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的三条实践路径

从现有的中小学学校课程多样化开发和建设的实践看,根据课程建设的主导力量和基本流程,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有三种基本的路径(或模式):一是专家或行政力量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路径,二是教师主体的草根式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路径,三是学校与相关组织合作的横向联合的开发路径。
一、专家主导的开发路径
专家或行政力量(往往也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基本操作流程是:
首先,由学校管理层组织专门的力量,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国家课程方案,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学校的实际,经过科学地论证,确定学校的课程愿景。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相关的课程研发专家居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和教师很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课程开发中的行政力量的作用非常明显。
第二步,由课程研发的专家们根据课程愿景,编制出课程规划,设计出课程的基本框架,同时确定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这个课程规划、课程框架和课程评价制度由于是专家制定的,一般都会具有比较严密的体系,很强的内在逻辑性。
第三步,学校的教师们依据预定的课程框架,进行填空式的具体的课程开发,编撰出学生读本或教材。同时负责该课程的具体实施,接受学校行政和课程专家们的评价。
第四步,教师们根据专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调整和完善,对实施环节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
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基本操作路径可以概括为:基于学校办学的需要--专家编制学校课程规划--教师依据规划开发课程--专家进行课程评价--教师完善课程--形成学校课程。
这种学校课程开发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需要居于核心地位,课程建设是围绕着学校办学理念而展开的,是实践学校办学追求的载体。
第二,课程愿景和课程规划是由专家完成的,一开始就会有一个理论上比较完美的结构,是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在确立课程愿景和制定课程规划阶段,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此课程成为了一种行政的、专业的权威的体现。教师在这个课程开发中仅仅是课程规划的实施者,学生更只能是课程的被动的接受者。
第三,课程开发的过程虽然是动态的,有一个通过反馈,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但是由于整个课程体系是预定的,因此课程的开发过程是相对封闭的。
第四,以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开发,效率会比较高,一般经过一到二个轮次,就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为许多学校经常采用。
目前国内许多学校进行的接轨国际教育的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国家课程中学科课程的拓展性补充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的开发路径就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在确立开放办学的同时,努力开发国际课程。在国际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是直接引进IB国际文凭课程、美国AP课程等当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课程体系,在些基础上,进行结合本校实际的改造和调整,形成国际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构建起有学校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
还有一些学校,为提升部分智能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需要,为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需要,对现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拓展,为这部分学生设计开发专门的辅导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一般是从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和要求出发,对学科课程进行深化,从而编撰出专门的竞赛辅导课程体系。
二、教师主体的开发路径
教师主体的自下而上的学校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具有“草根”特性的课程开发方式,其基本的操作方法是: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在整合学生需求、教师兴趣和特长、学校条件和办学需求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愿景,明确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并公布学校课程开发的计划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专家的专业指导,但是教师才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力量,学生的需求则是课程规划关注的中心。
第二步,学校和教师指导学生基于兴趣、需求,在考虑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如今的学校大多采取了网络选课的方法进行学生的选课工作,选课的结果会同步地出现在网络上。
第三步,学校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情况,对原先制定的学校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调整,形成每个学年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具体的方案。达到一定选修学生数的课程进入正式的开发流程,而没有学生选修,或是选修的学生人数达不到标准的课程则被淘汰出局。
第四步,教师依据兴趣和特长建立课程开发小组(也可以个人承担课程开发),根据学生选择的课程,进行学校课程的开发,并且负责课程实施。在以教师开发团队集体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个人可以依据特长和兴趣,负责课程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环节的开发工作,最终整合而形成课程的整体。课程开发成为一个“微型叠加”的过程,每一位教师承担一个微型的课程开发任务,一个团队共同叠加而开发出一个完整的课程。
第五步,学校、学生对教师开发的课程进行评价,并在些基础上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实施也比较成功的课程或者是某些微型的学习内容。并把筛选出来的课程或微型学习内容作为进一步深化、完善的蓝本,滚动到第二学年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去。
第六步,课程开发者根据课程评价的反馈信息,在后续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对经过筛选而保留下来的优秀课程进行完善、优化、发展。学校也可以根据需要把相似的学习内容和模块进行优化组合,整合成新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地形成精品课程,进而构建起学校课程体系。
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课程的开发基于学习者和教师的需求和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教师的课程开发的创造性,能够促使教师、学生比较深入地投入到课程开发进程中去,让课程在师生的互动中逐步地形成,教师、学生都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
微型叠加是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课程开发中每位教师可以只负责其中的某一块内容或某一个环节,教师团队开发的许多微型课程内容叠加在一起,形成一门比较综合的、完善的课程。比如生活技能这门课程,可以由厨房技能、礼仪技能、安全技能等内容组合而成,其中厨房技能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中式菜肴制作技能、西餐制作技能、面点制作技能等等,不同特长的教师或专业人员分别承担不同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施的任务,最后整合成一门综合性的实践类课程。这么做,负责课程开发的教师压力会大大减轻,由于基于兴趣、基于特长,成功的可能性大增,有利于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微型叠加的开发方式,非常适合于把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学校的非教学人员也吸引到课程开发中来,促进全员育人环境的形成。
这种模式有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完成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滚动积累的过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有新的微型课程内容加入进来,使得课程体系不断地充实完善。所以这个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以这种模式开发的学校课程也将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课程体系。特别是由于学生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加入,学生相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流动性,更是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使得学校课程能不断地成长、完善。
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基本操作路径可以概括为:整合学生、教师和学校需求--确定课程开发方向--微型叠加,滚动开发,形成课程--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评价和反馈--调整、完善课程,动态地发展课程。
遵循这条路径开发课程,有三个优势,一是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多样的、个性化的发展。二是易于教师的操作,从而更充分地发挥教师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促进教师特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动态发展的、向学生和社会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促使学校教育更好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在实践中,多数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家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都可以采用这条路径进行,因此它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的路径。它非常适合学校人力条件相对薄弱,又难以获得外界专业人士帮助的学校进行学校课程建设。
三、合作开发的横向联合路径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校际间,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或企业间通过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基本操作方法是:
第一步,作为教育专业机构和课程主要实施者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的需要,选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制定出课程开发的规划。
第二步,根据课程开发方案,确定课程资源,并在社会上寻找拥有这方面课程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或企业,根据平等、互助、互利、自愿的原则,确定合作开发课程的程序,组织课程开发的专业队伍。
第三步,由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横向联合组成的课程开发队伍,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承担相应的课程开发任务,完成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和编制工作。
第四步,在课程实施阶段,课程开发的成员,或是经过专门培训的相关人员成为课程实施的承担者,以学校为教育基地,以开发课程的社会相关组织为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
第五步,学校课程管理机构和课程开发者对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课程评价的反馈信息,在后续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对课程进行调整、完善、优化、发展。
采用这一模式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学校的目的是利用社会上的相关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打开一个更为广阔和空间,把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更好地引进学校教育中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开放和生活化。这是实践课程走向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求。
社会相关组织或企业参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为自身发展积累一些人力储备。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在扩大企业的地方声誉的同时,能为为自己的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高校参与普通高中的课程多样化建设能更好地了解高中教育,影响高中教育,为自己积累生源资源。因此,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合作模式的一个三赢的好事――学校、企业或组织、社会能够共同收获社会效益,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实践了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的教育原则。
在普通高中的课程多样化建设中,职业技能与生活技能类的课程开发可以采用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进行校际联合开发,可以与有关企业进行合作开发,还可以邀请有特长的家长进行参与开发。兴趣特长类的选修课程可以与社会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联合开发。社会实践类的选修课程需要与相关的教育实践基地、机构和社会相关组织进行联合开发。学科知识拓展类的课程和大学初级课程则可以采取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开发。
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时,学校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以教育为主的原则。课程建设的目标必须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目的;教材的编制和课程实施必须坚持教育性第一的原则,学校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要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监督和评价、调整,防止出现商业原则凌驾于教育原则之上的现象;学校应当组织必要的、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培训,以保证课程开发人员的专业水准,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的质量;要防止把课程开发和实施权“承包”给社会相关组织和人员的简单化的“合作”方法,那样做会使课程偏离学校教育的方向,出现商业化、广告化的不良现象,从而产生负面的教育影响,背离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以上三种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路径是最基本的,具体到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建设的实践中,课程开发的模式则是多样的,但都不外是三种模式的变式运用或是组合使用。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一般都会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地方的课程资源的现实情况,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形成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方法。但是三种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原则,则有着普遍性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