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可一世的瓦刺为何快速灭亡
(文末有福利)
《天顺日录》记载:“自古胡人的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土木堡之变后,蒙古瓦刺部落全体百姓都是喜出望外的,作为战胜方的他们,为此特意举办了盛大的酒宴庆祝。但是让人疑惑的是,作为打赢大明精锐,俘虏大明皇帝的瓦刺部落,却在1455年首领也先去世后,就消失在了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土木堡之变,即发生在1449年9月1日的一场关乎明朝命运走向的战争,也是明朝中央队伍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役。战争的失败,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明军对北方草原的军事攻击姿态,直接调转成为战略防御。
那么,作为战胜方的瓦刺一方,怎么就这么快败亡了呢?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1449年到1455年可是才5年左右时间。
先来说说瓦刺部落的背景。
瓦刺原是蒙古帝国的三大部落之一。明朝早期,瓦刺曾联合大明惩戒东蒙古地区其他蒙古部落。二者的蜜月期里,瓦刺是拿着大明的封赏、特权快速膨胀自己在蒙古草原的势力。首领也先朝贡于明朝后,曾受封敬顺王。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瓦刺在基本震慑住其他蒙古部落后,不甘心困守贫瘠的大草原,开始眼红明朝的繁华,首领更是试图效仿忽必烈问鼎中原,正因如此便有了“土木堡之变”。
战争对任何一方的普通士兵来说,都是有害无利的,战胜国的胜利往往是成千上万的尸体堆积而成,尤其是需要肉搏的冷兵器时代。
瓦刺面对的明朝,有朱棣留下的数十万的精锐,其中京城三大营部队,是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倾力打造,也曾在草原上追随朱棣,打得草原部落落花流水。所以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刺赢得并不轻松,它卯足了劲,咬紧牙关,直到绷紧的弦“嘭”一声断裂。
瓦刺的士兵长途爬涉离开故土,连续征战,在战争后期疲惫不堪,同时瓦刺未料到俘虏了明英宗之后,明朝立马另立新君,把它试图敲诈的路死死堵死。最终瓦刺选择及时止损,退回蒙古,释回明英宗,修复和明朝的关系。
但战争的失败,瓦刺士兵的大消耗,回到草原的瓦刺开始面对蒙古内部的挑衅,内部矛盾开始尖锐起来。
瓦刺部落由于不是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传人)的直接传承,在自身崛起后,为安抚蒙古其他部落,扶持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担任蒙古大汗。
然而脱脱不花不是省油之辈,他有自己伟大抱负,不甘心一辈子当傀儡。当也先主张立脱脱不花与其姊所出的也先猛可为皇太子,自己好以舅父身份继续把持朝政时,脱脱不花彻底爆发了,派遣科尔沁和兀良哈地区的蒙古诸部讨伐也先,不过无奈实力不济,落了各兵败被杀。
杀了大汗,也先不再伪装,自称蒙古大汗,要求蒙古诸部落臣服自己。但由于成吉思汗曾给蒙古人带来无上辉煌,其后人所组成的黄金家族是蒙古人共主已经是那段时间的草原共识。也先杀死蒙古大汗可谓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辈,一时间成为草原公敌。
同时由于也先“恃强,日益骄”,对下属如牛马一般的招待,瓦剌内部也开始千疮百孔,瓦剌部落贵族阿剌知院,在自己儿子被也先整死之后,起兵将其诛杀。
而蒙古鞑靼部落趁瓦剌内斗领头出兵围攻,将瓦剌部直接肢解。《明史》: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属分散,其承袭代次不可考。
瓦剌这个曾经打败明朝精锐部队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像一捧沙,飘散在大漠的风里,悠悠掉落,再也找不到。
在“土木堡之变”后,让瓦刺败亡的不是蒙古人做的事情本身,而是在超负荷战争中损伤元气之后,又面临内部的种种矛盾,最终导致分裂。
分裂后,强大的瓦剌越来越小,最终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