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078罗马帝国3世纪经济危机(上)
罗马帝国3世纪经济危机(上)
公元2 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日益衰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帝国的统治中心——意大利的穷困引起的。罗马和意大利长期依赖对各行省的掠夺生存,没有发展自己的经济。意大利没有像希腊、西亚和北非那样,建立起比较大的手工业中心。这样,意大利本土的手工业在外省手工业的打击下走向衰落。
在公元1 世纪中期意大利的农业已经开始衰落。早期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虽然命令元老们购买地产,并同缩减谷物生产和园艺栽植面积以及把耕地改为牧场的倾向进行斗争,但是,所有这些措施都不能挽救罗马帝国农业经济的衰落。从安东尼王朝末期的马可.奥里略统治时期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已经出现了经济衰退的征兆,其中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公元2 世纪末到公元3 世纪末,这一危机全面爆发,历史上称之为3 世纪危机。
1.3世纪的经济危机
(1)农业、手工业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农业是以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为基础的。从公元2 世纪中期起,由于奴隶来源减少,地价抬高以及奴隶的反抗斗争,农业生产遭到阻滞和破坏,劳动生产率日益下降。同时,由于外地农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商业的衰落,使意大利的农产品,如葡萄酒、橄榄油等缩小了销售市场,因而使广泛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很难维持下去,日益走向衰落。结果是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者放弃了大规模耕种。大奴隶主们让奴隶赎身,释放奴隶,授奴私产,把农庄分成许多小块土地,分别租给缴纳一定款项的世袭的佃农,或租给隶农耕种,而且主要是租给隶农耕种。这样,在农庄中不是以剥削奴隶,而是逐渐以剥削隶农为基础了。此外,农庄和市场的联系也逐渐减少,农庄主征收实物,就地经营。这样,自给自足的经营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而城市商业伴随着城市的衰落又转而使农产品失去市场。二者交互影响加速了衰落趋势。与此同时,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起来。大土地所有者乘中小土地所有者的破产,以抵押、收买或霸占等手段不断扩大。大地产自给自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加深帝国内部经济生活中的分裂倾向。大地产所有者依靠隶农生产,所以隶农制更加发展。尚存的个体小农在捐税繁重、官府欺凌、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也难以维持独立经济,于是,他们纷纷把土地转让给大土地所有者,求得庇护,然后再从大土地所有者那里租佃土地,变成隶农。但是,隶农的地位在2 世纪末以后日趋恶化,受剥削日重,依附性日强,自由身份日渐丧失,初期对生产的某些积极性亦告消失。另外,抄没全部地产对经济生活震动之大决不可低估。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吓坏了成千上万的人,无论其有无罪过,都迫使他们弃家逃亡。上述诸种因素导致了农业的萎缩和衰败。
这一时期,意大利和一些行省的农业呈全面衰落之势。庄园入不敷出,无利可图,农产品丧失销路,庄园多改为牧场,生产大大萎缩。越来越多的土地荒废了,灌溉排水工程被弃置不顾,垦田面积不断缩减。一度繁盛过的葡萄园和橄榄林都已荒废且不易恢复其早先的丰饶了。各地经常发生饥馑,人口下降成为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从埃及特阿德耳菲亚的纸草卷可以看出,萨卡翁这个村庄过去相当繁荣,可现在土地极为贫瘠。在公元4 世纪初,该村可耕地不过500希腊亩,而其中已耕的只有200 希腊亩。有一份公元265-266 年的档案记载:在一份提供给大赫尔木波利斯市议政会的报告中提到,有22希腊亩的葡萄园,其中" 依旧结实之葡萄为数甚少,土地荒芜不堪,杂草蔓生,而该地产四周之土地尤其荒秽不治".土地大量抛荒引起政府的注意。亚历山大为此把从边境外捉来的俘虏安置在荒地之上,以保证荒地得到开发。佩尔提纳克斯呼吁民众去占据荒地以制止荒地日增的现象,但是这种呼吁没有成效。
农业的衰退引起了手工业的衰落。这一方面与使用奴隶劳动无利可图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高卢、西班牙、多瑙河沿岸和北非等地的手工业发展起来,并出现了闭关自守的倾向,意大利的手工业如玻璃、陶器、金属冶铸等业均在市场上受到排挤而衰落下去。亚历山大亲自从埃及输入了大量手工业品,这些手工业品是埃及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作为一种实物税而缴纳的,这表明罗马本地手工业的衰落。除此而外,手工业的衰落还体现在,一是手工业逐渐服务于当地的消费,而且产品趋于低廉、朴素,二是每个家庭尽力自给自足,家庭生产盛行起来。
(2)城市和商业的萧条
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必然引起城市和商业的萧条。大庄园经济的萎缩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手工业产品由于种种原因而滞销。进入3 世纪,由于军队叛乱、武装政变与割据,使自公元2 世纪以来就已经开始的各省在经济上闭关自守的倾向进一步加深。那些最先进的和最富足的外省经常面临外患的冲击。公元276 年日耳曼人对高卢的洗劫,使高卢最富足的地区沦于荒废,大多数城市完全丧失了复原的力量。多瑙河地区受到哥特人和萨尔马特人的蹂躏,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也是如此。北非则有利比亚部落和摩尔人的攻击。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对城市和商业造成了很大破坏。每个皇帝最着力的就是为自己的军队索取金钱、粮食、衣着、武器等,他们谁都不愿意使国家收入限制在合法的形式以内。由于海军的组织十分涣散,海盗重新活跃起来,海上又像公元前1 世纪时那样不安全了。因此各省之间的商业遭到破坏。此时,罗马帝国与印度间的商业关系几乎完全中断(在印度几乎没发现过一枚公元3 世纪时的罗马钱币)。这种关系直到拜占庭时代才恢复。
帝国政府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经济的衰落。帝国政府在经济已近破碎、税源已成问题的情况下,把缴足税款的责任强加到各地方市议会的头上。如果某个城市的税收不能足额,那个地方的市议会的成员就要担负补足的责任。随着帝国境内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地方捐税的逐年增加,地方市议会的成员再也无力负担。公元3 世纪下半期,在许多城市中,每当市议政会开会,市议员和官员们没有一次不谈到派差的事——怎样在城市富户中分配这些差务和下一次选定谁担任这种注定要倾家的使命。
在此重压之下,有的人遂弃位逃避,在位的也日益贫困。随着城市经济的衰落,城市中等阶级的没落也在加速。" 派差制度把原先归城市或富裕公民为自身利益而花费的每一笔财物都转入了国库,都转入了政府的财政经办人的腰包之内。这样一来,帝国本来就不很多的资本积蓄受到严重的侵害,自从塞普提米攸斯.塞韦鲁斯以及混战时期的皇帝们对它施加致命的打击之后,它就一直不曾恢复。" 城市因此对帝国政府抱有敌意,亚历山大里亚就因为不满于日益加重的强迫性的财产税和自治市派差之类的负担而遭到卡拉卡拉的镇压。亚历山大为了吸引商人,特别是为吸引他们到罗马来,许诺废除他们应缴纳的赋税。与此同时,国家加强了对船主和商人同业公会的控制,因为如果不实行强制,并且如果不以国家控制作为最后手段,政府是得不到必需的供应品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课加在民众身上的负担和城市(以城里的显要人物和市议政会议员为其代表)所应承的责任,从来没有像公元3 世纪时这么沉重".卡拉卡拉经常向城市勒索强制的贡礼,这是一种沉重的和任意规定的财产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为了解救财政危机,大量发行劣质货币。此举造成货币流通的危机,使商业交往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状态,甚至官吏薪俸也以实物发付。同时也形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开支扩大——加重税收——货币贬值的恶性循环,使商业进一步凋敝,城市更加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