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看病难 “黑诊所”看人要钱经常误诊!
“你中暑了,我给你输几天液就好了。”由于连日来病情严重无法工作,来京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李明到住处附近的小诊所看病。
李明喉咙痛,鼻塞,咳嗽,是很明显的感冒,却被当作中暑来治疗。输了两天液后,李明的病情加重了,无奈又转到另一家诊所。医生还未听完李明对病情的描述,就说:“你感冒了,我给你输液吧。”输完液后,李明感觉全身瘫软,食欲不振。医生又换了一种药后,李明的病情终于有所减轻。
这两家诊所位于北京顺义区河南村,都是无照经营,属于“黑诊所”。类似李明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发生在这两家诊所里。“没事,我给你输几天液就好了”,是这些黑诊所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而“被输液”几乎是每个患者不变的遭遇。
被“宽容”的误诊
虽然这两家诊所的医生医术并不高超,来这里看病的农民工还是络绎不绝。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李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些医生经常看错病,但最后还是能治好的。这里看病能省不少钱。”
“我经济状况不太好,在这里看病划算。”来自四川的农民工王女士患有高血压,病发时去医院要花上千元,在小诊所里却只需100多块钱,“这些医生虽然没有营业执照,但都算是学医出身,一些病还是能治好的。”误诊的事在这些“黑诊所”里时有发生,但都未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一些农民工在久治不愈时也只能自认倒霉。
调查显示,85%的农民工表示看病首选工地周边的私人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据了解,大部分农民工生病时都会先扛一段时间,扛不过去时才自己买点药吃,如果还不行,就去这些黑诊所看病。“这些诊所一般都能把病治好,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一家治不好就换另一家。”来自河南的农民工孙盛说。
给农民工看病成商机
黑诊所的刘品医生告诉笔者,自己很受欢迎,“工作很忙,每天在我家里输液的病人很多,我也经常去病人家里给他们输液。”
他说,自己之所以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工看病花费较低,另一方面,即使能承担起大医院的医药费,农民工也愿意到他这里看病,因为和医生是同乡,比较信任他。
与聚居在河南村的农民工一样,刘品也来自河南,看到了开诊所的商机后,他来到北京,“每年能净挣十几万元”,“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能很快治好,得了大病就让他们回家治。”
“与大医院相比,小诊所医生态度好。”不少接受采访的农民工称,觉得大医院的医生都很凶,“也可能是心理作用,每次去医院那些医生给我的感觉都很不好,让我心理很不平衡。而这些诊所的医生是同乡,对我很亲切,不会有被歧视的感觉。”23岁的农民工王同说。
亲切背后的不公待遇
尽管待人亲切,医生对病人的“不公待遇”还是很快被发现。
“这些诊所医生看人要钱,家庭条件好的价钱就贵,家庭条件差的就便宜。”因为是同乡,这些医生对于每个病人的家庭情况都很了解,家庭条件好的病人往往需要输五六天的液,而家庭条件相对差点的只需一两天就好了。一位包工头曾经因轻度感冒输了将近一星期液,而同样病情的一名普通建筑农民工却只输了一天液就完全好了。
同样的药物价钱也各不相同,一位包工头告诉笔者,“在医生不认识我时,输三瓶液只需要40元钱,现在知道我的收入较高后,同样的药水,我要花60元了,别人却只需要40元。尽管这样,我们还会选择在这些诊所看病,毕竟要便宜很多。”关于“看人要钱”的现象,刘医生并未给出任何解释,只声明自己公平对待每一位病人。
这些“黑诊所”也曾经被查封过,但沉寂一段时间后又冒了出来。“我们需要这些诊所,它们被查封的时候,生病都没地方看,把人急死了。”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红艳博士认为,农民工喜欢到“黑诊所”看病,是现实所迫,从深层来讲更是体制问题。城市的社保系统应尽快纳入外来人口,不应再强调城乡分割下的社保制度。而从观念上,他强调,农民工要形成健康生活、科学就医的理念,媒体报道的导向对农民工影响很大,尤其是电视,要增加健康信息类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