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族内乱—八王之乱(五):成都王河间王联手,长沙王战败

导语:

公元302年末,洛阳城里,势单力薄的长沙王司马乂大败齐王司马冏的几十万大军,齐王战败,让人垂涎不已的辅政大臣之位再次出现空缺。作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者,长沙王司马乂无疑成为辅政大臣最佳人选,同时朝中大臣的任免权也落入他的手中。此前,赵王、齐王都趁此机会为自己加官进爵,可是长沙王却做出了另一番举动。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才会更改年号。

公元302年,晋惠帝司马衷再一次更改年号“太安”。

这是他在位十二年时间的第五次改年号,可是内乱频繁的西晋王朝是否会如年号那样,从此就真的太安了吗?

内乱结束后,最有希望成为辅政大臣的长沙王司马乂,依旧保持着骠骑将军的职位。

自建国以来,西晋王朝历届辅政大臣都位极人臣,而骠骑将军只是一个二品官的职位,与成都王、河间王相比职位要低一品。

长沙王之所以要可以保持低姿态,是因为在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他的军事实力不及成都王与河间王。

在这个兵权决定一切的时代,长沙王想要立足于政坛之上,就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一年前,自己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京城洛阳,齐王死后,河间王、成都王虎视眈眈,可自己并没有实力与二王抗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纵连横。

为了宗室亲族的利益,长沙王最终选择拥护自己的弟弟,成都王为辅政大臣。

有了如日中天的成都王作为后援,长沙王出台的政令,其权威性便不容置疑,河间王便不敢轻举妄动。

可是没过多久,长沙王此番做法的弊端便显露出来,朝中政事无论大小,他都派人赶赴邺城,请示成都王之后才实行,政出多门,唯一的后果就是朝政更加混乱低效。

然而就在京城政局未稳之际,长沙王又迎来一个新的挑战—蜀中叛乱。

蜀中叛乱一般也叫做流民起义,西晋元康年间,关中地区的流民因为战乱和饥荒的原因不断迁移到蜀中,由于流民人口数量比较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流民与当时蜀地的原住民之间产生了矛盾。

最后官府出面想把流民全部迁回关中,最终导致了流民起义,引发了一场动乱。

公元299年,晋惠帝任命河间王司马颙镇守关中。河间王的到来,使得混乱五年的关中终于恢复平静,可是流落蜀中的关中流民心有余悸,贪恋蜀中的安逸不愿返回。

当时的洛阳城内政坛动荡,皇后贾南风正步步紧逼,要置皇太子司马遹于死地,洛阳城内人人自危,根本无暇顾及遥远的西南边陲。

蜀中叛乱第一次向洛阳发出求救的时候,是在齐王执政时期。

齐王跟河间王两个人素来不合,因为关中地区跟蜀中地区靠的非常近,所以齐王觉得蜀中地区应该由河间王司马颙去管理。

但是河间王又一心想进洛阳,要把齐王赶下台,所以他也没有派出主力去蜀中,而是派出了一支小部队去蜀中剿灭叛乱,结果大败而归,导致蜀中地区的流民叛乱更加不可控制。

直到公元303年,长沙王辅政期间,蜀中再一次向京城发出无助的呼救声。

洛阳城内,长沙王收到消息,立即派遣水陆两军前去支援。

按照计划,两军联合定能安定蜀中,可是最终到达的却只有水军,另一支陆军在去往蜀中的途中发生了意外。

陆军在路过关中的时候被河间王司马颙扣押了,司马颙这所以这么做,是因他觉得如果这支陆军到了蜀中平叛之后,因为这支部队并不是他自己的部队,如果继续留在蜀中,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为了防患于未然,河间王坚决不放这支陆军,甚至当蜀中战火越来越炽热之际,他依旧保持着漠视的态度。

西晋山河日渐支离破碎,如若河间王能够收敛贪欲,入蜀助力平叛,则光复蜀中将指日可待,可是这只能成为一种假设。

长沙王表现出相当大的善意,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河间王的身边还有一个出谋划策的李含,长沙王深知,李含留在关中终究是个祸害,从而上书晋惠帝任命李含为河南尹,调到洛阳任职。长沙王的此番举动目的是有意要笼络李含。

谁曾想李含进京是带着阴谋而来,而这个阴谋则是要谋害长沙王。

长沙王不曾料到,自己忍辱负重的结果,最终得到的却是李含的变本加厉。

李含的阴谋还未开始,长沙王抢先在京城之内展开一场清算,数名河间王党羽被一并铲除,包括李含在内。

作为河间王的心腹,李含的死致使河间王与长沙王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河间王更是明火执仗,准备起兵攻打洛阳除掉长沙王。

可是攻打长沙王又并非容易,因为邺城里还有一个他不得不提防的对手,成都王司马颖。

河间王司马颙是西晋宗室的疏族,但是成都王和长沙王是西晋宗室的亲族,他们两个之间血缘关系离得比较近,如果河间王司马颙想攻打其中任何一方的话,另一方都会出手相助。

司马家族至亲血缘的关系就注定长沙王与成都王必然会合成一支力量,这正是河间王所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公元303年七月,为了能打出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河间王派人给成都王送去了一个礼物,他深知,拥有至亲血缘的长沙王是永远不可能给予成都王这份重礼。

这份重礼就是成都王如果答应与自己结盟,那么自己将会尊成都王为皇上。

至亲血缘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使兄弟联盟,也可以促使兄弟决裂。

西晋王朝的袭位制度一直是以长为尊,长兄为父,同为宗室亲族,长沙王作为成都王的哥哥,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弟弟称帝的。

而河间王作为宗室疏族,本身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客观上讲,河间王会给予成都王更大的好处。

帝王这个自古以来让诸王垂涎三尺的位置,勾起了成都王的勃勃野心,面对最高权力的诱惑,成都王最终决定与河间王建立联盟。

主意虽定,可成都王并没有直接兵戎相见的打算,他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大军压境的效果,这条捷径就是暗杀。

然而这场刺杀并没有成功,它的失败就意味着八王之乱名副其实兄弟相残的序幕就此拉开。

公元303年八月,河间王与成都王联合讨伐长沙王,因长沙王执政期间并没有什么过失,二王只好翻出陈年旧账。

最终,他们以长沙王任用反臣赵王心腹,忠奸不分的罪名上奏晋惠帝。

晋惠帝看到二人的上书之后非常生气,下令要诛杀他们。

长沙王司马乂看到这个情况之后,就带着晋惠帝亲征,但是只去攻打河间王司马颙,这也说明长沙王与成都王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是比较浓的。

可是长沙王的良苦用心,成都王并没有理会。

公元303年八月二十四日,成都王、河间王各自率军从东西两方进攻洛阳,洛阳城内,长沙王借助御驾亲征的名义开始召集六军。

同一天,长沙王派一万大军拦截西线的河间王军队,并带领惠帝积极奔走于各个军事据点。此次交战,各方兵力都在三十万人以上,号称百万,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集结最多的一次。九月十三日,西线战火点燃,河间王手下张方率领军队与长沙王派出的一万大军在宜阳交火,最终长沙王的一万大军被歼灭,张方乘胜长驱直入,逼近洛阳。

就在西线告急之际,成都王的军队也与长沙王相遇于缑氏(今河南偃师),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生死决战,成都王损失惨重,十六名大将战死沙场,死卒过万。

东线大捷之际,长沙王得知张方入城,又急忙回师救援。

抵达洛阳之后,长沙王率领晋惠帝亲临前线,张方军队看见皇帝不敢攻击纷纷后撤,张方无力阻拦,只好撤到洛阳城外,战争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洛阳城内,长沙王始终坚持的战略是联合成都王攻打河间王,虽然兄弟之间已兵戎相见,可他依旧没有对成都王恶言相向,在征讨的檄文中,他再次将全部的罪恶推诿于河间王。

长沙王的这一举动,是对成都王的又一次善意的表现,此时成都王元气大伤进退维谷,这是媾和的最佳时机,只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长沙王低估了成都王的野心。

邺城内,成都王司马颖收到哥哥长沙王司马乂的来信,历经十二年的内乱,亲情在司马家儿之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此时填满成都王内心的,只有对最高权力的欲望。

河间王给出的是皇嗣之位,相比之下,长沙王给出的辅政之位砝码太轻,不足以让他背弃与河间王之间的盟约。

成都王拒绝议和,这个结果大大出乎长沙王的意料,兄弟阋墙的悲剧就此无法停止。

就在长沙王议和失败之际,西线溃败的河间王军队又悄然成为他致命的威胁。

自洛阳一战失败之后,张方率领军队撤离洛阳城,驻扎在城西的金古涧。

一年前,金古涧成为洛阳城粮食供给的重要通道,张方占据此处就意味着如果粮道被切断,不出多久,洛阳定会发生饥荒警报。

局势的发展开始对洛阳不利,长沙王改变作战策略,转守为攻,而张方在金谷涧修筑十几道壁垒,与长沙王展开持久战。

最终,坚实的壁垒使得长沙王以失败而告终。

在长沙王危难之际,他的心腹大臣祖逖向他提出了一条计谋,现在能够克制张方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当时派去蜀中平叛,被河间王司马颖所扣押的这支部队,如果这支部队起兵的话,河间王司马颙肯定会让张方回去平复这支部队,这样就可以度过当下的危机。

公元303年末,新的一年将要来临,这一年京城洛阳再一次笼罩在一片阴郁的氛围之中。

张方持久战的效果开始起效,粮道被切断,洛阳城内的米价也迅速飞涨到一石万钱的天价。

公元304年正月二十五日,就在长沙王焦急等待关中的援军之际,却不曾料到洛阳城内一场兵变正在酝酿,卷入这场战争的正是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奎之子,也就是现在长沙王司马乂的叔叔,也是晋惠帝的叔叔辈,司马越属于宗室的远亲,但在当时的洛阳城,除了惠帝跟长沙司马懿之外,东海王司马越的权利是最大的。

断粮,没有援军,东海王深切的感受到失败已成定局。

正月二十六日,东海王突然发动兵变,出奇制胜将长沙王关押于金墉城内。

被俘获的长沙王,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被关押的关中陆军,可是他却不知,这支陆军早已被河间王镇压下去。

《晋书》中记载了一段长沙王司马乂在狱中的上表:

“陛下笃睦,委臣朝事。臣小心忠孝,神祇所鉴。诸王承谬,率众见责,朝臣无正,各虑私困,收臣别省,送臣幽宫。臣不惜躯命,但念大晋衰微,枝党欲尽,陛下孤危。若臣死国宁,亦家之利。但恐快凶人之志:无益于陛下耳”

陛下笃睦于亲,委任臣处理朝政,臣的忠孝之心上天可鉴。

如今各藩王受到谗言蛊惑,率领兵众来斥责臣下,朝臣出于私心,将臣收捕关押。

臣并非贪生怕死,只是担心晋朝皇室日渐衰微,宗室枝叶就要被砍尽,陛下也将陷入孤寡危险的境地。

如果臣的死能使国家就此安宁,司马家族不再有纠纷,臣欣然赴死。只可惜臣的死只能让那些乱臣贼子感到快意,对陛下毫无益处罢了。

公元304年正月二十七日,长沙王被张方带到关中的军营中处以火刑,这一年,长沙王司马乂年仅二十八岁。

河间王成为这场战乱最终的胜利者,面对战争中元气大伤的成都王,河间王是否会履行诺言,将皇嗣之位交给他,而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又将如何面对这两股强大的势力?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