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刘吉后人如此为他正名
编撰:刘占柱 刘整岁
刘吉,字祐之,号约庵,博野县程委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寻编修。 景泰元年充经筵官。天顺四年(1460 )侍讲东宫 。成化五年为礼部右侍郎。成化八年转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以本官(礼部左侍郎)兼学士入文渊阁参与机务。成化十三年(1477)拜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成化二十年(1484)转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成化二十三年(1487),升为少傅、太子太师、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致仕(退休)。
历史上对刘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为刘吉后人,我查找了大量史料,终于对刘吉有了大致的了解。
1.刘吉因大胆整顿吏制遭诽谤
据明史《孝宗实录》记载,在弘治朝初期,刘吉以自己的职权位置辅佐朝廷出谋献猷,整治前朝的时弊,清理贪官污吏一百多人。这些人被整治后,在民间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这种形式下,民间、野史对刘吉自然是谤多誉寡了。
2.刘吉因为正直不阿招至被弹劾
刘吉自正统十三年入仕,在职四十五年。在内阁供职十八年,其中弘治朝任首辅五年。在朝期间,出谋献猷、辅佐朝廷、尽心尽职。无奈在成化朝(明宪宗)后期,内阁首辅万安依靠万贵妃,权倾朝野,结党营私,以至宦官乱政、言官扰政、时人贻政。官员们相互倾轧、弹劾之风不断。刘吉也因为正直、公道有伤他人利益,常常被污言所谤。
3.黄瑜《双槐岁抄》的不实记载误导了后世史家
明代的黄瑜《双槐岁抄》一书,出于弘治八年。书中记载:“------万安、尹直以次罢遣,吉独不动,倚任尤专------由是人目吉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或告以出自监中一老举人善诙谐者,吉奏允举人监生三次不中者不许会试,其擅威福如此。”(1)
《双槐岁抄》是最早记载限科会试令的史书。从时间上看,此书的记载可谓时人之记事,易被后人视为信史,并成为其他史籍的依据,因而具有史源的性质。“《双槐岁抄》实成为后来人记述此事之依据,尤其是禁令出台与“刘棉花”的相关性,禁令随刘吉致仕(退休)而罢废(解除),都为诸多著作所承袭。这一承袭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2)此书中说刘吉是为报复起绰号的老监生所以提出限科会试令。其实此书中涉此禁令的记载很少,多是将其作为卑污刘吉人格的佐证而旁及的,记载多系引转、臆测、牵附,舛误甚多。
4.刘吉励精图治、提出限科会试令,伤害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对于上文所涉及的史料中对刘吉的诟病,我们讳莫如深;对于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人的人云亦云,我们也不能探其究竟。今幸好有河南大学教授汪维真、牛建强二位学者刊发《明弘治初限科会试令立废原委考释》一文,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学术态度论证了“限科会试令”立废的原委。虽然该文章主要论证的是明朝的“限科会试令”立废的始末,也从侧面证明了历史上对刘吉形成诟病、诋毁的原因。就汪、牛二位教授的学术论文我梳理如下。
《 限科会试令》推出据《明孝宗实录》记:“弘治二年八月初三,刘吉因灾异进言七事,依次为溥(扩大)恩施;举贤才;重职教;定科举;选军职;积边储;稽工程。·······奏(皇)上,具从之。”
弘治二年八月,为解决有限的官缺和举人队伍庞大不断加剧的矛盾所产生的仕途壅滞等问题,明孝宗接受刘吉的建议,推出限科会试令:“举人如三次入试而不中者,不许再入试”“俱照本等挨选出身”。这一政令,因与文人的科名诉求以及明代重进士、轻举人的体制相格,伤害了拥有话语权的监生举子的利益诉求,所以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当时临近科考,已有众多监生举子汇聚京城,礼部不得不奏请本期科考仍按旧制执行。这表明当时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政治的干预力和影响力增强,在相关政策的废立中拥有强势和话语权;同时也反映出传统因素在当时社会中的强大作用。禁令虽并未实行,但此令的提出者(刘吉)则遭到重诋。
在成化中后期,社会舆论出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嘲讽。内阁屡遭弹劾,刘吉自然也就被卷入舆论的中心。当时内阁及六部尚书多人被遣贬革职,唯独刘吉不降反升,所以被嘲讽为“刘棉花”,谓之其耐弹,越弹越发。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朱见深)驾崩,明孝宗(朱祐樘)继位。因内阁遭弹劾,刘吉三上章请辞致仕(退休),都被孝宗挽留。据《孝宗实录》记载,孝宗对刘吉的辞章批示是“卿文学老诚,操履端慎,朕方倚之,不允休致”,(3)并“升吉为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加奉一级。于新内阁任首辅之位”。(4)
《孝宗实录》的纂修官对此时期情况这样评价:“更化之初,言路骤开,······新进之士争,欲以功名自炫,互相标榜,过为讦激”(5)。除自炫之外还有以私人利益诋毁者有之,还有人这样评论:“更化之初,濯磨争奋,而少年轻俊标榜过甚,终罹法网。要末可尽咎时之宰也”,“志于用世者勿以昌时而炫,勿以清流而之伉”。(6)
孝宗继位,别人都是跳级晋升,而张昇仅升一级(从五品升正五品),疑是刘吉压拟,“摭吉之过劾之”。孝宗认为“吉耆(年老)臣,朝廷正宜优礼,张昇之言难凭”,(7)“是因从龙恩转官不惬意所愿,归咎于吉,遂致诋毁” (8)。
《孝宗实录》这样评价刘吉:“性沉毅,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能断,在内阁最久,上始既位,尤委任之,恩遇最甚,凡改纪政事,进退人才,言率见听,隐然有内相之重,然所与厚善者多谗面谀之人,致不能闻其过。或使言官劾去之,故议者谓之休休有容之量。”(9)
这些都是正史对刘吉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吉被弹劾多是因为当时社会风气不正,亦有小人诬陷、诋毁;越弹越发,是因为他能力高,品德好,深得皇上器重。
在史论中,明代弘治朝被认为是“弘治中兴”时期。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刘吉自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五年致仕,担任内阁首辅六年,可以说为朝廷尽职尽责,辅佐皇上励精图治,为后来的“弘治中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史论明孝宗朱祐樘是明代中期的贤明君主,勤于政事,听纳臣僚的忠言谠论,改良国家的政治;作为当朝的内阁首辅大臣刘吉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刘吉的继任首辅徐溥这样评价刘吉:“······为政之时,数有建白,当改元之岁,有裨于新政者尤多,皆谓公有相材······”。
刘吉本人也是科举出身,“凡乡试第一,会试第二,廷试读卷三”(10),为官正是举子快速增长时期。刘吉职掌科举考试的礼部供职,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和礼部尚书。成化二十三年孝宗(朱祐樘)继位后,又兼任有铨选的吏部尚书。因此无论是为取得入仕资格的拼搏还是资格取得后的铨选之不易,他都不仅有所听闻还躬身经历,因而较常人有着更深刻的感受。据他同在馆阁且久的徐溥回忆,“刘吉举止凝重”“平生处事精密详审······为文章平实不浮”,主持考试“号能甄别人才;为政之时,数有建白”“当改元之岁,所有裨于新政者尤多,皆谓公有相才。”(11)
刘吉一生为官低调,不以权谋私,深得皇上器重。据同朝为官的徐溥记述:“丁未,宪宗登遐,今上即位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大学士如故,知经筵官,及《宪宗实录》成,以总裁之劳加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其冬至一品,降敕奖谕勳加特进兼大学士。奉赐赍甚厚,公至是以老数上章求退,上察恳切,允之。益加赐赍,令有司月给米五石(担)岁拨仆夫八人,仍降旨护送还乡······”“居内阁十八年,富贵荣显已极,为尚书时犹封其父如其官,尤近世所罕见也”“三代皆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12)
刘吉致仕(退休)后第二年(弘治六年)逝世。他死后,“公仆至,上为辍朝一日,遣官谕祭及营葬,诰赠太师谥文穆”。(13)
刘吉建言的会推制度利国利民。史料记载:“今纵不能全用旧制,亦当随时制宜,今后如侍郎、副佥都使、及通政使、大理寺卿有缺,令吏部会同各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大臣照列推举。文武百官贤否,朝廷考察去留。皆天下之公论,而非一人之私矣。”(14)
刘吉规劝孝宗对哈密使臣进贡狮子勿以宠物圈养,以减少食物及人力的浪费。
在协助朝廷处理黄河水灾等事件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弘治初期协助朝廷处理贪官污吏一百多人。
刘吉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在西域吐鲁番攻占哈密事件中献“闭关绝贡”之策,兵不血刃,处理了哈密事件。
后记
历史人物刘吉距今已将有六百年,今天为他正名,不是拿历史人物来贴金,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要让人们学习他为了朝廷利益和百姓安康不怕弹、不怕贬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注释
(1)黄瑜《双槐岁抄卷》10
(2)汪维真、牛建强《明弘治初限科会试令立废原委考释》
(3) 《明孝宗实录》卷6《成化二十三年甲辰条》104页
(4)《明孝宗实录》卷六《成化二十三年甲辰条》105页
(5)《明孝宗录实》卷二十四《弘治二年三月戊寅条》552页
(6 )谈迁《国榷》卷十一第2585页
(7)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三十三《礼部尚书张昇》第1381页
(8)明《明孝宗实录》卷十五乙未条363页
(9)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二 弘治六年十一月丁未条第1550页1551页
(10)汪维真、牛建强《明弘治初限科会试令立废原委考释》
(11)徐溥《谦斋文录》卷4《故特进光录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致仕赠太师谥文穆刘公神道碑铭》
(12)明 徐溥《谦斋文录》
(13)明 徐溥《谦斋文録》
(14)明《孝宗实录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撰:刘占柱 刘整岁
本期编辑:王淑英 邓伟娜 庞里地
审阅:孔淑茵 程秀然 贺景娣 李静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