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家庭档案:一个家族的“百年影像”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中学创校人。在“国际档案日”之际,我们精心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家庭档案样本,从多个角度记录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体味中国家庭乃至中国社会的人文变迁。
怀念双亲:
档案娓娓道出尘封已久的故事
钱行 钱穆先生次子

抗战期间,父亲在大后方的昆明、成都等地,母亲和我们在沦陷区苏州。除了1939—1940年间,父亲回苏州住过一年以外,都是两地分居。这期间,书信往来虽然不便,但还是不断的。遗憾的是,父亲的来信,在1966年时,被我们“畏罪”销毁了。这部分母亲写到大后方去的家书,却在父亲去世后,继母整理父亲遗稿时,意外重现。抗战期间,大后方纸张供应紧缺,书刊出版用的纸张往往也是黄色土纸,更不必说教授的手稿、笔记用纸。而这一批家书的用纸,倒是很好的白纸或稿纸,反面完全可以用来书写。父亲也正好用它们来写了一批零星的读书札记。近六十年后,继母率弟子主持编辑父亲全集时,发现遗稿的背面竟然有家书!就检出这部分遗稿,留予家人整理。当时,是带回苏州,命钱行抄录编辑,最后成为全集中的一册——《读史随劄》。这书稿背面的家书,虽然凌乱不相连属或者残缺不全,而且信末只有月日,没有年份,但对于子女来说,无疑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当时,即由钱辉复印整理,对它们一一进行辨识年份、编年排序、电脑录入等。

母亲生于1901年6月26日(农历),逝世于1978年3月8日。在 2001年母亲诞辰100 周年纪念时,钱辉将这些初步整理过的书信打印编成一册,分给我们儿女各家一份,分别保存,以作永念。这将近一百件书信(包括残缺不全的断简),上从1940年9月28日起,下到1945年11月18日为止,主要是母亲写给父亲的,还有我们兄妹拙、行、逊、易四人写给爸爸的,此外也包括一鸿姨、一飞姨、劬华堂姐所写的少数几封信在内。近二十年来,各家珍藏至今。

这期间,也有亲戚朋友曾经寓目,也有人提出,这些材料乃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不但对钱家后人有意义,如果能整理出版,对读者、对社会都会有益处。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个想法又得到九州出版社编辑李黎明先生的支持。为了对读者负责,我们对全部书信作了校核、编排,增加了简单的注释。但由于书信中涉及的一些人和事,我们当时年幼无知,几十年后作注,也只能就所知的写一些。又加之书信原件往往只具月日,不写年份,对年代的排定,虽反复斟酌,或也难免有失误之处。敬请读者见谅。

另外,有亲戚整理张家史料时,发现母亲就读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汇刊”上,保存有母亲的遗作,蒙其惠赠电子书影,包括两篇文章和一幅图画作品。最近,因为编辑这本家书,行女婉约又从电子数据库,找到母亲早年发表于上海《知新》等刊物上的佚诗三首及逸文一篇。一并作为附录,补录于书信之后。书中许多珍贵的旧时照片,得益于钱易搜集、扫描成电子文档,使得方便收入书中。

在艰难的战争年代,母亲一个人抚育我们成长。这样一本书,对我们来说,是对母亲的纪念。对读者来说,如果能从书中零星点滴的材料中,增加一些对战争年代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到有意义有益处的话,便是我等之至愿了。

抗战家书:
非常具有史料价值的书信档案
李黎明 九州出版社四分社社长、本书责任编辑
 

这批书信的发现,是非常传奇的一件事。钱穆先生是1990 年走的,家人在他走后编辑《钱宾四先生全集》时,偶然发现他的一些遗稿背面还有文字,都是书信。于是把这部分挑出来整理,发现都是1940年到1945年抗战期间,家人写给他的书信。

为什么这些书信能够保留下来?抗战期间钱穆先生先是在西南联大、后来在齐鲁大学任教,他收到家人写给他的信之后,就用信的空白背面来写他的书稿。因为战时大后方物资非常紧张,印报纸和出书用的都是土纸,很差、很粗糙、发黄。教授们要写讲义、写书稿,也只有用这种很差的纸。相形之下,家人写给钱穆先生的信,用的纸张都比较好,所以,他就利用这些信的背面写作书稿。

《钱穆家庭档案:书信、回忆与影像》
钱行、钱辉著
九州出版社
2021年3月出版

这些书稿一直跟着他,后来辗转到了台湾。家人在整理遗稿时发现这些书信,经过整理、录入、编辑,就成了这本书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主要是钱穆先生子女们的回忆文章,有非常多的细节,非常感人。当时钱穆先生的夫人带着几个子女在苏州生活,把他们抚养成人,每天操持柴米油盐,还要做自己的教师工作,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一位女性。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史料价值,能够反映抗战期间民众的生活状况。

每每阅读的时候,钱穆先生的字里行间总有一种油油的东西在滋滋地冒出来,滋润着你、养育着你。其实他洋洋几千万言就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他主要讲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历史精神、学术精神、教育精神,最后归结到中国人的精神。

钱穆先生做学问是踏踏实实,不唱高调,但他的每一句话都直指人心,掷地有声。所以对于钱穆先生,我们一直像仰望星空一样在仰望他,读他书时感觉他是那么伟大、那么遥远。但在编辑这本《钱穆家庭档案》的时候,突然又感觉他就像邻家的一个当家人,“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他都要管,他有五个孩子要养,还有赊的账要还。他的妻子在信中跟他讲青菜涨价了,面粉涨价了,山芋又涨价了。这种一地鸡毛的生活现实当前,一下子又感觉钱穆先生跟我们那么亲、那么近。

在此要感谢钱行先生——钱爸爸,钱辉女士——辉姑姑,两位老人家接近 90 岁的高龄,依然笔耕不辍,想方设法,精心搜集、整理、编辑出来这些书信。

家庭档案:
让记忆穿越时光 给生活留下足迹
沈慧瑛 苏州档案馆副馆长

钱穆是无锡人,但他跟苏州非常有渊源。大概是 1927年他到苏州中学做老师,然后由苏州人顾颉刚介绍到燕京大学做老师,他也是在苏州的时候收获了他的爱情,认识了今天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张一贯女士。这段婚姻,生育了六个孩子(其中一个夭折)。抗战后他们居住在耦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苏州有很多园林,都是很美的,耦园是沈秉成与严永华这对才子才女构筑的园林。张一贯女士,就是在这个耦园里给远在西南的先生钱穆写了很多信,信当中也有他的孩子钱拙、钱行、钱逊、钱易写的。

这本书看得我流泪。第一个打动我的是孝道。张一贯对婆婆很孝顺,称她为母亲。她叫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候祖母。她有封信说,祖母生病了,我们这几天都是以祖母为中心,烧肉给“母亲”吃,为“母亲”开小灶。

第二个打动我的是责任。分隔两地,书信当中呈现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生活,米涨价了,面粉涨价了,蔬菜涨价了……包括老虎灶灌的水涨价了。生活是很艰辛的,一个女性要带着五个孩子,还要伺候她的婆母。张一贯生辉姑姑的时候四十岁,她的身体不是很好,出院的时候唇白腿软。我觉得生活的担子对她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但责任心使然,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第三打动我的是养育。养育孩子,也是花了她很多的心血。特别是最后一个孩子,钱穆先生离开苏州不久才生下的辉姑姑,早产一个月,身体不是太好。每天早上买了菜就到学校去,履行她教师的责任。4点多回家给孩子们做饭。吃完饭,还要辅导他们功课。等到自己上床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晚了。

第四个给我感动的是书信中对丈夫的思念。我感觉她很崇拜钱穆,在第二封信里有这么一句话,她说“我只把你的心做主宰,你的话做依归”。钱先生是1940年 9月份离开苏州的,整整四年的分离,很渴望彼此的书信。后来她有一封信说,这样吧,我们不要这样等,我们就约定,不管是否收到对方的信,我们每周给对方写一通信。她说“我看不到你的信就很头痛”。我记得有一通信还在讲:“你每天吃包花生米,吃两个橘子,吃完自己身体要保重。”她的信很多讲的是生活,讲到孩子们,表达个人情感的地方很少,但是能感觉到她对丈夫强烈的思念。

第五个感受是天真。其中我记得是我看了这个真的是蛮悲伤的,因为钱拙写给父亲的信,讲到小妹钱易病了,时代的问题,因为国难的问题,因为其念叨“爹爹欢喜我,横抱三年,竖抱三年,他各种因素。但是这五个孩子成长都不抱到六岁才不抱”。有封信是张一贯写给错,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真的是离不开一钱穆先生,讲到孩子们都在读书写字,“辉个伟大的女性,而这个伟大的女性可能儿不会写字,在边上画画,她说我在给爸我们都不记得,我们只记得国学家钱穆,爸写信,我要爸爸回来”。还讲到辉儿有历史学家钱穆。钱穆很荣幸地娶到了苏一次看见人家都有爸爸,问她的母亲“我州的姑娘张一贯,而张一贯能够把这些也要爸爸”。我看到这句话,忍不住掉泪孩子教养得这么好,都能够读书,然后了。因为是战争,让亲人分离,生活都发自立,不管怎么样都能够有自己的专长,生了变化,再也回不到原点。

里面有一篇,后半部分是钱易写的,孩子们写的,跟父亲团聚的文章。其中有一个细节,讲到钱伟长叔父的话很多,继母讲侄儿跟叔父话很多,儿女们可能和父亲共同回忆的却不是太多。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因为战争,张一贯跟钱穆先生结婚以后十年生了五个孩子,父亲到大后方的时候孩子们都还小,辉姑姑是父亲没看到出生,等到抗战回来她已经是好几岁的孩子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没有陪伴在身边,父亲是缺位的,对孩子们也是缺失父爱,相互的了解不是很多。因为其他的因素这种隔膜还是蛮深的。继母会讲到父亲跟孩子们之间共同的回忆少,因为他们成长当中缺了这一段。我看了这个真的是蛮悲伤的,因为时代的问题,因为国难的问题,因为其他各种因素。但是这五个孩子成长都不错,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真的是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性,而这个伟大的女性可能我们都不记得,我们只记得国学家钱穆,历史学家钱穆。钱穆很荣幸地娶到了苏州的姑娘张一贯,而张一贯能够把这些孩子教养得这么好,都能够读书,然后自立,不管怎么样都能够有自己的专长,很多都是做老师,钱拙在苏州大学做老师,钱行是老师,钱辉也做老师,还培养了院士钱易。我觉得女性非常重要,真的,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五个孩子,而且这五个孩子都非常优秀,他们又培养了很优秀的下一代,让钱家无锡的名门望族跟我们苏州的名门望族开出了一朵朵优秀的花。
我在档案馆工作,因为这本书叫《钱穆家庭档案》,我在想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家庭档案,主人公不同,但是肯定都有丰富多彩的一页,都是自己家的一本历史。保留好你们家的历史,保留好你们的家书,你们的照片,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家风、家训能够传承下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的心灵会更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