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离职后,我并没有着急找工作,而是开始思考以后要走的路,通过搜集信息,了解社会各领域发展趋势。不断在思考:如何在当今这个大变革时代,找寻到自己的生命节奏,实现人生价值。经过前期拜访,国庆节过后,我与另一位朋友来到耕读大学所在地——山西晋中市太谷县白城村老牧校。它坐落于乡间一域,四周是大片农田,显得格外静谧;校园古朴的大门,不起眼的青砖,一垂到底的柳枝,伴随着怡人的鸟语,让人心生安详。空气中弥漫着草本植物的清香,我忍不住大口地呼吸着,像孩童一般。适逢学员“21天农训”,大家每天集体收割作物,老师在田间指导。再一次接触土地,那是一种既熟悉,却又生涩、疏远的感觉。仿佛与久别的朋友相逢,初见时,竟有些无所适从。我知道,这是一次重新认识土地,拥抱自然的过程。刚去那天,赶上翻红薯,从土壤里刨出一个个果实蛋子,形状各异,甚是欢喜。丰收的喜悦是自然的馈赠,它是那么朴实与美好。翻土过程中,不时会发现隐藏在土壤里的许多不知名的小动物,啧啧赞叹,引起我对生命与自然全新的感知,而这种感知的触发,唯有置身天地之间。
一段时间相处后,开始对同伴们有了更多了解。耕读大学种子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年纪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30多岁,每个人的人生底蕴与经历不尽相同,在这里耕读同修,取长补短,闲暇之余,畅谈彼此。
老师们是从事于乡村振兴、生态农业、有机生活等各领域的前辈,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带着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与使命,共同汇聚到这里,为祖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送新学员来的家长们,也积极参与这里的建设,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生阅历,此时也都登上讲台,化作人师,分享真知灼见,勉励大家。讲台之下,家长们则各展所能,妈妈们都会走进厨房,做自己家乡的拿手好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15岁学员的父亲,他带着工程部的学员们巡视教学楼,教大家检修水电。家长的身体力行,让学员们明白了,原来,生活处处是学问。我想,除师生外,与耕读相伴的还有整片农场的土地、随四季更替而枯荣的树木,以及蛰伏于土地之下的虫子。在这里,人以自然为师。“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每当炊烟袅袅升起,都让人满心欢喜,有机饭菜太好吃了!农场现摘的有机蔬菜,以及自产的有机杂粮,简单烹饪,香味四溢,你会重新发现食物天然所蕴含的味道,原来是如此美妙。有机饭食营养更加丰富,吃起来也让人舒服,它同时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厨房中,洗碗用的是丝瓜瓤(代替海绵),茶籽粉(代替洗洁精),使我惊奇的是,丝瓜瓤的韧性很好,一截丝瓜瓤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这种方式,杜绝了石化洗洁用品的残余摄入,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学员未来三年的学习中,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将践行有机生活理念。
其实,大自然已给人类备足了生活所需,我们合理地取之于自然,并让其复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是有机生活。几天的学习与生活,我开始逐渐意识到,有机生活理念不仅仅是指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更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开始与自然对话,认识生命的本真,回归人性的尊严与文明,拥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真实。纵观当今,利益至上和过度消费主导下的商业思维,将原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过度工业化,阻塞了人与天地对话的通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之根本,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人心生态”的回归,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觉醒。在这里,我体悟到“耕读”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农业层面的“耕种”,更是一种得以安身立命的躬耕态度,以此产生物质生活基础;“读”,亦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一种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对话,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求存与彰显。
我脚下这片土地,正处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要完成伟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必须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耕读大学的办学使命正基于此,时代号角已经奏响。
在此,期待更多有志青年的参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几个月前,人社部发布新一批职业,其中包括“农业经理人”;国家把具备高素质和具备综合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称作新农人;社会也对此有了一种更为时尚的称呼叫作“绿领”,而古人对此有一种更为自然、接地气的称呼:农夫。
夫者,从一从大,擎天承大之人也。
视频:种子班学员瑜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