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那些丞相们(一)少年天子的“左膀右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对于历史,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影视作品。策马疆场的将军,洒脱不羁的侠士,阴郁诡谲的太监……但是却往往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刻板的印象去形容宰相。从二世而亡的秦朝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期间断断续续的一千六百多年,虽然这个名称换了又换,但是但是作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丞相的身影一直辗转在中国历史的每个剪影之中。而他们的形象却不一而足,或是狡诈如狐,或是忠肝义胆,或是碌碌无为,或是为民请命。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今天我们就从汉武帝时期的十三位丞相入手,剖析这个王朝行政编制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群体。

一、“醇谨无他,绾无他肠”——建陵侯卫绾

任期:景帝后元八月——武帝建元元年六月,共计两年零十个月

作为汉武帝时期第一位丞相,卫绾毫无疑问是汉景帝留给年少的汉武帝的政治遗产。主少国疑,又加上强势如虎的窦太后。一位即当过少年皇帝老师,又以谨慎细微而著称的丞相才是最中肯的选择。

卫绾的一生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作为代郡人,汉文帝时期他凭借着弄车之技步入仕途,又因参与平定“七国之乱”而积累了一些功劳最后官至中郎将。汉景帝刘启作为太子时,曾经宴请皇帝左右近侍,卫绾却装病不去。卫绾的这个举动无疑是源自谋求自保的心理,作为太子即便地位再稳固,贸然宴请父亲身边的近侍也容易为有心人所抓住把柄。好在刘启的父亲是一向宽仁的汉文帝,才没有因此而闹出大事。但是卫绾的自保却让他与刘启结下间隙。“绾长者,善遇之。”这是汉文帝即将撒手人寰时对刘启的遗言,但是刘启却依然对卫绾不闻不顾一年之多。此时的卫绾即没有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也没有自暴自弃的荒唐,史书记载“绾日以谨力”,每一日都倍加谨慎。对于汉景帝冷处理的目的我们难以揣测,或许是为了检验卫绾是否真的像汉文帝遗言说的那样忠厚长者,也可能是寻找借口惩治卫绾。但是从后面发生的故事来看,作为皇帝的刘启还是有容人之量的。

有一次,汉景帝召卫绾一同乘车。期间想要赐予卫绾一柄剑,但是卫绾却拒绝并回答说“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汉景帝疑惑像这样的剑最常见的是拿去换东西,难道你卫绾还珍藏着那六把剑吗?“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六把崭新的剑不仅仅证明了汉文帝的遗言,也将卫绾的地位从此牢牢的定在了刘启的心中。

作为上官,卫绾从不以权势欺压下属,有功一起分,有罪自己扛。而正是这样的心态让卫绾的的仕途一路向上,被皇帝任命为河间王太傅。汉景帝时期的除了“七国之乱”,另一个大事件就是废太子刘荣。由此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波及了整个汉朝中央政府。卫绾自然也躲不过去,原本应该成为刘启手中利刃的卫绾因为年纪老迈,侥幸被刘启可怜而准其告假还乡。将追捕栗氏党羽的重任交给了有“苍鹰”之称的郅都。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郅都果然不负众望将刘荣逼死在监牢之中,而郅都本人最后也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卫绾避开了刘荣事件的波及,再一次回到中央政府中去。此时,刘彻已经被确认为新的太子,而卫绾的工作就是作为太子太傅负责教导这位未来的皇帝。之后升任御史大夫,过了五年又成为丞相。这看似一步步如有神助,实则是汉景帝为了刘彻继位所做的铺垫。

不妨假设刘启为刚继位的刘彻选择一位战功赫赫或者威风凌凌的强势丞相,势必会让汉武帝未来的权势之路平添了几分波折。而卫绾这样的性格既不担心会成长为权臣,也没有无法服众的顾虑。从这个层面来看,卫绾确实是不二人选。

但是,卫绾作为丞相,在汉景帝病重时所发生的冤假错案听之任之,毫无建树。显然,醇谨之人有了小心思,只顾着做个老好人,却没有从根本上做个好丞相。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继位之后,卫绾作为丞相继续辅佐刘彻。此时,国家大权皆在窦太后的手中。汉武帝下令全国举荐贤才时,卫绾提出应将纵横家和法家排除在外,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卫绾对于“罢黜百家”的想法是认同的,但是这样就和坚持“无为而治”的窦太后产生了理念上的冲突。而正是这样的冲突,卫绾彻底的离开了权力中心。离任的卫绾几年之后病逝,谥号哀侯。

二、为国有功,不知时变——魏其侯窦婴

任期:建元元年六月——建元二年十月,共计一年零四个月

窦婴是个有本事的人,最早作为外戚登场的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一步步的登上权力巅峰。身为外戚,窦婴丝毫没有依赖于窦太后的意思。在一次酒宴之上,汉景帝酒后失言,说道百年之后将要传位给自己的亲弟弟窦太后的小儿子梁王刘武,这样的局面自然让窦太后十分欢喜。但是窦婴却是当即直谏,直接指出汉景帝言语中的不当之处。虽然这让汉景帝幡然醒悟,但是也彻底将窦太后得罪,最后被逼的不得不告病请辞,即便如此窦太后还是取消了窦婴参与国家大朝会的权力。

但是好在窦婴除了外戚的身份之外,还有一身的本事。吴楚七国之乱,窦婴临危受命,驻守在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有力的威慑了两国,从而避免了中央政府陷入多处作战的窘境。因为军功,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后来的窦婴又因为太子刘荣被废和汉景帝刘启产生矛盾,愤而辞职。最后在人劝说之下,才向汉景帝认错。由此,窦婴才又一次获得了中央的青睐。

汉武帝继位之后,因为丞相卫绾告病而归,纠结在窦婴和田蚡两人之间谁为太尉,谁为丞相。田蚡接受考虑到自己威望不足,于是便接受门下食客的建议,通过武帝母亲王太后暗示将丞相之外让给窦婴。以此来为自己博一个“让贤”的好名声。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窦婴走马上任成为汉武帝的第二位丞相。

窦婴和田蚡推崇儒家学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窦婴采取建立明堂,废除关禁以及驱逐列侯们回到封地,不得在长安逗留。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打击汉朝建立一来的功勋权贵的嚣张气焰,将权力收归皇帝之手。但是这些措施深深的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列侯集团的利益。而这些勋贵大多娶了汉朝的公主,于是诽谤窦婴的话语自然源源不断的向窦太后涌去。原本在理念上就有冲突的两姑侄,虽未到势如水火,但是把窦婴从相位上拨拉下来却被窦太后提上了日程。

恰好,此时御史大夫赵绾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将奏疏送给窦太后,言下之意就是建议汉武帝将窦太后所掌握的权力彻底拿到自己手中。这下自然是触及到了窦太后的底线,于是“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窦婴短暂的权力巅峰到此戛然而止。

与作为刘彻亲舅舅的田蚡不同,窦婴因为受到姑母窦太后的厌恶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资本。但是此时的他却依然没有认清形势,自顾自的豢养门客,但是趋炎附势的宾客却都渐渐离开了他,投靠圣眷稳固的田蚡去了,这种情况在窦太后去世之后显得更为严重。

窦婴消沉了,好在此时灌夫没有离他而去。失去权势的窦婴想要借助灌夫去报复那些弃他而去的势利之徒,而灌夫也想着以窦婴为桥梁去接触权贵阶层。而正是灌夫,让田蚡与窦婴之间产生摩擦。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窦婴的死,可以说是新老外戚之间的一次博弈的结果,也是汉武帝清扫窦太后残余势力的一次行动。但是窦婴是可以躲过一死的,正如汉景帝刘启拒绝窦太后任命窦婴为丞相的建议时说的那样,“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窦婴这个人自以为是,做事轻浮草率,难以持重。这个难以为相的原因何尝不是窦婴难以善终的原因呢?

无法认清形势,被罢免之后仍旧在长安逗留,甚至和灌夫一起报复背离自己的所谓“小人”。我们不知道窦婴在这样的报复中是否做下恶事,但是无法平静理智的面对自己的失势,这是何其不智!或许有读者朋友认为窦婴的为国平叛的功劳和为友求情的血性不该惨死街头,但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何其惨烈,我们哀其不幸,但是也必须正视窦婴的弱点。

三、攀树而生,树倒而散——柏至侯许昌

任期:建元二年三月——建元六年六月,共计三年零四个月

这是个让后世读者容易误会的一个名字,因为作为地名的许昌要比作为人名的许昌名气大得多。不知道是否故意为之许昌这个人在史书中记载并不多,或许是他的成为丞相并非来自汉武帝的任命,而是窦太后完全夺取最高统治权架空刘彻的一个手段。

在刘彻即位之初就表现出与祖父和父亲不一样的气质,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而这个种朝气之中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意味在里面。面对崇信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曾祖母窦太后,刘彻却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其实客观的来说,汉初施行无为而治确实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连年征战的中原大地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只能依靠缓慢的休养生息,从高祖刘邦到景帝刘启历经数十年才让沉寂的中原百姓恢复了一些生机,但是这种无为而治的后果也渐渐显现出来,无论是面对匈奴入侵只能被动防守;还是各个诸侯国尾大不掉,甚至引发“七国之乱”;亦或是贵族功勋目无法纪,肆意压迫百姓等等都时刻威胁着对汉朝统治的稳固。所以,刘彻登基之后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变更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权,确立更加清晰明确的统治秩序。而能够帮助汉武帝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只有儒家思想,准确的说是参杂了法家、名家等学说之后的儒家思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彻的第一任丞相卫绾因病辞官之后,他便启用了对儒家学说抱有好感的窦婴和田蚡作为丞相和太尉;同时又任用儒家文士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等等,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刘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建元新政”。既然是改革,必然是触动了旧有利益集团的利益,让这些新上台的官员成为列侯们眼中钉肉中刺,抓住一切机会在窦太后面前中伤这些改革措施。而此时的赵绾却上书让刘彻彻底夺取窦太后手中的权力,从而完全掌握汉朝中央统治权。

这样一来,就等于彻底和窦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撕破脸皮。胳膊拧不过大腿,此时的汉武帝尚未完全能够服众,中央绝大多数权力仍旧掌握在窦太后手中。窦氏抓住把柄,将窦婴、田蚡革职,赵绾、王臧等人被逼自杀。

为了防止再一次发生此类事件,窦太后任命柏至侯许昌接替窦婴出任丞相一职。许昌也就成了汉武帝的第三位丞相,在任期间,许昌秉持黄老思想,与窦太后步调保持一致。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让许昌在丞相之位上呆了三年有余,却毫无建树。不客气的说,只能算是傀儡。

但是窦太后总是会死的,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借口许昌等人“坐丧事不办”将其一撸到底,撵出中央权力中心。

这三位丞相是汉武帝继位之初所选任的,他们经历反映了此时汉朝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角逐。相对来说,出身较低的是卫绾,只是由于他的性格让汉景帝放心让他为少年天子保驾护航;而窦婴出身外戚,许昌出身在功勋世家都是汉初官吏出身的常态。随着许昌从丞相之位的跌落,汉武帝开始彻底掌权,也宣告了中原内外他可以任意挥洒,黄河两岸再无掣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