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与姻弟陆润庠(作者高勇年)
2018.07.01 老湖 阅读 288
沈家本与姻弟陆润庠
(作者:高勇年)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陆润庠出身名门望族,博学多识,才思敏捷,运笔如飞,文章典雅,是苏州的最后一名状元。陆润庠为唐朝贞元年间著名宰相陆贽的36世孙。七世祖陆肯堂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的会元、状元,是康熙朝的重要词臣,“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六世祖陆赐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官至甘肃、四川布政使。五世祖陆元鼎,官应州知州;其妻子为苏州状元韩菼之孙女。高祖陆景曾,曾官直隶静海县典史。曾祖陆文,治经史,通医学,著有《医门良方所见录》等,开陆氏“医学之先”。祖父陆嵩承父学医,辑录成《易卢孙三家医书》,还著有《医门辨证方》。父亲陆懋修,官直隶州判。中年起则弃儒从医。同治二年(1863年),上海霍乱盛行,陆懋修用独特的运气司天理论和特殊的药方,救活了许多的生命,名噪沪上。陆润庠是陆懋修有个儿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生于镇江丹徒(今江苏镇江)学舍。镇江,古称"润州";地方学校,古曰“庠”;故取名“润庠”。学舍中有宋乾道二年(1166)《熊克风石图赞》,故以“凤石”为宇。同治九年(1870年),陆润庠选为元和县学优贡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翌年(同治十三年,1874),34岁的他联捷中进士,胪唱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1915)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陆润庠能书法,擅行楷,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至今,说起清末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书法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陆润庠比沈家本小一岁,属于同年龄段的人。陆润庠中举比沈家本晚七、八年,但中进士则比沈家本早八、九年。陆润庠与沈家本之间的交往颇深,他们之间还是姻亲关系。具体来讲,是陆润庠的妹妹是嫁给沈家本的弟弟为妻。沈家本曾孙沈厚鋆先生在2000年出版的《传统文化研究》第八期发表的《陆润庠庚子书札笺注》文章中称,“陆润庠和我曾祖父沈家本(近代著名法学家、字子敦,号寄簃。著有《沈寄簃先生遗书》等)是姻兄弟,他的妹妹嫁给了我的曾叔祖沈子范(名彦模,著有《看山楼草》),所以他给我曾祖父写的信上称我曾祖父为姻兄或二兄。”据李贵连教授《沈家本年谱长编》记载,“沈丙莹有子女七人。长子家树,早卒,敕赠中宪大夫,刑部直隶司郎中加一级。家本乃次子。又次为家模,字子范,光绪丙子(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科举人,后任四川会理州知州。” 可知在弟兄中,沈家本排行老二,弟沈子范(彦模)排行老三。
陆润庠与沈家本之间的交往,可以从他们的信函往来中窥其一斑。据沈厚鋆先生在《陆润庠庚子书札笺注》文章中称,陆润庠与沈家本之间的书信甚多,“但经动乱已散失许多,现仅存二十九封。今年是八国联军侵华一百周年,现选陆氏写于1900年的书信三封,略加笺识,以资纪念。”沈厚鋆选登的三封信,是陆润庠分别在庚子年(1900)六月初十日、七月十四日、七月廿五日写给沈家本的,现引录如下。
庚子年六月初十日(1900年7月6日),陆润庠写给沈家本的函:
子敦仁兄姻大人阁下:数日前寄奉一函,由宛平县官封递呈。(信内求发一电至苏。)未知已蒙鉴及否?今日敝西席朱莘耕(修爵)孝廉赴保,特再奉一言。昨闻保阳民教焚杀,亦复扰扰。究竟如何?望即日见复一言。敝眷欲令其径至卫辉,必由保定经过,尚不致有祸否?倘敝眷过境,欲求派兵护送,想叨在爱末,必无不可。莘耕送同乡曹根生(兵部)、邹紫东(礼部)二君眷属到保,如可照拂尤感。(方伯与弟亦系同年,惟不甚通信。便中如能提及亦妙。)此上,即请台安。姻小弟润庠顿首。六月初十日辰刻。(天津消息闻之不真;京中现尚安绪,然终于不妥耳。)
庚子年七月十四日(1900年8月8日),陆润庠写给沈家本的函:
子敦仁兄姻大人阁下:初八奉到(由葛振翁同年送来)手书,欣承一是。此想荩虑周详,潭福勋祺,一皆蕃集,至以为颂。弟职守攸关,聊且信天。日来战事愈急,杨村失守,督帅殉难;京师戒严。今日尚可通函,未知明日如何矣。敝眷在保,诸承照拂,不敢言谢。弟意城有好官实心办事,即是乐土。敌人决不能离海六百里而来,只须禁住城门,毋许可疑者阑入,是为至要。闻津门杨柳青、杨村之失事,皆假充义团混入,遂至措手不及。前车真可鉴也。土匪抢掠,谅省城必可无虞;万一再要迁往他处,非护勇不可。是在阁下指示,舍弟无不遵行也。专泐敬请勋安。惟鉴不宣。姻愚弟陆润庠顿首。七月十四日。
庚子年七月二十五日(1900年8月19日),陆润庠写给沈家本的函:
子敦仁兄姻大人阁下:敬启者,洋人于二十日入都门外城,廿一日入城。车驾即于是日坐小车出西直门。弟于廿二日辰正(幸尚有一车)便衣自贼中逃出,一物未带。行四日,始到固安。急欲到保,所谓仓皇向家室者,明知此时或已南行,然不得消息,终不放心。此信由固安王明府用排单奉达,未知能快到否?弟准于明日或后日由此间至雄县。(新城、定兴逃兵充斥,步步荆棘。)欲由安州一线赴保,可否派人队至安州一带来迎?(保定城外卅里中恐难逃脱。故必用此。且恐便衣不得入城也)俾得见面。生死在此一举(身边川资已尽),望哀而怜之。昨闻京中和议有成,未知确否?若果有其事,必招集官员,弟到保少歇,即可带冠入京也。(姑作快意之谈。)沈子梅观察携眷同行(同住在富和店),亦欲去保,特此附闻。家报一件,如已他徙,望设法寄去,以报平安。匆匆作此,良晤不远。敬请台安。姻小弟润庠顿首。廿五日,固安城北关外富和店肃。
在上述陆润庠致沈家本的三封信函中可以得知,庚子年(1900)十分时局动乱时,身在京城朝中为官的陆润庠与人在保定府上为官的沈家本,俩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陆润庠谈及了时局,也谈及了朝廷官员纷纷促其家眷离京避难的相关情况。陆润庠既谈到了自己家眷离京避难要路过保定,要请沈家本照顾的事,也谈到了外国联军占领北京,自己仓皇出逃的窘境和拟来保定的想法。据沈厚鋆笺注,从陆润庠致顾缉庭的信中得知,陆润庠逃出京城后是到过保定,在保定与事先已到的家眷见了面。之后,陆润庠的家眷去了南方,而其本人“适逢谕旨,内廷诸臣悉召赴行在”,奔向西安。陆润庠到保定时,保定亦已处在严重混乱的局面。在陆润庠离开保定没多少天,外国联军占领保定,沈家本也被外国联军所拘禁,直到是年年底清政府与外国列强达成《议和大纲》才释放后往奔西安。
陆润庠辗转奔赴的西安,当时叫“行在”,即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慈禧太后被陆润庠的这种忠心感动了,委任他为礼部侍郎。两宫还京后,陆润庠出任最高监察官——左都御史,后又奉命署理工部尚书。陆润庠成为一品大员。沈家本到了西安,被朝廷任命为光禄寺卿,后又升为刑部侍郎。两宫回京后,沈家本又被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因此,年过花甲后的陆润庠和沈家本,都系同在京城为官且名列朝班的大臣,俩人依然保持着密切交往。
宣统元年(1909)沈家本已属“人生七十古来稀”行列。在这一年,沈家本通过前期多年的努力,终于在枕碧楼中完成《吴兴长桥沈氏家集》的整理并交付刊刻了。《吴兴长桥沈氏家集》是汇集沈家本的祖辈、父辈和弟弟诗文的文集。集内有其曾祖父沈国治的《韵香庐诗抄》二卷、祖父沈镜源的《蓼庵手述》一卷、父亲沈丙莹的《春星草堂集》二十二卷、三弟彦模(子范)的《看山楼草》二卷和五弟沈家雨彬的《松桂林草》二卷。沈家本整理编辑好《吴兴长桥沈氏家集》,在交付刊刻时,专门请陆润庠为书名题签,陆润庠欣然答应了沈家本的要求。在宣统元年(1910)四月,陆润庠题写了“吴兴长桥沈氏家集”,落款是这样写的“元和陆润庠署检”,并加盖“陆润庠”和“凤石”两枚印章。
1913年沈家本去世,1915年陆润庠去世。他俩去世后都葬在湖州城西山里,沈家本葬在妙西渡善桥(现迁到杼山),陆润庠葬在南埠肇村骑龙山(现称青龙山),相距不远。沈家本葬湖州妙西,是缘于他是湖州人,他家的祖坟地在妙西。而身为苏州人的陆润庠葬湖州南埠,据说是有一个传说的,清末同治年初,妙西镇潘村有位潘姓的大地主,为及早安排后事,遂请风水先生在肇村西南的一个山坞里为自己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但其寿穴始终未能建成,这位潘姓地主百思不得其解。土地公公托梦告诉他:“这里不是你的坟基,而是苏州'米自量’、陆状元家的坟基”。潘姓地主心存疑惑,亲自前往苏州,在阊门内下塘街找到了被称之为“米自量”的苏州名医陆家。那儿去买米好了。与陆家讲起自己筑寿穴的遭遇。当时陆润庠尚未中状元,其父亲陆懋修听了潘姓地方的述说,感到好奇,即与潘姓地方一起赶到湖州肇村现场,一看果然是风水宝地,即决定将自己的寿穴选择在了这里。后来,陆润庠果然高中状元。因此,陆懋修去世后就葬在湖州肇村青龙山,并将那里的小村坊改称为陆家庄。所以,陆润庠去世后也葬在那里。此传说真假尚不细究,但陆润庠去世后葬在湖州青龙山却是事实。陆润庠怎么会选青龙山为墓地,是不是与沈家本有关系?此也无据可查。然而,陆润庠与沈家本生前是姻亲,死后葬相邻,现位于妙西杼山的沈家本墓和位于南埠肇村青龙山的陆润庠墓,均归属于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范围,却也称得上是巧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