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为了跟孩子“岁月静好”,请家长每天读三遍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7月13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自驱型成长》。
这本书是由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家庭辅导企业创始人奈德·约翰逊所写。本书提供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来自数千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
在之前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一个案例,家长在夸孩子的时候,不要说“你好聪明,这次考得真不赖!”而要说:“你努力筹备考试,我们都看在眼里,恭喜你获得了新的进步。

那么为什么第二种表述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呢?我们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解读。
自主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莱恩研究的儿童成长理论非常牛。
有多牛呢?
很多家长把他们研究的成果用在了教育孩子上,结果非常好。
不卖关子,他们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逻辑直指孩子的三个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只有孩子的这三个需求都被满足了,他的内驱力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做什么都会很主动,很积极。
我们先来说说如何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
根据理论指导,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
有数百项研究发现,在学校和家庭中,解释一件事为什么很重要,并在孩子做那件事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选择的自由,就能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不想吃饭。这时候你不要嚷他或者批评他,而要说:“按时吃饭对身体好,可以玩得更尽兴,你是现在吃,还是玩一小会儿再吃?”
把什么时候吃的权力给孩子,再加以练习,他对按时吃饭这件事就更有动力了。
这种方式比打骂和强迫好多了。
归属需求
孩子获得自驱力的第二个途径是有更多的归属感。
这个词有点虚,其实它指的就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
比如,一家企业热心帮助了某个员工解决了一个大困难,员工就会对企业有归属感,这是价值连接;一所学校帮助一个困难学生解决了学杂住宿问题,学生就会对学校有归属感,这是情义连接;一个家庭认可接纳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对这个家有归属感,这是情感连接。
回看前面那两句话,第一句是“你考得真不错!”;第二句是“你努力筹备考试,我们都看在眼里。”显然孩子对第二种表达更有归属感。
原因是,他会觉得“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这样你给他传递的是你的感情,而不是你对分数的渴求。
从底层逻辑上来讲,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就形成了一种身份认同。
可能你要问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关心他的人,而不是关心他的分数,就是无条件的爱。
关心他的分数,他反而会跟你对着干。

 
『胜任需求』
胜任需求很重要,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
他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狭隘的胜任力概念上,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专攻数学或足球,那他的内在动机就能被激发出来。
这样做大错特错。
本质上讲,胜任根本就不是把事做好的能力。
如果孩子可以做好一件事,还用家长说他胜任不胜任啊?
胜任其实是种感觉,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够把事情解决的信心。
这种信心要怎么培养呢?
 
对的时候鼓励过去;错的时候鼓励未来。
比如,孩子做对了一件事,家长就可以表扬他过去付出了多少,才获得了现在的成果;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家长要让他不要盯着错误,而要看到进步的过程,并且告诉他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要记住,胜任需求是需要家长不断滋养的,而不是一味的鼓励和夸赞。
总结一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课题,家长要非常有自知和自制,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当你把一切视角都放在人身上时,而不是盯着那点事,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会超出你的想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