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人工肝技术
专家简介
汪明明
主任医师 教授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3级),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000年开始担任主任医师职务,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理论扎实,经验丰厚。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传染病和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其危重型疾病的抢救。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功能之一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或毒素,以维持体内良好的代谢环境。如果这些代谢废物或毒素不能及时清除而大量蓄积,必然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以胆红素的代谢为例:胆红素来源于衰老死亡的红细胞,由肝脏通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生物转化过程,把原本脂溶性很强的胆红素变成水溶性胆红素;水溶性胆红素再排泌到毛细胆管内,最后形成胆汁,通过胆道排入肠道,这样,可以保证血液中的胆红素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假如,肝脏因为功能衰竭不能对胆红素进行正常代谢,血液中的胆红素就会蓄积升高,引起“黄疸”。
肝功能衰竭在临床上常见,面对这样一些患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或毒素?于是血液净化技术便应运而生。所谓血液净化,我们可以通俗地把它理解为“洗血”,就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原理对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或毒素进行清除的一种手段。血液净化技术有多种,包括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胆红素吸附、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等,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无论是哪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只要用于肝衰竭患者身上都可称之为“人工肝”。限于篇幅,这里介绍常用的三种。
一、经典王牌: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应用最早,技术最成熟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明到现在,临床应用已有30余年。其原理是,通过体外循环,将患者的血浆经由血浆分离器(为一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空纤维滤器)分离出来废弃掉,再通过静脉输入等量的健康人血浆,这样起到清除胆红素等代谢废物的作用。血浆置换的优点是,经济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及其他代谢废物迅速,同时能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抗体和补体等各种营养物质;缺点是,需要大量新鲜血浆,每次用量高达2500ml-4000ml,可能发生难以知晓的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易发生过敏反应。
二、科技新锐: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英文缩写为MARS,是由两位德国内科医生于1990年发明的,1992年首次用于肝衰竭的治疗,我国于2001年引进。其有两个循环系统,一个是人血白蛋白吸附系统,一个是血液透析系统。当患者的血液流经白蛋白吸附装置时,白蛋白可吸附血液中的各种代谢废物以及各种小分子炎性介质,包括蛋白结合毒素(如胆红素)和水溶性毒素(如氨类物质);当患者的血液流经透析系统时,通过透析膜的分子交换又可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其优点是,对机体内环境的负面影响小,血液动力学稳定,无过敏和发生传染病之虞,特别适用于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肝衰竭患者。缺点是,人血白蛋白需求量大,费用高昂,每次治疗的时间较长(6-8小时)。
三、边锋勇士:胆红素吸附
胆红素吸附的原理是,通过体外循环系统装置,使患者的血液流经胆红素吸附装置后再回输到体内,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血液中过高的胆红素可被吸附清除掉。其优点是,无需血浆和人血白蛋白,无过敏和发生血液传染病之虞;缺点是作用单一,仅能吸附胆红素,对小分子炎性物质无清除作用,故只适用于胆红素升高、病情不甚严重的肝衰竭患者。当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缺乏、经济条件又受限时,选择胆红素吸附人工肝治疗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结 语
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的桥梁,但什么情况下需要实施人工肝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量化标准,临床医生掌握的尺度也会有不同。具体采用哪种人工肝技术,多长时间做一次,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条件、血浆和人血白蛋白的来源来决定。从疗效和性价比出发,交替采用不同的人工肝技术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对人工肝的作用要有一个充分而正确的认识。肝脏的功能复杂多样,人工肝只是代替其中的部分解毒功能,以创造良好的内环境,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但病情最终能否恢复取决于患者自身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和肝脏功能的全面恢复。为此,医患之间需充分沟通。
本文由汪明明医生投稿,肝胆相照平台编辑。
大家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找不到“肝胆相照一家人”怎么办?简单三步,将“肝胆相照一家人”设置为星标公众号,问题即可轻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