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到苏州,古代刻书那些事儿
《本草纲目》世界闻名,为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但是《本草纲目》卷帙浩繁,刻印困难,很多书商不敢接手,李时珍辗转多年,终其一生未见到此书付印。李时珍是湖北人,但《本草纲目》首刻却是在金陵(今南京),为什么呢?当时的江苏刻书全国有名,金陵、苏州地区集中了很多出版机构,可谓是全国的“出版中心”。
明代金陵刻书业在全国举足轻重
江苏出版历史悠久,明代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着力发展出版业,金陵成为明代的出版中心之一,当时出版业名为刻书业,以雕版、活字等多种形式刻印图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刻于南京,芥子园、十竹斋曾经是响当当的出版业名字号,《芥子园画谱》《十竹斋笺谱》则是出版物中的精品,至今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芥子园画谱》 现代新编
▲《十竹斋笺谱》荣宝斋翻印版本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南京设立国子监,不仅负责教育,也管理刻书,官刻图书业由此大兴。明朝南京最大的刻书工程是刻印《大藏经》,后来国子监又刻印了典籍《大广益会玉篇》《古今列女传》,建筑书《营造法式》,农书《农桑撮要》《栽桑图》,医书《大观本草》《脉诀刊误》,通俗读物《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等书籍。
明代刻书业兴盛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城市经济的发展,士大夫进入市民阶层,对市民文化需求增加,市民文学发展迅速,话本、拟话本、戏曲创作大量涌现,刺激了刻书业的发展;第二,明人好名,士大夫往往以刻书为荣,文人刻书是社会价值的体现,也可以博得社会名望;第三,因为洪武年间免除了书坊书籍税,刻书、卖书可以赚更多的钱,由此民间刻书业大盛。
▲ 明代刻书
因为有市民文化需求,图书销售情况很好,有利润可赚,写书与刻书、卖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明一代,小说创作进入成熟和繁荣期,创作的小说在250部以上,一部小说由各地不同书肆刊印达十数次的也不在少数。小说、戏曲的广为刊印,给创作者、刻书者带来声音,不仅调动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又提高刻书者的印书积极性。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认为,金陵刻书业兴旺,在全国举足轻重,也就只有福建建安书林可以相比,也由此形成了明代的金陵、建安(福建)和徽州三大刻书中心。金陵刻书业的繁盛,除了官刻机构刻印了大量图书,最重要的表现是私人刻书店号的众多,从业者队伍的庞大。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
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鉅帙类书咸会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闵中十三,燕、越弗与也。
明代私人刻书有唐对溪的富春堂、唐绣谷的世德堂、唐鲤跃的集贤堂、唐锦池的文林阁、唐振吾的广庆堂等50多家。也有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张秀民在《中国印刷史》中认为明代金陵书肆有93家,比福建的建阳还多9家。金陵私人刻书,内容十分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有,但是刻书最多的还是插图小说、传奇、戏曲和图画本。
金陵书肆不仅刻书多,质量高,明时版画刻印大量版画作品,仅金陵富春堂就刻有插图1000多幅。小说、诗歌、传奇、戏曲内容的图书刻印量比较大,明代刻印此类图书的总量约有二三百种,其中仅富春堂一家就刻有《搜神记》《白兔记》等近百种。
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刊本《窥妻出香图》
万历年间金陵积德堂刊本《韦皋克孝同打猎图》
此外,金陵刻印的图画和书中插图也非常精美。插图突出人物造型,运用粗墨勾画,线条粗壮有力,刀刻大胆泼辣,人物更显雄姿、挺拔,尤其是阴刻和阳刻并用,线条与大片墨色结合,有突出的明暗对比,根据这些特点,读者一拿到刻本,通过插图线条、刻工,就可以分辨图书是否是金陵本。
古代苏州刻书的辉煌
古代苏州是我国刻书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整个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相传旧时苏州有“刻书赛积德、藏书胜藏金”之说,称“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
明清时期,苏州是当时江苏的两个刻书中心之一,在全国颇有盛名。当时有手工业刻书坊若干,刻工数百人,民间书坊四十余家,大多在阊门内外和吴县前。因而苏州“书肄之胜,比于京师”,而京师书贾中,又有不少苏州人。
明代苏州的刻书业,据明胡应麟在他所著的《少室山房笔丛》一书里评论说——
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诸方与宋世同。
又说——
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蜀本宋最称善,近世甚希。燕、越、秦、楚今皆有刻,类自可观,而不若三方之盛。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之。
还说——
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
可见当时苏州的刻书事业在全国所占的地位。
明代正德、嘉靖、万历三朝,苏州地区刻书最盛,形式也丰富多彩。大致正德、嘉靖两朝,盛行宋体字,字体都很整齐,行格紧密,结构趋向方整,版式大都是白口、左右双边栏,纸张也很讲究,成品美观悦目。这一时期复刻宋元版古籍很多,内容也更为广泛。官私刻本都很丰富,为明代刻书的黄金时期。
当时刻书最多的是长洲(今苏州)顾元庆的“大石山房”,曾刻《顾氏四十家文房小说》等,自正德十二年至嘉靖十一年(公元1517年—1532年),前后经过十六年时间,始刻竣完工,可见工程之艰巨。顾氏所刻印的书籍,校刻都很精审,很受藏书家的欢迎和珍视。
此外,嘉靖四年至六年(公元1525年-1527年),苏州府震泽王延哲所刻《史记》,刻工精美,是《史记》复宋本的最佳刻本。据王士禛《池北偶谈》载,王延哲刻《史记》有一段逸闻趣话。一天王延哲碰到一个卖书人,手持一本宋刻本《史记》,讨价三百金。王延哲对卖书人说。“卖给我,不过钱要到一个月后来取。”事后,王延哲招集善于刻书的能工,按照这本《史记》摹刻。一个月时间就把书刻好了。一个月后,卖书人来要钱,这时王延哲对卖书人说;“钱不给了,还是将原书还你吧。”卖书人不辨真伪,拿了就走。不多时,卖书人又来找王延哲说:“这虽是宋刻本,不过我看纸张较差,不如你拿去那本《史记》,大概你给弄错了。”王延哲笑着把其中秘密告诉了卖书人,并且取出新刻的《史记》数十本,对卖书人说。“你不是要三百金吗,现在如数给你,而且为你的那本宋刻本《史记》,幻化出千万本化身了。”卖书人听了也喜出望外。据王士禛说,现在流传的震泽王氏摹刻本《史记》,就是这个时候刻的。逸闻难免夸大,但王本《史记》雕镂校勘之精,确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打击盗版,古已有之
明清江苏吴中一带,文化发达,不论是小说还是科举参考书,都卖得很好,于是,盗版也如影随形,跟风而上,搅乱市场,弄得正版书商苦不堪言。
冯梦龙就曾经在他的《智囊》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个防盗版的做法:吴中镂书多利,而甚苦翻刻。俞羡章刻《唐类函》将成,先出讼牒,谬言新印书若干,载往某处,被盗劫去,乞官为捕之,因出赏格,募盗书贼。由是《类函》盛行,无敢翻者。
说是某书坊主怕自己的书被盗版,还没出,就先跑到衙门报案说有人盗版。衙门发出海捕文书去抓人,因为此时正版还不见踪影,那么出现在市面上的自然都是盗版了。其他书商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趁机再上市,不仅版权得全,又炒作了一把带动销售,简直是天秀。不过,这大概也只是文人的美好愿景罢了。
▲ 宋画里的书坊
到了清朝,因为盗版而烦不胜烦又走上打击盗版第一线的名人,首推我们的大才子李渔,他写的小说和戏剧实在是太火了,出一部火一部,火一部盗版一部,当时交通那么不便,他刚出的小说却只要数日就能在三千里地以外的地方见到。最让李渔生气的是,有些不良书商随便找本粗制滥造的小说就冠上他的名字出版,欺骗李渔的粉丝。盗版书商赚得盆满钵满,李渔呢,却是声名财富两失。
“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右上角“如有翻印,火焚绝嗣”李渔很生气,后果……不很严重。那个时代对知识版权的认识毕竟有限,法律也跟不上,就算告官,盗版书商也不会受到多么严重的打击。但大才子还是聪明,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开书坊,自己出版。他后期写的小说,基本都在自己的芥子园印刷出版。由于改良了印刷术,又注重装帧审美,他的小说投入市场后,辨识度极高,一般书商没有办法印刷出他这样的效果。此后,读者们认准了他的“芥子园”品牌,不再受盗版欺骗,也就杜绝了无良书商的盗版现象。
▲ 右上角“如有翻印,火焚绝嗣”
芥子园的事业后来越做越大,李渔不光印刷自己的小说,还根据读者的口味编辑出版了大量通俗小说。这些书籍价廉物美,一经投放市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盗版书商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芥子园书屋后来几经易主,但一直维持着李渔开书屋时的经商作风,因此名气越来越大,在清朝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百年书屋。这可能也是反盗版的历史上最积极正面的一例了吧。
参考文献:
1、黄强黄不息:明代金陵刻书业在全国举足轻重
2、善本古籍:宋元时期苏州的刻书与藏书
3、阿可讲历史:观史 | 盗版,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