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故事//学开车(附:童谣朗读)
发现好童谣,凸显好作者!
童谣故事
童谣故事:学开车
童谣原创/王心仁
收集整理/王宗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农村跑运输的汽车很少,汽车司机更少,十里八乡都很难有一个汽车司机。
当地有一个退休军人王思修,他退休一回来就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给老百姓拉煤,人们称为“煤车”。当地有一个小名叫王彪的年轻人,一心想跟他学开车。那时好像没有驾校一类的培训机构,至少县乡一级没有,会开车的人,是很吃香的。要学开车,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和仪式,比如磕头拜师等程序,不是想学就能学的。王彪经过几番努力,师傅收下了他,先学跟车,打下手。
那时的汽车是采用摇手柄打火起动。由于乡村公路坑坑洼洼,汽车经常熄火。所以,师傅也需要一个徒弟或跟车的在路上帮助摇摇手柄。
有一次,王彪跟车到了小地名叫雷公窝的地方,汽车一打腾(突然停止),熄火了,王彪就一步跳下车,提起摇手柄使劲摇了起来,把火打起后,汽车往前开走了。不知是他师傅故意收拾他,还是那段路不能停车,反正汽车朝前开,王彪就提起摇手柄在后面追,一直追到累口顶(小地名),才追上了汽车,气喘吁吁地坐进了副驾驶室。
王彪的伯父叫王心仁,幽默风趣,爱扯言子,喜欢把人家的好耍事情编成顺口溜。当地人也喜欢念他的那些顺口溜,传播很远。
这个情景被在雷公窝种地的王心仁看到了,就编了一首顺口溜:
王彪,不说吹,
天天撵煤车。
煤车一打腾,
摸住师傅的摇手柄。
摇手柄,几摇摇,
跟倒煤车条(追赶)。
条(追赶)齐累口顶:
“思修哥,累得很!”
这首顺口溜,其实就是非常有意义的童谣,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顶针手法,朗朗上口,生动有趣。
这首童谣一出来,周边几个村庄的娃儿放牛的时候,就在山上念诵,这山念了那山念,此起彼伏。甚至像比赛一样,越念声浪越高,连大人看到王彪也要念一遍,互相取乐。当年文化匮乏,念诵这样的童谣,也给生活增加了欢快。
现在回想起来,仿佛还有童谣的声音从山上传到耳朵的感觉。
其实,今天回头看王彪的作为,他是有远见的人。在王彪生活的那个小村庄,他是第一个学习驾驶技术的人,而且是第一个把老家的房子拆了修建到大公路旁边的人。他学开车的那种吃苦精神,敢于创新的大胆想法,其实是值得学习的。
王彪是个热心人,很有乐于助人的精神。比如,王氏先祖们的一些坟墓没有立碑,他就组织族人筹资进行修坟打碑。现在,他生活的那个叫杨氏田的地方,遇到红白喜事,大家都喊他当支客官,一干就是几天几夜,没有收过一分钱的报酬。一个村庄,不管大小,只要是支客官,都是有威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受族人和邻居尊重的人。王彪没什么文化,很多礼节上的规矩,他在老一辈去世后才开始学习,有时还到其他地方请教。所以说,他除了是个热心肠的人,还是一个乡村文化的传承人。说实话,热心乡村民俗的农村人已经不多了,所以我尊重他,专门把他的故事整理出来,附上这首《学开车》的童谣,也算一缕乡愁吧。
王彪喜欢开玩笑,乐观开朗。所以,尽管他已经是四十多岁了,偶尔还有人拿这首童谣来捉弄他,他也不计较,反而嘿嘿地大笑。真是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