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本:形势和时机!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鬼谷子—持枢》篇,“持”就是把握,“枢”就是关键,所谓“持枢”就是把握关键的意思,比喻人君治国一定要学会重本弃末、抓大放小、明鉴天时、洞察形势。

本篇是《鬼谷子》当中残缺最为严重的一篇,因此我们在参详《持枢》一文时,一定要和管仲所著《符言》、刘安所著《淮南鸿烈》、王冰所著《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互参互鉴,方能学有所获。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持枢》篇的原文:

所谓持枢者,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我们来看一下张翼佳老师的翻译:

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顺应和利用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长,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假使倒行逆施,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即组织生产、教化臣子、养护万民、抚恤孤弱,一如四季的生、养、成、藏。谁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若不然,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天道,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基本纲领。

(张翼佳老师论述《持枢》)

古语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相机而动,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假如明于此训,即使看起来难于登天的事情,办起来也会十分顺手;假若暗于其数,即使轻而易举的事情办起来也会困难重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地几经易主,可为明鉴。

一、他们都想讨伐蜀国,却成败各异!

太和四年,魏明帝曹睿在大殿之上大发雷霆:“想我大魏自建国以来,未有一日侵伐蜀国,反倒是他们屡屡寇边犯境,扰我生民,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亲点大军25万,以曹真、司马懿、郭淮、孙礼为将,蒋济为参佐,即日举兵,踏平两川!”

司马懿,曹真建议说,如陛下必欲伐蜀,当取子午道,以进击绵竹,绵竹一失,蜀国不战自溃。如此一来,只需兵马3万,既解了运粮之急,又可以出其不意。魏明帝曹睿深以为然!

此时,老臣华歆义愤填膺,力陈不可,并陈情四点:

第一,蜀国的文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第二,蜀国的武将舍生忘死,剽悍勇猛;

第三,诸葛亮宅中图大,未雨绸缪;

第四,魏延坐居汉中,布防得当。

依华歆之见,这四点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改变,断然不可轻言伐蜀!

曹叡不听。

次日,华歆又上《止战疏》,力斥其非。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

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

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曹叡于是接受华歆的建议,隐忍以待时势!惜哉,霸图未果,撒手人寰!

景元三年,蜀国民用凋敝,奸宄不禁,加之以诸葛亮、魏延,先后身死,汉中撤防,兵将不备。钟会见此,奏报司马昭说:“现在的蜀国已经不足为惧,谚曰:‘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当初华歆所说的4个条件已经全部发生了改变,我们应该相时而动,枕戈待旦!”

司马昭认为,当先写檄文,以动敌心魄。钟会思考片刻,援笔立就,我们来看一下这篇声势浩大的檄文:

昔蜀相牡见禽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贤所备闻也。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楚,立功于汉。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後诛,好生恶杀。往者,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困逼禽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候,咨豫国事。小辈穷极归命,犹加上宠,况巴蜀之大贤乎!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微子之迹,措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居乐业。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檄文到日,后主授首。令卻正、谯周递上降表!

二、他们都想据蜀称霸,却一荣一哀!

钟会奉命攻克蜀国腹地绵竹之后,私下招降纳叛,左右询问说:“姜维罪恶滔天,罄竹难书,本为祸首,应当见戮!今将军不但不杀,反而授爵上官,意欲何为?”

钟会笑着说:“姜维身怀将帅之才,帝王开基,不可或缺!”

左右闻之,惊骇莫名:“难道将军有帝王之志?”

钟会仰天大笑,道:“某据西充,断略阳,塞骆谷,振三郡之卒以取两川,亦不失为刘备也!”

左右劝谏说:“刘备可以建号帝王,您却不能!”

钟会怒曰:“难道你们是笑我没有刘备的能力和手段吗?”

左右说:“这跟能力和手段毫无关系,是形势和时机不允许!”

我们看一下左右,具体是怎么说的: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势、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先主值社稷废乱之际,当益州暗弱之秋,抵曹公不察之隙,故能保全西蜀,卒成帝业。今四方已定,北民思归,何得为昭烈?

(刘道明注《蜀志》引《反经》)

钟会不听左右良言相劝,后身死人手,三族被灭!

元康六年,胡人齐万年聚众造反,扰乱西北。他这一造反不要紧,弄的兰州、白银、武威、张掖等好几个市都不得安生,凭空多出来18万灾民,他们是流离失所、嗷嗷待哺,无奈之下只好请求政府赈济。

这个时候政府高层出来一个叫傅悦的家伙,他向皇上建议,不如以工代赈,把这批流民迁往荆州,让他们修建长江一线的防御工事,并派使者李宓前去宣劳慰问。

李宓会见灾民之后,跟灾民说,大家伙到荆州那边去替政府干活,替我们修建400个水寨,400个舳舻大船,都修好了之后,我们给你们结工钱。灾民纷纷表示:“去不了,大人真的去不了,为什么呢?途中的干粮不够,途中的船只也不够,您要是可怜我们的话,就让我们就近在梁州、益州寄食吧,求求您了。”

李宓没有办法,只好如实向上反映,于是朝廷准许灾民在凉州、益州就地安家落户,从此之后,这个凉州、益州的灾民是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万,连官军和警察都无法禁止!

一年之后,富户李雄来到蜀地,见此情景,慨然兴叹:“此地内有剑阁之险,外有50万灾民饥寒交迫,正是图谋霸业的大好良机!”于是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大家也都以为李雄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主,于是跟随他辗转奔波、在川中起义。

转眼之间,春去秋来,已经到了太安二年。这一年可真是多事之秋,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

太安二年二月,李雄攻下了益州的一半,并依靠20万灾民反扑荆州,得到了长沙、桂阳、零陵。

九月,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刺史。罗尚派部将攻打李雄,李雄将其击败。

十月,李雄派李湘攻打犍为,切断罗尚运粮路线。

十二月,罗尚放弃在巴蜀的全部地盘,在夜晚逃走至江洋,其后,李雄自称成都王,赦免境内罪犯。建年号建兴,废除晋法,约法七章。

(《晋书》太安二年纪实)

有人也许会问,自永熙以来,干戈不止,荆、益之地,虎聚龙盘,起码有七八个军阀在此,鹰瞵狼顾。为何独李雄一人成就大事?原因有三:

其一,李雄敢于发动和武装灾民,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他的军阀为何欠缺这方面的勇气?因为他们平日里作威作福,对老百姓倍加盘剥,暴虐已极。他们一看到灾民就怀有一股天然的戒惧心理,他们害怕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而李雄却无此畏惧,因为他自信,他比其他诸侯和军阀更亲民、爱民、抚民。

其二,李雄有着长远的打算,而他周围的诸侯都是饥则食,饱则弃。

其三,李雄御人有方,立法有道。

我们来看一下《晋书》是怎么说的:

自永熙以后,肇兴乱迹,遗骸莫敛,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罗尚投衅而起,手托强兵,窃命小邦!然而尚之所爱,非邪则佞,尚之所憎,非忠则正。富拟鲁、卫,家成市里;贪如豺狼,无复极已。李雄薄赋而绥弊俗,约法而悦新邦,往哲通训,继体承基,抚民若亲,拟于其伦,实孙权之亚也,故能摧锋累载,克隆霸业。

(《晋书》总结李雄称霸西蜀的原因)

两个能力相同的人,想办成同一件事,其结果也有可能是天壤之别!曹叡、司马昭都想讨伐蜀国,前者中道崩殂,后者却大功告成;钟会和李雄都想凭借蜀地而称霸,前者身死人手,后者却尊位九五。这都是世易时移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始终记住8个字:顺时应势,可保不败!

一个聚焦中国数万老板的商业圈

丹阳论道

ID:wuleihuaj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