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的内容(专题文献摘录2)

校长课程领导的主要内涵有:
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课改方案;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
第三,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与家长和社会沟通以取得支持;
第六,把有效的经验积淀下来形成制度,同时建设制度文化。
(中国教育报 2007.1.16)
校长的课程领导以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为核心,以营造交流、合作、民主、对话、开放、反思的学校文化为途径,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沟通和评价的管理历程,就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妥善分配运用,以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
课程领导包括五个元素:规划愿景、管理课程及教学、观察教学、监控学生进度和提升教学气氛。
(Krug 1992)
课程领导应当发挥作用,使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应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照顾个别差异,并向大部分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
(Glatthorn 2000)
课程领导者引领学校课程的设计、发展、改进、实施和评价。
(Hall 1996)
校长的课程领导主要是对学校课程政策的规划、推动与评价,其领导常常是涵盖全校的,并以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的领导目标;教务主任的课程领导,在于思考整合学校的人力、物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为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创生提供支持;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肩负着教师课程开发的指导和课程实施的指导、检查的责任,其重点在课程实施层面,属于教学导向的课程领导;年级组长的课程领导体现在学生课程安排、年级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方面,其重点在于年级层面课程实施的具体管理;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工作是把课程具体地落实到课堂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肩负着依据学生需求,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
教师课程领导是指教师在学校和班级层面的实际教学和工作场景中,通过平等、合作、互动、分享的领导方式,进行课程决策、发展课程目标与计划、课程实施及评价(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规划、课程创生与课堂环境、学生学习和其他的课程结果),来实现课程品质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发展。
(谢翌  李朝辉)
课程的领导力是校长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它是学校管理和校长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课程领导力的主要内容有:
(1)准确的理解力。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首先表现在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国家课程的制定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也表现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上。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既体现在对精神的领悟、思想的统一和步调的一致上,也体现在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形态、教育特色和教育能力,甚至根据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学追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经验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作符合实际的校本实施。对国家课程在准确领会精神的前提下的不同理解和实施,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还体现为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2)资源的开发力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实际需求,对学校内部和与学校相关的外部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组织和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学校资源的开发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两部分。学校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及非显性的环境资源。外部社会资源包括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周边的环境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
教师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最需要的资源。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其中既包括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也包括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材有着极大的资源蕴藏量,对教材利用率的高低,往往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教材除了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系统性外,还具有拓展和延伸的空间,具有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因此,它就有了被多重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是课程资源开发所不能忽视的。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受惠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有时甚至是执行者。如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能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按课程的基本要素自主设计、组织、落实、自评、管理德育活动课程,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非显性的环境资源诸如学校的制度文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环境布置等,如果学校能按课程的要素加以整合和利用,让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就能激活学校对课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立体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和周边环境资源具有学校自身无法拥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库,它对学校课程资源是一种填缺、补充、拓展和丰富。
(3)实施的规划力
课程实施规划的制订首先要求制订者有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要考虑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内容的挖掘,以及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课程管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改进机制的建立等。
在课程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中,要充分强调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执行、评价、反思、修正过程中,校长要特别提醒学校全体成员对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的重视和遵循。其基本要素为: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功能。课程内容,即为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和经验。课程方式,即为传递课程内容所进行的组织和设计。课程评价,即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及其判断方式。
要努力探索以学生的人性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提升作为成长中的人的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为重点,以形成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另外,要依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学校课程目标,构建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选修课的限定性选修与自主性相结合;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
(4)文化的构建力
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是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特定文化和精神的产物。课程文化的构建首先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规划的情感认同和精神暗合,它让全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通过艰苦的历练,让他们获得实惠和愉悦。这样课程实施才有精神保障,才能持续积极地发展。
课程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不断唤醒和激发的过程,是推进课程建设的民主化的过程。校长要通过对全体成员的需求的了解、满足和提升,营造互相尊重、和谐、愉快、合作、向上、进取的文化氛围,使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创造者,让大家在潜力释放、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发展,达到人与学校和谐的统一和发展。
课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地沉淀和积累,并在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特色。这个过程的积累与沉淀必须是全体成员经过认同、实践、创造、反思后的感性体悟和理性提炼。它是许多有亮点和特色的个体经验的集合,也是有体系、有序列的优化组合。它具有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
同时,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也是个开放、变化、调整、丰富的动态过程。学校需要不断总结,适应时代的变迁,吸纳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以期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陈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