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五服是什么?
“五服”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陌生,甚至有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那么五服是什么?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五服
五服的含义有很多种,归根结底有四个意思可以表达清楚。
第一种含义,是古代帝王划分区域的方式,和北京划分区域方式有着雷同之处,被称为“五服论”。
以天子为中心每五百里根据与其亲疏和距离按同心圆的形势划分区域,天子统治的区域成为甸服,天子附近的一环是侯服,依次向外分为绥服、要服和荒服。这里的“服”也有服侍天子之意。
以五服论为基础的朝贡制度,按日、月、季度和年向天子朝贡,而皇服只需要朝贡一次就可以。这种区域划分的方式,被称为是理想的政区制度。
最远离天子的地方属于蛮荒地带,作为流放罪人的地方;接着靠近甸服的区域要服属于华夏族以外的人居住的地方;绥服根据人民的情况进行施教,靠外层的区域用来发展武装力量;侯服用来安置朝廷要臣之地;而离天子最近的五百里按距离缴纳规定的谷物。
这种众星捧月般的划分模式,让现在的研究人员对古人“天子至上”的观念更易理解。
第二种含义,说的是关于服饰方面。以天子为首,根据统治地位的不同,分为五种服饰。
第三种含义,虽然也是服饰的一种,但是指的仅仅是丧服。这种规定,也表示了晚辈对长辈逝世后穿丧服的规定,夫妻之间属于平辈不需要穿丧服,只需要戴黑袖就可以。
超过五代以外的亲属,就不用服丧期,更不用穿丧服,这就是出五服,这种礼仪制度也体现了尊卑贵贱和内外亲疏,也表示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一说。依与死者的关系亲疏,穿着的丧服不同而且也有等级的划分,按等级居丧的时间有不同的期限对应。
斩衰
其中由重至轻,最重的一种为斩衰。
这种衣服使用的是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衣服的边缘包括袖口都没有缝边,非常的粗糙简陋,名字就是最好的解释,就像是用刀直接斩成的衣服,用来表示不加修饰;另外身穿斩服的人还要拿一根竹杖,在奔丧时称为苴杖,也被称为哭丧棒。
执杖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身份,只有孝子才可以使用;另一方面则是情绪的外化。这种服丧期限为三年。
齐衰
顾名思义,就是在斩衰的基础上,将衣服袖口以及边缘缝制整齐,其材质也是属于粗生麻布制作。而齐衰根据执杖与否和居丧的时间分为四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逝者身份。
大功
次于齐衰的丧服,使用的材质是熟麻布。不使用哭丧棒,服丧期为九个月。
小功
次于大功,使用的是熟麻布,和大功的材质相比更为细腻,也不使用哭丧棒,服丧期是五个月。
缌麻
是五服之中最轻的一种丧服,使用的材质是细麻布,不需执杖,服丧期三个月。如果亲属之间的关系已经出了缌麻,那就意味着出了“五服”,不再有血缘关系。
除上述的五服之外,还有一种更轻的叫“袒免”,就是袒露左肩不戴冠的奔丧方式,主要用于朋友之间。
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有些落后的村庄保留着这种说法,不过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更偏重的是指血缘。如果有人说两家已经出了“五服”,那就意味着他们的祖先至少在五代之前是一家。
这一套丧服制度,显而易见,是建立在父系社会制度上的,仅从服丧的期限就可以看出,古代重男轻女的情况,夫妻之间虽然是平辈,但是妻子为丈夫需要的服丧期限是三年,相反,就只需要期年而已;
而且在其中也非常明显地表示了血统之间的亲疏,只有血缘关系最亲近的人才可以行最重的斩衰。
第四种含义,就是“五服”即“五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称之为“五代”。这个含义和血缘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单看“五代”,觉得人数也没有那么的庞大,但是按以前没有计划生育干预的年代中,一个级别按五代人来算,那就不仅仅是小支小流了。更不用提,古代的一夫多妻制,每一个家族都是一个庞大的根系。这种背景下,五服对婚姻就有了比较大的影响。
“五服”在古代对婚姻的影响
因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的关系,衍生出了“嫡庶”。对于枝繁叶茂的大家族来说,如果没有家谱来明确区分,那么后代的亲缘关系就会非常地杂乱,有可能还会出现“五服”之内的姻缘关系。
以前的这种说法,目的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造成人口质量下降。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对于婚姻都有非常苛刻的条件,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来说,这种说法太过于晦涩难懂,就直接用“五服”解释说明,只要是出了“五服”就可以筹备婚礼。
虽然说这种解释说明对古代人在血缘关系上是比较直白的认识,但按照现在的遗传学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区别方式,说明古代人在婚姻方面还是比较慎重的。
对于现阶段来说,一夫一妻替代了原有的制度,而后辈数量也没有之前的那么庞大,所以就没有家谱这个东西,“出五服”的概念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
一夫一妻制
对“五服”有了简单的理解以后,大概已经明确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五服”还是需要更深的钻研。而且古往今来,它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
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很多古代的东西都被摒弃,残留的重男轻女思想也逐渐被社会瓦解。而在葬礼方面,也渐渐化繁为简,“五服”甚至已经演变成了“二服”。
在一些比较落后的村庄,虽然“五服”带来的影响一时半会还不能完全废弃,但其中有些道理我们不得不继续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