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字十灰散,十二味翼首散,,十灰散,十灰丸,十华散,十膈气散,十二味正气散
《增订十药神书》甲字十灰散
大蓟 小蓟 荷叶 扁柏叶 茅根 茜草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上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
十灰大小蓟大黄,栀子茅根茜草根,侧柏叶同荷叶等,棕榈皮并牡丹尝。
陈修园按∶前散自注云∶烧灰存性,今药肆中止知烧灰,则色变为黑,而不知存性二字,大?地?,而未效者亦复不少,推原其故,盖因制不如法,亦因轻药不能当此重任,必须深一步论治。
审其脉洪面赤,伤于酗醉恼怒者,为火载血而上行症,余制有惜红丸,日夜三四服,但须以麻沸汤泡服,不可煮服为嘱。审其素能保养,脉沉而细,面赤淡白,血来时外有寒冷之状者,为阳虚阴必走症,余制有惜红散加鲜竹茹,日夜服三剂,其药之配合,散见于拙刻各种中,兹因集隘,不能备登。
出《修月鲁股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十灰散
【处方】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山栀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用法用量】上药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之,以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碎绞汁,或萝卜汁磨真京墨半碗,调灰15克,食后服下。
【备注】方中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棕榈皮、侧柏叶性兼收涩,长于止血;由于治证属肝胃火盛,血热妄行,故于凉血止血药中,又配用桅子清泻肝胆之火;大黄导热下行,折其上逆之势;丹皮与大黄同用,降火之中含散瘀之品,可使血止而不留瘀;且本方烧炭存性使用,则止血作用更着;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亦旨在增强凉血之功。
【摘录】出《修月鲁股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医学心悟》卷三:十灰散
【处方】大蓟 小蓟 茅根 茜根 老丝瓜 山栀 蒲黄 荷叶 大黄 乱发
【制法】上药烧灰存性。
【用法用量】每服6~9克,藕汤调下。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重订严氏济生方》:十灰丸
【处方】锦灰 黄绢灰 马尾灰 艾叶灰 藕节灰 莲蓬灰 油发灰 赤松皮灰 棕榈灰 蒲黄灰各等分
【用法用量】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华散
【处方】五加皮、陈皮(去白)、干姜(炮)、甘草,各六两。桔梗、羌活、[黄芪]、肉桂(去粗皮)、苍术(去皮.炒),各八两八钱。附子六两,大川乌三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五劳七伤,浑身疼痛,四肢拘急,腰膝无力,脾元气虚,不思饮食,霍乱吐泻,四肢冷麻。兼解二毒伤寒,疗脚气流注肿痛,行步不得,及虚劳等患,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至六分,不拘时候,热盐酒调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御药院方》:十膈气散
【别名】十膈散(《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处方】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去粗皮)官桂(去粗皮)枳壳(麸炒,去瓤)甘草(锉,炙)神曲(炒黄)麦芽(炒黄)诃藜勒皮(煨,去核)吴白术 陈橘皮(去白)干生姜(炮)京三棱(煨,锉)蓬莪术(煨,锉)各30克 厚朴(去粗皮,用生姜汁涂,炙)槟榔(煨,锉)木香各15克
【制法】上药十六味,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冷膈、风膈、气膈、痰膈、热膈、忧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等十种膈气。
【用法用量】每服3克,入盐少许,白汤调服。如脾胃不和,腹胀,心胸满闷,亦可用水15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2枚,盐少许,同煎至120毫升,空腹热服。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奇效良方》:十二味正气散
【处方】人参,二钱半。厚朴、半夏、藿香、甘草、茯苓、白术、石菖蒲、远志(去心)、薏苡仁、陈皮、木香,各半两。
【功能主治】治风中气中。
【用法用量】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