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蛋
让·保罗·萨特
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
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出生于巴黎
父亲是海军军官
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
萨特的童年在外祖父母家度过
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
家中拥有大量藏书
使儿童时代的萨特
受到了良好得教育
也获得了丰富知识
1915年
萨特考入
亨利中学
成绩优异
期间接受
叔本华、尼采
等的哲学影响
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
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29年
他在全国
大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中
获得第一名
并结识了
一同应试、
获得第二名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
同年,萨特在一个
气象台里服兵役
为期1年半
1931年4月
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
(La Havre),在高中教哲学,
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
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
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等人的哲学
并在此基础形成了他的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这就是一切
从人、人的意识出发
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
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
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二战爆发之后
萨特应征入伍
次年即被俘虏
在战俘营中度过了
10个月的铁窗生涯
战争与现实
使萨特的思想
发生巨大变化
他从战前的
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
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开始利用文学,干预生活
1934年萨特在柏林写了
《论自我的超越性》
(或《自我的克服》)
1936年萨特完成了一部
关于偶然性的文学作品
又发表了《影像论》
(或《想象》)
是萨特对现象学
研究之后的论文
萨特的成名作是:
1938年
出版的长篇小说
《恶心》这一部
带有自传性质
的日记体小说
通过中心人物罗康丹
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充分表达
哲学观念:
存在主义
1940年,萨特应征入伍
随后作为战犯被关进了集中营
在时隔三十年之后的回忆录里
萨特却说200人被捆绑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荣誉
从集中营回来之后
萨特和他的亲密伙伴们
组织了最早的抵抗组织
并且与“法共”
有了紧密联系
1941年
获释后继续从事
教学和创作活动
40年代是萨特
创作的黄金时期
有大量作品问世
辉煌时期:
1943年萨特
完成并出版了
他的哲学专著
《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的
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写进这一本哲学专著中
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
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
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
一个叫弗洛的咖啡馆
用乙炔照明来写作
书问世后在知识界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
(又译《密室》)公演
这部戏
只有三个演员
同时自始至终
同时在舞台上
大致情节:三个人,一男两女
他们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
每个人都需要
其中另一个人
而每一个,又都妨碍
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
最后终于
没有任何一个人
能达到自己的愿望
这次演出大获成功
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即地狱”
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
萨特甚至被邀请作了
关于《间隔》的演讲
而后萨特又创造了一些戏剧
1945年与他人
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
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
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作了
“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的演讲
演讲中萨特向公众
阐明了些基本观点
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在中国
1946年创作《死无葬身之地》
1946年《毕恭毕敬的妓女》
(或译《可敬的妓女》)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
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
开始“介入”政治活动
不久和领导人胡赛之间
产生分歧并且日趋严重
第二年四月
萨特自己召开一个
革命民主同盟大会
会上当众宣布
同胡赛对着干
而此时,萨特的政治立场介于
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因此倍受两方面的攻击
同年,《肮脏的手》
50年代初期
萨特在政治上
逐渐倾向共产党
成为共产党同路人
1952年共产党人雅克·杜克洛被捕
和6月4日发生的罢工失败
对萨特造成很大的刺激
他撰写并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
试图说明共产党和工人间的关系
分析造成罢工失败的根源
1951年《魔鬼与上帝》
1952年
阿尔贝·加缪
的《反抗者》
一书由于宣扬
“纯粹的反抗”
反对革命暴力
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
(另一说是
《现代》杂志的尚松
写的关于《反抗者》
的评论文章惹怒加缪
加缪却把这篇文章
归罪到萨特身上)
1953年《基恩》
(是对大仲马戏剧《基恩》的改编)
1954年5月,萨特应苏联作家的邀请
访问了苏联,发表了后来自己
也承认是“撒谎”的讲话
1955年《涅克拉索夫》出版
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瓦
应邀到中国访问
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
而在中国,除几个法国文学专家外
人们对萨特也几乎一无所知
11月2日
中国《人民日报》
发表了萨特的文章
《我对新中国的感受》
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面
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
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
1956年
苏联军队入侵匈牙利
萨特谴责苏联军队和
对干涉表示支持的
法共领导
并与共产党决裂
但在政治倾向上仍然向左
1957年
《现代》杂志匈牙利问题专期
萨特写了《斯大林的幽灵》
反对苏联干涉
但他又认为
苏联仍然是
血肉筑成的
社会主义
1964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
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1968年5月法国大学发生了骚乱
反对越南战争和学校的规则
萨特与波伏娃等人发表了
支持学生的行动的声明
并前往大学发表演讲
5月风暴过后萨特继续
同左派分子保持联系
参加了无产阶级
左派所出办的报纸
并上街散发
1973年,萨特又担任了
另一份左派报纸《解放报》
晚年
萨特夫妇之墓
1974年萨特的
左眼实际上已完全不能用了
(右眼在童年时就已瞎了)
高血压迫使他
把每一天的步行
减为不到半英里
由于丧失了写作能力:
我已丧失了
存在的理由
他最后的几个月
他表现出一生难得的平静
并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
他令人惊奇地同许多保守分子
一起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
支持美国抵制莫斯科
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
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
表达悼念之情
写作特点:
萨特是法国战后
重要的文学流派
存在主义的倡导者
他的代表作《恶心》
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
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
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
世界人人
萎靡不振
浑浑噩噩
彷徨苦闷
感到生活
没有意义
罗康丹
是一个典型的
存在主义人物
短篇小说《墙》(1939)
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
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
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
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
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
只要克服这种恐惧
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萨特的剧作在一定程度上
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剧本《群蝇》(1943)
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
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
阐明人要用
意志和行动
去争取自由
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
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
剧中塑造了
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
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
说明客观世界
(包括他人的存在
和自己的旧习)
直接制约着人
的生存和活动
人死后还念念不忘
他人对自己的议论
因而认为:“他人即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献身文学)
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
对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
文学作品
要求干预
社会现实
在创作方法上
他主张写真实
不讲究
艺术的雕琢
浮华的辞藻
但求文字
朴质自然
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
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
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
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
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
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
影响二战以后的法国文学
人物评价:
萨特出于
思想丰富
自由气息
找来真理
后人对萨特的
评价褒贬不一
基本上依然是:
左派褒者多贬者少
右派贬者多褒者少
直至如今,争论还在继续
其中影响较大的左翼代表
贝尔纳-昂里·莱维
八九十年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于2000年一月发表厚厚的论著
题为《萨特世纪》
认为法国的
二十世纪
是萨特世纪
法国思想界
由萨特主宰
著名的资深记者、政论家
让—弗朗索瓦·雷韦尔
一九二四年出生的
法兰西学院院士
则出版薄薄的专著《大表演》
其中认为作为法共同路人的萨特
比法共左得更厉害,排斥一切异议者,
投靠斯大林主义,下场虽说悲壮,
对二十世纪法国的
负面影响却太大了,
是不可宽恕的
这两位名人的高论,
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如果说莱维年富力强,到处演讲,
对遭到蛋糕扑身的倒彩并不介意,
那么八旬老人的宏论,姑妄听之,
也不必太认真
无非说明萨特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一谈起他,必有脸红脖子粗的争论
1960年
萨特夫妇
访问切·格瓦拉
但即便有争议
也无法抹去萨特
在各个方面
做出的贡献
让-保罗·萨特的一生
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头
不断开拓、不断劳作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
首屈一指的代表
其主要哲学著作
《想像》、《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辩证理性批判》、
《方法论若干问题》
已成为20世纪哲学
思想发展变化的
重要轨迹
作为文学家
他把深刻的哲理
带进了小说和戏剧
其中篇《恶心》、
短篇集《墙》和
长篇《自由之路》
已公认为法国
当代文学名著
其剧作《苍蝇》、《密室》、
《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
《魔鬼与上帝》大都在剧院久演不衰
他还是文艺批评家,著有
《什么是文学》及著名评传
《波德莱尔》、《谢奈》和
《福楼拜》
他还是政治家,其文集
《境况种种》有十卷之多,
其中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斗争的回顾,
对殖民主义的抨击,
对世界和平的呼吁,
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越南战争
以及一系列世界政治事件
所发表的意见
人物影响:
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
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
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
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
《恶心》《苍蝇年》
《自由之路》等
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
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
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
努力探索人在
荒诞世界里的
出路与归宿
主张人道主义思想
1940年,萨特
尚是初出茅庐的小说家
而这之后的半个世纪,
这个不安分的
“伏尔泰与斯汤达的复合体”
非但自己没有正襟危坐,
而且总让他的对手战战兢兢,
并在全世界知识界掀起了关于
“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
萨特的盛年,
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
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
即便是他的
最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
也被他狂热的崇拜者
当成革命的圣经;
他的演讲往往
被热烈的群众
围得水泄不通
甚至引起骚乱
巡回世界各地
受到国家元首
一般的接待
萨特就是法国
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那位
“从纳粹手中拯救法国”
的戴高乐将军
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
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人
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
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
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
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
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
而受到人们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