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油画家杨文:筑起心灵深处属于自己的净土

    [天津美术网]:您从小就喜欢画画,继承家学,学有所成,其中甘苦想必很多。

    [杨文]:我学画的理念是:简约、概括、纯粹,点、线、面结合,有色彩、有造型、有光影,不猎奇、不求怪,体现出形式的探求,精神的寻找。

    小时候,我家住在河北区金钢桥旁的一栋小楼的二层。由于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最受宠爱。记得五岁的一天,我跟着哥哥一起学画石膏像,父亲表扬三哥比我画得好,我听了又气又恼,就随手拿起木质铅笔盒把三哥的头打破了。顿时,三哥的头血流如注,哇的一声疼哭了,我一看这情景、也吓哭了,父亲一边忙着安慰哥哥,一边忙着哄我。当时鸡飞狗跳的情景现在想起来只觉得温馨有趣,童年遥远的记忆化成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心底。

    长大了一些,父亲把我送到了少年宫绘画班,从此我渐渐从内心真正开始喜欢上了绘画。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少年宫举办美术比赛,要求参赛者在三十分钟之内画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我想了想,拿起铅笔画了一幅速写,内容是《蒸汽火车过大桥》,随着笔尖上下划动,画纸上慢慢出现一列长长的火车,奔驰在大桥上,火车头冒出的白烟向后飞舞、与朵朵白云连成一片,几只小鸟追着火车喳喳嬉戏,桥下流水潺潺、鱼儿遨游,顺着车窗、可以看到火车内的旅客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吃着随身带的食物、还有抱着孩子嬉笑……画面内容刻画准确生动、线条流畅、景物错落有致。最终,这幅作品被评为一等奖 ,奖品是一支钢笔和一个速写本。捧着这些“战果”,我欢天喜地地跑回学校,迫不及待地展示给大家看,同学和老师围拢过来,听到我得了一等奖、看起来比我还高兴。

杨文与父亲杨霖先生。

    [天津美术网]:在初期的学画生涯中,看出来您的父亲对你的影响很大。

    [杨文]:我的父亲杨霖先生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师从潘天寿先生和吕凤子先生。在我13岁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离开了我们。父亲一个人拉扯5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老五小住在学院震后临建棚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即便如此,父亲从未放松对绘画的追求和对子女的教育,无论多么困难还是抽出时间和精力教几个孩子画画。那是一个大雪天,父亲带着我跟哥哥到北宁公园写生。那天天气很冷,调色油都冻住了,画了不一会儿,父亲的手就冻得僵硬通红,但他依然毫不懈怠、细心地描绘着雪景。白雪皑皑中,父亲边画边讲解绘画知识,我和哥哥专心致志地边听边点头。他着重讲了雪景的固有色、环境色和反光,父亲、我和哥哥伫立在雪地中,一家人全神贯注,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永远定格在那个冬天。一个上午过去了,看似一片单调的白,在父亲一笔一笔地勾画下,焕发了活力。雪地变得层次分明,灰白的天空与茫茫的大地连成一片、跃然画布之上。这件事给幼小的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父亲对艺术的执着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多年来一直鞭策着我。两个哥哥考上天津美院后,每到晚饭后,经常有同学带着自己的水粉作品来到家里寻求父亲指导。虽然忙碌了一天且年事已高,但父亲从来都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逐幅进行深入讲解。当时,我的绘画虽未达到美院学生的水平,但经常耳濡目染也是受益匪浅。

    [天津美术网]:后来怎样靠自己拓展属于你的艺术空间呢?

    [杨文]:初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上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从事绘画三十多年中,从初学西画技法到能够比较娴熟地驾驭构图、色彩、表现,我逐渐对绘画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这些年来,我苦研文艺复兴以来的画理,细研西方经典,古今参照,以自己的胆略和胆量开辟着属于自己的蹊径,而这个“蹊径”也正是浸透了我的汗水,使我迥异于同龄人的成熟、练达与深度。

    一个好的画家,要面向生活,需要感受自然。这么多年来,我年复一年的出门写生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以大量的写生,使自己的创作既具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又颇富时代气息。画室里的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就会丧失鲜活感,缺乏时代气息。我常到野外观察山花野草,从结构形态到其内在精神,体察风雨阴晦与风和日丽中花草的不同情态,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对写生的重视使他的笔墨更加富有个性。每当取得一点进步和自我突破,我都会深深地沉浸在感恩和快乐之中;每画完一幅作品,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画里画外以及内心深处的美、对绘画的热爱,筑起我心灵深处属于自己的净土。

杨文作品:海滨

杨文作品:静谧

杨文与老师孙建平先生。

    [天津美术网]:孙建平先生对你影响很大,你能介绍一下跟随他学画的经历?

    [杨文]:著名画家孙建平先生对我的绘画思想影响很深。多年前,我和几位画家到小淀绘画艺术中心拜访孙先生。在他近两千平米的巨大画室里,大大小小的绘画作品摆放错落有致,创作氛围极为浓重。令人钦佩的是,孙先生刻画历史人物时,将每个人物骨子里的精神都用画笔体现了出来。在讲述民国时期教育人物时,他对每个人的生平和教育理念都能熟稔于心,可见创作之初的确是下了一份苦功,方能笔笔出精魂。后来,我数次经过孙先生画室,每次都看到他在笔耕不辍,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孙建平先生的绘画之所以出神入化,我找到了答案,就是对绘画深入骨髓的痴迷,且将科学精神融入对人物和事件的创作和描绘中。所谓画魂一词,也许就是这么来的吧。

杨文在创作中。

    [天津美术网]:在你的绘画中,怎么样画才能画出自己的风格?

    [杨文]:从交流上来看,我认为融合非常重要,因为单纯的中国或俄罗斯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达到融合。”牟克说,有很多留俄的画家和艺术家,完全画俄罗斯风格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果画得非常好,俄罗斯人是认同的,但如果画得和他们的画家差不多,他们未必会认可。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我的作品中,是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意境美,东方文化的意境美。努力以极具写意精神的油画接近东方美学的理想,获得一种亲切从容的状态。

    中国画讲“师造化”,油画、粉画也同样应该“师造化”。我每年都要外出写生,喜欢到生活中去画速写,我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我不喜欢一搞创作就翻前人或别人的作品;我不愿让别人牵着自己走,对于前人和别人的东西,要融会贯通,而不能是东拼西凑。艺术不仅仅是要进行经常性的技术磨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品格的修养,要进行心灵美的培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杨文作品:贵妇人像。

杨文作品:天使。

    [天津美术网]:年届中年,您对绘画的最大理解和体会是什么?

    [杨文]:心之所想,皆是过往。从事绘画艺术三十多年以来,对大自然和生灵有了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从初学西画技法到娴熟的临摹名家名作再到年复一年的出门写生,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每次画完一幅作品,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及同行青睐,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画里画外”内心深处的美,对生活热爱的美,都使我心灵深处留有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回顾我的绘画历程,接触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都将在我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留下浓墨重彩。我追求的理想是一幅画要气象很大、韵味很足、修养很厚、笔墨很高、丘壑丰富、面貌很多。

杨文像。(姚志刚 作)

杨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职业画家。就学于天津艺术师范学校、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粉画学会副主席。

杨文在创作中。

杨文作品:鱼之乐。

杨文作品:飞翔。

杨文作品:野趣。

杨文作品:野趣之二。

杨文作品:林间路深

杨文作品:静物。

杨文作品:静物。

杨文作品:静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