么讲诚信呢?可能阴谋(谋略)太多了。
当然,诚信永远不过时,永远重要。对于个人或邦国。
关注
扫描二维码
你
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