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爱上自卑感

这是第二夜,青年与哲人间对话。

对话围绕“自卑”、“人际关系”、“人生课题"等展开,再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

说说“善恶”

先说说希腊语中的“善恶”。这里的“善恶”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道德上的,而仅仅指对个体“有无好处”。这就不难理解“动机都是好的”之说。什么杀人放火等过激行为对于个人而言也都是极有好处的。没有人会做没有好处的坏事。

说说“自卑”与”优越“

自卑,每个人都深受其苦吧?而我们通常认为的自卑都是有“他人”这一参照物而产生的。人家腰缠万贯,你口袋只有三个铜板,你自卑了;人家白富美,你矮拙穷,你自卑了;人家能言善辩,你笨嘴笨舌,你自卑了……自卑就是那么容易得!

而在阿德勒的心理学里关于“自卑”有个两个词:自卑感 、自卑情结。这两个词区别大了去了。

先来说“自卑感”。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自卑感人人都有,上至总统下到乞丐。它并不是贬义词,只是一个中性词。而自卑感是一种让人很不舒服的感觉,没有人可以长期忍受。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而去追求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优越感。看到这儿,相信很多人将不会为自己有“自卑感”而自卑了。你有我有大家有,而且这还是促进自身完善的助推器。而这种健全良好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现实他人的比较得来的,是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来的。同时,阿德勒还指出而他人比较得来的自卑感是一种主观臆造。例如:我矮我自卑。那么这个“矮”就是跟别人比较得来的。而矮就不好了吗?个矮却会给别人一种轻松感啊!既然与他人对比得来的自卑是种主观臆造,那就可以重新赋义。

那是“自卑情结”是什么?有点可怕。那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自卑情结其实只是一种借口,是缺少勇气懒得采取行动的借口。是什么也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自卑情结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例如:我胖所以我嫁不出去啊!我学历低所以我无法成功啊。胖就采取行动减肥啊,他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却生活在“我不胖就可以嫁出去的”假设里。学历低就去弥补啊,他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去提高学历,而是生活在“我只是被低学历埋没了而已”的假设里。有自卑情结的人缺乏勇气的人。而有自卑感的人是有勇气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欠缺的。这是有本质的区别。

那优越情结,只在有了“结”就有些病态了。什么是优越情结?就是自我夸耀(权力、财富、过去功绩),生怕别人轻视自己。其实就是自卑情结在作怪。而另一种表现方式很奇特,但也随处可见,就是夸耀不幸。用不幸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利用“不幸”这一武器来控制对方。不要以为只有强势的人会利用“强”来掌握控制感,处在弱势的人同样会利用“弱”来进行软控制的。一矛盾事件出现,吃瓜群众呼啦啦的站在弱者这一边。同情弱者是人性,而弱者拿起“弱”这一武器就不可爱了。警惕为好!

说说人际关系

先从“讨厌自己”说起。“讨厌自己”不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吗?怎么也能跟别人扯上关系了呢?从阿德勒的目的论出发,这又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呢?原来表面上自己讨厌自己(那也是自我决定),其实是为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避免受伤。看,我一身缺点,自己都不喜欢自己,那别人怎么可能喜欢我呢?这样就自然隔断与人交往,可以安心的自我封闭。那“缺点”其实是一种“善”(好处)。就是给自己保有一种可能性:只要我没有这些缺点同样会讨人喜欢的。

阿德勒说只要是人,就会有人际关系,只要有人际关系,就会有烦恼,而且这种烦恼无法消除。他用一个反例:宇宙里只有一个人存在,就无烦恼。因为一切价值标准全由这个人说了算。而这永远只是假设。有人就有了组织,有了社会群体,有了价值体系……在这些体系就从外围造成了差异。这些差异就造成了好坏优劣。烦恼就丛生了。自卑也是人际关系的结果。

那怎样才可以缓解呢?放弃与他人的竞争。只要是竞争就是恶性的。他人即敌人。竞争中的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对于他人的成功与幸福,根本没有从内心深处去祝福。放眼现在的教育,功能利凸显。各种排名,择校等手段让孩子将同学视为敌人,干掉同学才更有可能进好一点初中、大学。真正进入了大学,心理上的不健康也出现了。放弃竞争,将他人视为伙伴。

除了放弃竞争,同时也要放下“权力”之争。人的很多争论一开始只是对错之争,但往往会发展成“权力”之争,让对方屈服。而这种屈服是暂时的,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被屈服的那一方总是寻找机会“复仇”的。不争是种智慧,承认错误更是一种了不起的放下。承认错误又不代表失败。另外无论自己多么的正确,也不要以此去责难对方。否则又要掉进“权力之争”的恶性循环中。

写着写着又写多了,关于“人生课题”就明天见吧!

关注

扫描二维码

若你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