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梅 Su-Mei Tse | 回归于美和沉静


谢素梅

Su-Mei Tse

1973年出生于卢森堡。目前生活、工作于卢森堡和柏林。她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2003年代表卢森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后开始崭露头角, 她的三重装置作品《空气调节》获得当届国家馆金狮奖。
《安棲》(Photo Credit:Art Front Gallery)

无论作品是如何经常在直观、念头、甚至是反思之间游移,它而最终都会回归于美和沉静。
——谢素梅 Su-Mei Tse

The Yellow Mountain, videostill / 2004 Courtesy Peter Blum Chelsea, New York & Tim Van Laere Gallery, Antwerp ? Su-Mei Tse

谢素梅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来自中国的小提琴家,母亲是一位英国籍的钢琴家。她自幼学习古典音乐,接受严格的钢琴和大提琴的训练。因为渴望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而非囿于一种形式,她选择在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视觉艺术,并于之后在当代艺术领域找到自己的舞台,让她把自己对音乐、文学、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热爱都糅合在一起。

Chambre sourde (Anechoic Room), 2003 / Installation, Courtesy Peter Blum Chelsea, New York / photo credit: Cameraphoto Arte ? Su-Mei Tse

SUMY, 2001 / Su-Mei Tse & Jean-LouMajerus / Courtesy the artists & Peter Blum Chelsea, New York / photo credit: Jean-Lou Majerus ? Su-Mei Tse
早在2003年,她就代表卢森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凭借三重装置作品《空气调节》获得当年的国家馆金狮奖。2018年,谢素梅在中国内陆的首次大型个人展览“安棲”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该展览此前已在卢森堡、柏林、罗马展出。

Shades #2 陰影 #2, 2017 Color photograph on dibond, face mounted on acrylic 68 × 95 cm

“安棲”之名来源于谢素梅2016年创作的一组同名作品,艺术家将尺寸、颜色各异的矿石球体放置于石灰石的崎岖孔洞中,每件装置只有普通盆景大小,但其景观却如山峦,如天穹,形成对宏观世界的投射。不仅如此,顺应石灰石的天然形状摆放球体的过程,在谢素梅看来如同孩童玩耍石头,也是享受艺术的过程。

《安棲》(Photo Credit:Art Front Gallery)

在与策展人克里斯托夫·加卢瓦的对谈中,谢素梅提到,这件作品原名“Nested”,直译为巢,最终则翻译为安棲,因为这个词“放置在中文语境中,更好地传达出我作品中的多重含义,比如保护感、安静、家的感觉……”
棲,同栖,安然栖息,这种静谧美好也正如谢素梅的艺术创作带给人的感觉。游走于作品中,移步换景之间,仿佛步入一场诗意的旅程。

Stone Collection II #7 藏石II #7, 2018 Found stone and wooden base 157 × 50 × 50 cm

 复杂的诗性 
谢素梅作品中的诗意从何而来?或许可以深究至其家庭背景。复合的背景促使谢素梅对跨欧亚历史文化产生思考,并付诸创作。同时,在父母的教导下,她从小学习古典音乐,演奏大提琴与钢琴,因此音乐在她的作品中也占据独特地位。
《許多說過的話》(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 TFAM)
《许多说过的话》是一座路易十六风格的雕像喷泉,其中流动的却是蓝墨水。对谢素梅来说,墨水是“思想”的隐喻,思想宛如泉水般在展场中不停流动,预示了即将为观众带来的思想洗礼。

《藏石II》2018,年现成石头置于底座、木、砂,尺寸可变,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制作,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惠允

《藏石 III》(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 TFAM)
《藏石》系列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供石”。天然奇石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学士寄托哲思与冥想的物件。《藏石》系列的石头同样出自天然,因其独特的形状和质地被谢素梅选中而成装置,这些石头既体现了谢素梅主观的选择,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令人更关照身处的环境。与作品《安棲》一样,《藏石》也展现出中国思想中对自然的崇拜。

谢素梅与尚路易·马耶鲁斯共同製作〈雪国〉2015 高画质彩色录像、有声、7分50秒循环播放

《封手》(局部),2014 年 木制围棋盘、大理石、丝线、白色台座、布、围棋盘:42 x 46 x 28 cm、石头:4 x 2 cm、台座:250 x 250 x 8 cm 艺术家与楚迪画廊(楚奥茨)惠允
《雪国》、《封手》、《消散》等作品则承载了日本文学对谢素梅的影响。《雪国》创作于谢素梅驻留罗马美第奇庄园期间,罗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艺术家困惑于自己的创作还能为其添加什么的时候,川端康成小说《雪国》开头描写的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为她带来灵感:她以耙犁过美第奇庄园铺满小石子的地面,幽默地以石子的翻滚象征对过往的抹去,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块“空白画布”。《封手》的灵感则来自川端康成的另一部小说《名人》,书中讲述一位围棋名人和年轻棋士历时6个月的比赛过程,谢素梅的作品定格了围棋对弈过程中关键的“封手”时刻,并以封存的瞬间指向无限的可能。

《眩转人生》2011,让-卢·马基洛斯合作制作,有声动力雕塑、黄铜、玻璃、歩进马达、同步声音系统、底座,作品:95 x 75 x 75 cm,底座:121 x 50 x 50 cm,音乐:吉安卡洛·弗卡洛合作制作,卢森堡Mudam博物馆-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

有声动力雕塑作品《眩转人生》,以音乐节奏中闪烁的白光取代乐谱的音符,讲述了时间倒流及无形的记忆与梦境。不难发现,探索事物的瞬息万变是谢素梅的创作核心之一。她的作品简洁却富含可被多重解读的深意,当中激发出的能量与其形式呈现鲜明对比。她经常以“象”为形,试图将印象、情绪或是记忆这些强烈且稍纵即逝的体验变得具体清晰,如同她其中一件作品的标题,构成了“眩转人生”,她的作品也通过挖掘图像、物体和声音所蕴藏的潜力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
Mistelpartitition (Mistle Score), 2006, Courtesy Peter Blum Chelsea, New York & Tim Van Laere Gallery, Antwerp ? Su-Mei Tse
Schmerzhafte ZwischenT?ne 10 (Painful Dissonances 10), 2009 ink on oriental paper 41.9 x 49.5 cm
录像作品《槲寄生乐谱》,艺术家用镜头记录下欧洲最常见的槲寄生树,又在画面中为树上的小球加上跃动的白点,指代五线谱中的音符,随着画面前进,仿佛乐谱流动,演奏出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画面肃穆而萧瑟,乐声带着悲伤与追忆。这件作品是为纪念2011年去世的卢森堡大提琴家弗朗索瓦丝·格罗本而作。

L’ Echo, 2003, still from video projection, sound, 4 min 54 sec.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Peter Blum Gallery, New York.

Pieds bandés (Bound Feet), 2000, Photography, Courtesy Beaumontpublic, Luxembourg & Peter Blum Chelsea, New York ? Su-Mei Tse
谢素梅并非刻意将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她天然地以之为媒介理解世界,又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其早期影像作品中就已置入许多音乐元素,如2003年的《回声》,她身着红衣,在悬崖边的绿地上,面朝群山演奏大提琴,“我并不知道要演奏什么,只是先拉出一些简单的音符,引发山谷的回声,我再应和回声继续拉琴,在来回往返中奏出完整的曲子。”

《整个宇宙(石榴)》,2017 年新鲜水果、木支架 26 x 18 x 4 cm 艺术家与马凌画廊惠允 ?摄影:马凌画廊 “挽歌”展览现场图,马凌画廊(香港),2017 年

音乐性与文化内涵并非两条平行线,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是两者,甚至更多元素的融合,如《安棲》系列装置,虽然以中国传统为根基,但在挑选材料及摆放时,谢素梅说,她仍然考虑了作品的结构性和音乐性,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存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乐谱。

Morning Dew #1, 2017 Lime stone, chrome steel balls 40 × 44 × 27 cm

 探索存在的意义 
在近年的作品中,谢素梅试图用更丰富的创作形式与主题来探索存在的意义,如对厚重历史的轻盈表达,对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与自然世界的观察。
《某种结构 3(法尔内吉纳庄园)》,2015-2017年 影像3'51',循环播放 ?谢素梅AD 画廊(雅典)、楚迪画廊(楚奥茨)与马凌画廊惠允
三联幅影像作品《某种结构》中,谢素梅与水晶球杂耍艺人合作,透过水晶球棱镜的把玩技法,让欧洲文化历史上代表了重要里程碑的三个场所:柏林旧博物馆、罗马法尔内吉纳庄园、提沃利哈德良别墅,在杂耍艺人的手掌间轻盈移动。历史意义对艺术文化遗产的禁锢由此得到解放,创造出趣味而迷人的图像。谢素梅希望大家“不要太严肃地想着这些建筑在学术上有多么重要的含义,只是简单地欣赏艺术”。

Swing, 2007 Neon, motor 265.1 × 41.9 × 21 cm

《罗马》系列则探索了历史与个人的亲密关系。谢素梅拍摄博物馆中打动她的人体雕塑,并为人物取名,在大尺幅的具名的面孔与眼神面前,历史意义又一次消解,演化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触动。

Swing, 2007 Neon, motor 265.1 × 41.9 × 21 cm

Installation of Proposition de détour 2006

比人文历史更悠久的是自然历史。《藏石》、《安棲》同样强调存在的意识,石头与矿物质存在于世界的时间远早于人类,从时间维度上反衬出人类的渺小;而从尺寸来说,威廉·布莱克有诗云:一沙一世界,更不用说一块石头可以象征多么庞大的存在。

The Desert Sweeper, 2003 Sing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view of Su-Mei Tse, Words and Memories, 2009 at Peter Blum Chelsea.

植物元素同样包含着谢素梅对存在的思考。意大利哲学家埃马努埃莱·科恰在《植物的生命》中说:它们是第一双看向世界,也向世界打开的双眼。谢素梅沉醉于这种表达,她常常想象在人类诞生之前世界的模样,而植物是那个世界的见证者。她留心日常中的植物,并进行记录、创作。静谧的苔藓,茂盛的绿树,发芽的土豆,洋溢着生命力的鲜红石榴,植物构成一个鲜活的世界,又一次提醒人类存在的意义。(文/许望 )
《池塘》(局部),2015 年让-卢·马耶鲁斯合作制作地面摄影装置 2 件彩色喷墨印刷装裱于钢板,2 块玻璃板摄影 147 x 118 cm x 0.8mm (每件) 玻璃 100 x 100 x 1.9 cm(每片)

Word, Installation view, Su-Mei Tse. Nested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Courtesy of TFAM. g

Untitled, 1999 Peter Blum Gallery

*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式发行 
《2020绘画不死——一个特殊节点下的特殊动作》
·首本记录特殊节点下艺术家的所思所画的视觉文本
·收录106位老中青艺术家2020最新创作
·全书采用全彩高清印刷,共425页
·全书图文结合,资料详实,可根据拼音检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