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抒情怀,一带一路建伟绩 ——全国科普日“登高望远”展项侧记

2017年9月17日是第14个全国科普日,今年科普日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中国科技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大气治理、垃圾焚烧、化学工业、绿色核能、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国防科技等社会公众关注热点和创新科技成就话题,依托科学家、科普专家现场互动,借助“科普中国”网络平台,以展览展示、现场体验、互动咨询、科普讲座、线上活动等传播形式,为公众传授科技知识,答疑解惑释困,破除愚昧思想,消除错误认知,厚植创新土壤。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行,莅临中国科技馆参加北京主场活动,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科技强国,必须一手抓科学技术发展,一手抓科学普及工作。

走进馆内的第一个展项——“登高望远”,就引起了领导人们的浓厚兴趣。

该展项由4个具有标志性的展品——中国古代花楼提花机、18世纪法国贾卡发明的提花机、现代电子计算机和“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模型组成,阐释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迁。

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它利用高低电位两种状态来完成复杂的运算等工作。但这种信息编码方式在电子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最早呈现在法国人贾卡于18世纪发明的提花机里。贾卡提花机采用打孔的硬纸板来控制织布图案的提花,即通过孔板上有孔、无孔洞两种状态来控制织机经线的高低——有孔对应经线提升,无孔则对应经线下沉,从而实现了纺织图案信息的机械化解码。这就是图案信息的一种二进制编码形式。

值得骄傲的是,正是我国古代花楼提花机经丝绸之路传至西方后,启发贾卡制作成了孔板式提花机,现代电子计算机又受贾卡提花机启发,通过采用二进制实现了编码、解码的电子化。因此,可以说,二进制思想的雏形起源于中国古人发明的提花机,提花机由此被誉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原点。

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驻足观看了花楼提花机的操作过程,认真听取了展教辅导员的讲解。提花机上方的挽花工拉动的白色纱线叫花本,它相当于一套编好的织布图案程序,古人通过经线的高与低两种状态将复杂的图案信息储存在花本当中,这就相当于二进制编程和储存的雏形。织造过程中,挽花工按照花本中的程序提起某一部分经线,提花机下方的织工同时投梭编织一根纬线,经纬纺线纵横交错编织,最终就在织布上织出了预设的图案。这种只需要利用高、低两种状态就能处理复杂图案信息的二进制思想就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花楼提花机,只不过那时的编码、解码过程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

2016年8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中国的“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发射升空。据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能确保通信绝对安全。“墨子”号卫星利用量子纠缠提高了二进制编码的效率和安全性,代表了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成果。

刘云山还与花楼机织工合作编织,穿梭、打纬,共同完成了织机上的最后一道工序。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向领导和游客们展示了织就的汉代登高仿制锦——原锦出土于古丝绸之路的新疆营盘,锦上织有“登高望远”4个字,展现了中国古人的博大胸怀和聪明才智。

通过4件展品就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说明了科技交流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馆干部职工可谓用心良苦。参观“登高望远”展项,观众们可以了解到,信息技术就是从中国起源的,历经了千年发展,而今又以领先国际的量子通信技术宣告回归。

陪同参观,不胜感慨,赋诗一首,以表情怀。

量子通信显神奇,

天罗织就无踪迹。

提花蕴含二进制,

贾卡催生计算机。

科技交流促发展,

创新驱动托两翼。

登高望远抒情怀,

一带一路建伟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