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层到高管,从年薪40W到100W,朋友为什么犹豫了?

你好,我是小云。
最近,朋友跟我聊天,说有个还不错的工作机会,自己有点犹豫。
究竟有多不错呢?
年薪70W+股权+期权+各种隐形福利,初步估算一年100W左右。
这么好的机会,他居然犹豫了,是不是很想打他,这太凡尔赛了。

01

我的这位朋友,目前任职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副职,工作也有十几年了。
去年跟正职关系搞得不好,总是被对方穿小鞋。
正当他四处寻求工作机会的时候,公司对部门进行了调整,来了一个新上司。
然后,他就又处于了观望状态。
但遗憾的是,即便来了新领导,彼此的磨合仍然很不顺利。
他是一个业务上比较精专的人,在具体业务处理上与上司偶尔会发生碰撞。
比如,新领导刚上任时,他在外地忙业务,领导喊话即刻返回,但他表示事情非常重要,需要几天时间处理。领导说有什么责任自己来承担。
比如,做投资并购业务的论证,需要遴选几家机构做尽调,他认为A机构更专业,领导觉得C机构更对口,但最后需要他对投资论证负责。
这样的事情多了,似乎有点针尖对麦芒,工作总是被动。
去年年底的部门业绩考核栏里,他被评价为部门绩效最差的员工。
他打电话跟我吐槽,我也表示了对他的同情。
但我不是一个随便下结论的人,于是在我的穷追不舍下,才发现,他的绩效考核虽然有问题,但是已经过了申诉期。
而且从重点考核指标设置上来说,前期是经过部门员工确认的,他出差错过群消息确认,就等于默认了重点指标。
有两项部门认为重要的指标,被他划在了日常琐事里,并没有完成。
即便他过了申诉期去申诉,如果当下能够拿出资料,也可以不予考核。但是他根本就没有做。
恰好此时,有个做猎头的朋友,将他推荐给了当地另外一家国企,职务是高管。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有点犹豫。
他说并不是自己凡尔赛,而是因为今年所在的公司要进行重大战略改革,他不确定改革中的机遇和挑战,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机会?
但即便改革,像他这样的中层副职,既没有直接的人脉资源,又没有职称的加持,跟直接领导的关系又很拧巴,这些都是风险因素。
更何况,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于是,我说,为什么不试试呢?
借机评估一下自己的市场价值也不错。
结果这一试,他更纠结了。

02

经过一轮面试,二轮面谈的时候,对方直接抛出了橄榄枝,年薪70W+期权+股票。一年到头估计会有90多万。
这还不包括各种隐性福利,所有加总起来大概会有100万左右。
他打电话给我,说自己有点犹豫,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去?
他的顾虑是:
一是要去带一个新的单位,为经营指标背书,压力非常大大。
二是他还没去,就已经有好几个班子找他输送人才,虽然大BOSS承诺过团队由他搭建。
三是他对自己在哪个公司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感到了迷茫。
我能理解他,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很难向前迈出一步的原因,是跟这个选择相比:
当下的工作环境更熟悉、更舒适、更确定,虽然它可能不能够让你感到满意。
跳了槽、升了职,自己的工作和环境也将会更多更广更复杂,而他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就要放弃其他选择,这个成本可能是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那些潜在的机遇。
可我至少有四个理由,来说服他克服这份焦虑。
一是作为企业中层,想要晋升高管,这是一道坎儿。
更何况对于一个中层副职来说,想要迈过的是两道坎。
二是作为“打工人”,年薪从50W到100W,也是一道坎儿。
而迈过这道坎儿不仅依赖能力,还需仰赖机遇和运气,而机会稍纵即逝。(这里要说明的是,他在二线城市)
三是他对工作有一个认知误区,觉得从事一个新职位,就必须100%胜任和匹配,事实上呢?
我有个做猎头的朋友透露,猎头在找人的时候,往往更喜欢那些80%-90%匹配的人,这类人更具有成长意识和自我驱动力。
谷歌的员工绩效指标,从来不会给员工100%可以达成的目标,而是设置80%可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员工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更能激发员工激情,释放个人潜能。
四是改革存在太大的变数,根本没有人能保证原单位的发展机会更多。
因为改革之后,几家单位重组,向上的位置相对来说反而少了,而吃粥的僧人越来越多,要凭借什么上位呢?
梁静茹给的“勇气”吗?

03

而我是如何判断这个工作是份好工作,并做到坚定的支持他跳槽呢?
敲重点:三角形理论了解一下。
一份工作,之所以会是好工作,需要满足三角形理论。
所谓三角形理论,分别代表薪酬、成长和文化。
首先,薪酬是一个人最直接的市场价值的体现。
其次,工作具有挑战性和成长性,我们会被卷入一场向上的革命,裹挟着前进。
这就像是有人坐汽车,有人坐高铁,而无论坐高铁的是一等座,二等座,还是站票,他都会将坐汽车的人远远甩在身后。
相对轻松安逸的工作对自己带来的消耗,啃骨头会给自己带来成长。
最后,公司大环境要好,个人适配企业文化,最好能有一个好领导,因为一把手决定了企业文化。
文化传承这件事情是很难的,一般情况下,换一个领导,公司的文化和风格就会跟着做调整。
对比三角形理论,我建议他可以选择跳,原因如下:
既然是同样的行业,成长性问题或可只考虑公司。他所在的原单位明显存在天花板,他的直接领导就是他的天花板。
薪酬和职位方面,显然是新单位更具有竞争力,上升了好几个level。
企业文化我不太了解,情况不好说。
但这个选择offer的三角形理论,是真的非常理想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如果能满足两个角就已经不错了。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主观了,有没有更详细的拆解,具体到可执行呢?
有的。

04

我们可以对薪酬、成长、文化,这个三个因素进行拆解。
薪酬:职位薪资、工作时长、通勤距离。
成长:发展通道、发展空间、天花板高。
文化:领导风格、团队氛围、企业文化。
假设以上三个因素的六项指标,每个指标的满分是十分,打分后,横向对比一下两家单位的分值,就可以做出选择。
同一个指标差异不大,分值可相同。如果有差异,差值建议拉开3分以上,为了更好的说明个人偏好,最好在5分以上,这样更能区分你的倾向性。
示例如下:
这样做选题,就显得容易很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只看这个分值,其实意义是不太大的,因为我们对于每个因素和指标的诉求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有人更看重薪酬,有人更看重成长,有人更看重文化氛围。
所以,要做出对自己来说更加正确的选择,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观,工作观与工作匹配,你才不会干的拧巴。
然后在工作观的指导下,为不同的因素和指标设置权重,加权求和。
这是相对来说较为精准的一种解法。
还有一种比较粗糙的解法,直接在指标下面打√或者×,打√的即表示自己喜欢的单位,最后加总打√的数量。
示例如下:
说到这里,想到《知否》里明兰的一句话:“与人相处,要看那最低处,是不是能够接受,能够接受才能长久。”
在工作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比如你想要高薪资,但这份工作是用996、白加黑换来的,你开始被高薪资所吸引,但你从内里是抵抗996的,那就很难长久。
补充一下,朋友的这个选择是在同一个行业里pick,如果涉及跨行业、跨专业,还可以在这个三个因素下再加上几个维度,比如成长里就要考虑行业发展前景等。
选择是做减法的过程,不是做加法的过程,学会取舍很重要。
不得不说的是,跳槽和再就业,可以是我们的能力带来就业保障,也可以是我们提升能力之后的激励,但却不能够成为我们提升能力的手段。
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

05

跟你们分享我最近在读《how Google work》的时候,触动我的两句话:
第一句,生活就像下水道,你能从那里掏出啥,取决于你扔进去啥。
第二句,生活就像弹钢琴,你是不是能听到动人的乐律,取决于你是怎么弹的。
前一句说的是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规划。
后一句说的是,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行动。
规划+行动=你。
顺便说一下,朋友最后选择了跳槽,他综合评估后,觉得这个offer更适合自己。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跳槽时,如何选择一份offer呢?
1.明确自己的工作观。
2.三角理论综合打分。
3.对比选出高分单位。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