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班干部”并不可取

近日,网友发出某小学班级人员分工,一共50名学生,老师设了50个班委,不仅有大家熟悉的纪律委员、小组长,也有前门管理、后门管理、毛巾管理、雨伞管理等,引发了网友讨论。(12月8日  浙江之声微博)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一般地,班级设立班委会,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等,班委会一般是五人到七人或者七到九人组成。也有的班级试点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制度,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而这所小学的其中一个班级一改常态,竟然是,“50名学生设50个班委”,即人人都是班干部。在他们看来,一方面让同学们都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以班干部的身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增强每位学生的荣誉感,更加自信,毕竟在惯性思维当中,优秀的学生才能成为班干部。以此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笔者看来,“人人都是班干部”愿望是好的,但是,未必能如愿以偿。50名学生人人都是班干部,分工显然是有差别的,之间存在着职位的高低,分工的不同,肯定还有学生感到心里不平衡,为什么人家能当班长而自己只是一个管门钥匙的?人人都是班干部,也意味着人人都不是班干部,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人人都是班干部,从某种程度说可能不是增强了自信心而是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一个班级就那么大,要管的的事就那么多,为了人人都有事管,必须把每一件小事情切割开来,分为前门管理、后门管理、毛巾管理、雨伞管理等,“一个吹箫,一个捺孔。”“三个和尚没水吃。”人人都是班干部,势必会造成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的局面。政府着力机构精简,不可能越改越臃肿。如果说在小学习惯了当班干部,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突然不当班干部可能一时不习惯不适应,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平民百姓,如果走上社会没有当上干部也会造成心理落差。

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未必需要担任班干部,但需要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和实践。(蔡正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