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无人不知,童男童女哪里招募?刘邦命名的千童镇揭开谜团

初冬时节,难得的暖阳高照,壮阔的冀中大平原,一幅画卷似的直伸向天边云低处。我们来到中国武术之乡沧州市盐山县的千童镇,这里是徐福东渡日本的始发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镇中心的“千童祠”就建在当年徐福千童城的遗址上,座落其间的千童博物馆殿内存有着丰富的出土古文物和图片。广场巨碑上的“秦千童城”由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日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写。赵朴初还为此题诗:“徐福乘槎竟不回,三千弟子老蓬莱,至今两岸留佳话,花萼城村次第开。”

徐福携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千年,大量的史料和历史遗存也都证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也就是说,在世界远航史上,徐福东渡比鉴真东渡早了900多年,比郑和下西洋早了1600多年,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1700多年。徐福,即徐巿,秦时齐地人,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由于《史记》对徐福求仙事的记载“语焉不详”,使得这个历史事件成为一宗千古疑案。当年徐福东渡的3000童男童女是从哪里招募来的呢?

判断历史真相、厘清历史谜团的依据一般有三:典籍记载、口碑资料、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三者之中,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无疑是最过硬的证据。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最早出于《史记》。作为当时西汉武帝时太史令的司马迁,距离徐福东渡的时间只有七八十年的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是,徐福第一次入海求仙失败了。九年之后即公元前210年,徐福经秦始皇批准,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对此,《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千童镇位于河北省与山东省的交界处,战国时为齐国地,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史记赵世家》讲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攻齐取饶安”即指此地。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即徐福东渡之后的第七年,和徐福是同时代的汉高祖刘邦,为纪念徐福千童东渡这一当时轰动朝野的事件下令将饶安邑改置为千童县。之后,汉置高成县,东汉更名高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盐山县。沧海桑田,几经易名,到了1992年,为了光大千童文化,再次改名为千童镇。

在千童镇西南,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的公路下方,一条名叫无棣沟的古河道清晰可见,这就是古黄河当年主要入海口之一,史书记载有800米多宽,如今已经长满青草。在无棣河岸边,依然保有当年徐福训练千童以及百工巧匠造船的遗址——训童港和百匠台,只不过如今都已经是野草漫漫。《史记》载:始皇逐鲨鲸大鱼,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唐《括地志》载:平原津(邑)在今黄骅旧城南四十二里,即汉高城县南附近地区,“平原津”应为无棣沟。秦始皇至沿海地带患重疾,往西南奔邯郸他的出生地,怎奈死于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李斯等人只好车载始皇尸体向西北出井阱奔咸阳。

徐福在秦始皇的支持下建千童、丱兮二城,为出航做长期准备。千童城由饶安邑拓展建筑而成,丱兮城建在今天的黄骅县城东的羊二庄附近。“丱兮”出于《诗经》的“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是一个象形字,孩童梳着髻的样子。徐福在此募集童男女、百工、武士进行培训,并在此造船、储粮、集结物资,成为出航集训、具衣食舟辑的大本营。航行培训在鬲津河和无棣河上进行,当时的河水面宽800多米,完全可以满足训练要求的。唐代诗人刘长卿曾作《晚泊无棣沟》诗:“无棣何年邑,长城接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诸间。晚来潮风满,处处落帆还。”但招募范围当然不止在此地,应辐射至燕、齐、赵、魏等地数百里范围。

近些年来,在今千童镇所在地盐山县及邻县海兴、黄骅境内出土了大量徐福东渡时期的遗迹、遗存,先后发现、挖掘出开化寺残碑、船坞遗址、秦代瓮葬。从中日两国出土文物来看,也可以得到确凿的证据。日本佐贺三津永田遗址出土的汉昭明镜和盐山县出土的汉昭明连孤纹镜安全相同,两地出土的铜箭镞分毫不差,出土陶器的形状、饰纹极为相似,出土的铜币形状相同。日本佐贺吉野府里发掘出的瓮棺墓2000座,在盐山县原千童县境内自1974年以来多处发掘出土的瓮棺与日本出土的相同。《沧州风物志·城址》记载:日本侵华时期,驻守在今盐山县千童镇的侵华日军,在修建炮楼时,挖出一块刻有徐福东渡扶桑文字的千童碑,于是驻盐日军放假三天以示庆贺,并修建了碑亭,就连驻守在沧州、泊头、黄骅等地的日军都赶来祭奠。

2000多年前,徐福船队载着数千童男童女“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出海亲人生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求告神灵的内容也由解救变成了祭祀招魂,这便是“信子节”的成因。人们最早称之为“寻子节”,因为民间寻、信读音相同,所以“信子节”由“寻子节”逐渐演变而来。按中国的传统,招魂需要登高而呼,地处平原的千童镇没有高山可依,人们便在逢甲子年(即60年,人生一个轮回),农历3月28八,徐福寻蓬莱取仙药启航日这一天,绑制竖有十四五米高杆的架子,挑选俊俏的童男童女,登上高杆的微型平台,由36名青壮年男子抬着沿乡街游进,带众人到无棣河边,朝着东方大海方向祭祀,就这样相沿成习。从西汉末,不论天灾人祸,信子节从未间断过。从1993年开始,改为每5年一次。如今,千童信子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无独有偶,在日本的佐贺,徐福当年第一个登陆地,2000年来也一直存在着“氏子节”,与信子节有着惊人的相似。所谓“氏子”就是氏神(徐福及千童)后裔和信奉的人。在日本佐贺金立山上有一个金立神社,供奉的是徐福。金立山周围的居民,普遍认为是徐福千童后裔,每年举办一次纪念徐福的活动,每50年举办一次徐福大祭。每年4月27—29日(与中国的农历3月28几乎是同时),“氏子”们将徐福神像从金立山的上宫抬到海边,沿着徐福登陆之地举行祭祀活动,其意是让徐福面向遥远的祖国和故乡,以解思乡之情。千童镇的信子节与日本佐贺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的异曲同工的纪念,有着密切联系和因果关系,成为两国民俗事象对东渡事件的有力佐证。

《史记》所载的徐福到达的“平原广泽”到底是指何地?查东海各岛,当时除日本畿内陆方外,无一处有平原广泽者。这从日本和歌山新宫町《秦徐福碑文》也得到验证:“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徐福千童的足迹遍及日本各地,在日本现在所有的47个县市中,有18个县市都留有徐福的遗址、遗存,共计57处。日本著名学者内藤大典在《弥生之旗手——徐福》一文中说:“本来在日本的绳纹人因是小集团,自给自足,没有形成国家的必要,可是渡海来日人,因其是大集团生活,具备集团统治能力,所以倭的各国也可能是渡海来日人建立的。”这为《史记》中记载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做了可贵的注解。

徐福东渡的时候,日本是有着原住民的。当时的日本,还处于原始群落社会,人们还过着采摘野果和抓捕猎食的生活,漂泊迁徙,居无定所,也没有文字。在日本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草绳样花纹的陶器,因此被称为绳纹时代。而中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远比日本的绳纹时代先进的多,更遑论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直到秦统一六国,徐福东渡集团带去的秦文化要比当时的日本文化先进几千年。这一大批最早的秦代移民与原住民友好相处,水乳交融,将秦朝的农耕稻作、纺织、冶炼、造船、医药、文字等先进文化传播到日本,使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飞跃,迅速跨入到“弥生时代”。日本人民和徐福千童的子孙,没有忘记这位开创中日友好之源的伟人,在日本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徐福宫、徐福馆、徐福祠、徐福庙之类供奉祭祀徐福的地方,至今尚保留其遗迹56处。他们尊徐福为“农耕神”、“水利神”、“医药神”、“纺织神”、“司教神”,定期祭祀,香火不断。

在日本山梨县富士吉田市,有一本古书叫《宫下富士古文书》,其中写道:徐福共有七个儿子,他的后代繁衍生息,遍布日本。他们演化的日本姓氏分别为:大儿子的后代姓福冈,老二一支姓福岛,老三的后代姓福山,四子一支姓福田,五子一支姓福畑,六子一支姓福海,七子一支姓福住。那三千童男童女姓什么呢?为了不忘故国家乡,他们结婚生子,给孩子起的姓氏都统一为:秦。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秦姓逐渐演化出诸多姓氏。在今天的日本比如:羽田,羽太,八田,潘多,波多等诸多姓氏都是从秦姓中演化出来的。即便在今天,这些姓氏的日文发音,都和“秦”的日文发音相同,或者相似。所以,在今天很多日本人,都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从大陆东渡而来的“秦人”。

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zāi]亲房所著的《神皇正统记》是日本官方史书首次提及徐福东渡。此前八世纪的《古事记》只提到中国秦朝时,有人东渡到日本,没有明确说明就是徐福。《日本国史略》提及:“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说他来求药不得,索性就定居下来。日本人对于徐福的态度十分有趣,官方记录从宇多天皇(唐朝末年)到龟山天皇(元朝中期),由天皇主持祭拜徐福多达八十多次。直到明治维新以后,官方祭拜才逐渐停了下来。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受邀的日本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官发表贺词时动情地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1977年,在三笠宫的支持下,《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版,至今尚无人提出系统有据的反驳意见。

据日本《朝日新闻》统计,徐福千童氏子信徒达3400多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四分之一还多。在韩国145万人。这些人散布在日、韩各界,成立各种徐福纪念组织300余个,他们一批又一批跪倒在千童镇,焚香献祭、寻根祭祖。在认祖归宗的浪潮中,官方身份最高的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是徐福千童的后人。2006年他接见了盐山代表,谈了两个多小时。他说,他的姓氏本来不写做“羽田”二字,而是写做秦始皇的“秦”字,所以家乡的墓碑和过去的牌位上,原来写的都是“秦”字。羽田孜谈到自己与中国的渊源时自豪地说:“做为徐福的六十五代孙,我们感到骄傲……凡是与中国沾边的事,我都高兴去做。有关徐福的活动,我都要争取参加。”在日本一千多年来的内阁大臣中,羽田孜可算一个另类,在中国几乎都没有几个人再穿中山装的时候,他在参加酒会、出访、甚至去拜谒天皇仍是一身中山装。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