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说“我”

拖更有些时日了,在此表示抱歉,今天开始继续更新【每期一字】这个系列。

“我”,贯穿千余年,可以说是汉字当中频率比较高的字了。有关“我”的成语,比如“我行我素”、“尔虞我诈”;有关“我”字的姓氏也有;要说最常见的便是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那么本期且斗胆来说一说这个“我”字,一抒自己心中想法。

记得在大学读书那会,上文字学课时,我们那位老师举了这么个例子,“手里抱着一个'我’走上战场”。初听此例,甚觉有趣好玩,这就要从“我”字的本来意思说起。东汉许慎在其《说文》里记载,“我,施身之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一曰古杀字。”及清末甲骨文尘封千年再次现世之后,学者李孝定在其《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契文'我’像兵器之形,以其似戈故与戈同,非从戈也……卜辞均假借为施身自谓之词”。如此一来,大致就清楚了,“我”像兵器之形,作为一种武器,或许与戈矛相似,字形才从戈,后来被借去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慢慢地其本来意义反而很少见用了。这样的例子,汉语中有很多,比如“困难”的“难”,单看形旁“隹”字,可知其为一种鸟类,但文献中偏偏不见记载,于是乎本义就不再流行了。正是如此,我们在随后的文献中,“我”字经常充当第一人称代词来使用,其频率之高可见一斑,比如《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比如《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还比如《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

从一种兵器到借指人称代词的变化,这二者会有什么关系呢?先民起初创制这个语词时,兴许是语音上的相似,为了减轻造字负担,便临时借“我”表示“施身之词”,逐渐地临时便成为了“常态”,本义却隐去了。如果要追究下,“我”字本义和借义之间的联系,是否可以这么想,一个人手握兵器“我”对着敌人,此时的兵器便代表着自己,自己是施行攻击动作的一方,这与今天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来说自己相类似。或许因为此故,先民便选择“我”来借作第一人称代词。

先民在“我”从武器到自称这一转变上,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出,古往今来,人们认识外界差不多都始于对自身的感知和确认。人类刚一来到这个世上,第一件事便是认识外界,而认识外界的首要便是形成自我意识。这自我意识也是随着年岁而发展的,从孩童时候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成熟转变,无论是谁,都是必经的一个阶段。

关于“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哲学“三连问”,即“我是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些玄妙而有些深刻的哲理,自古及今,无数人为之着迷,比较出名比如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很多觉察不到的、隐秘的情感、愿望和冲动。他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人格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简而言之,“本我”,与生俱来,遵循快乐原则,完全隐藏在潜意识内部;“超我”,是父母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内化,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并非完全在意识之内,仍有我们难以觉察的部分隐藏在潜意识中。能看出来,“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存在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是由自我来调节的,一部分能被意识到,但大部分仍存在于潜意识。而“自我”责任重大,不仅需要兼顾内心的“本我”和“超我”,还要考虑外部现实的要求,承担着一仆三主的工作。

“庄周梦蝶”这个成语,想来大家是熟悉的。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这个玄而又妙的问题,一度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们对“自我”的识别,往往会影响到现实的感受。生处当世,一不留意会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原有的初心。但人人都想时刻拥有自由而闲适的生活,可奈现实何?最近看一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出身于商人世家,从小不喜经商,而对自由闲适的读书生活向往不已,但现实之中,常常会感到苦闷。苦闷的是,家业不得不继承;忧虑的是,自己那颗闲适之心只怕永远在梦中了,也许只能在梦中才能感受庄周那种心情。即便几千年前的庄子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何况今人?

屈原,大家也熟悉,一位有名的忧国忧民的诗人,《离骚》可谓诉说了其内心的忧思。与外界联系之中,他选择的是不妥协、不将就,故而说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话。这是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虽然会让自己很悲苦、很压抑,但说来也实属无奈。如范蠡、张良之辈,游于现实之中,而又能及时超脱现实,回归初心,这也是一种处理“我”与现实的态度和方法。千百年来,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被后人传颂不已。说起来,不管是屈原式的不妥协,还是范蠡式及时的游刃其中,皆由其内在的行事原则所决定的,也不能以后人之心苛责于他们。

曾记得这么一句话,“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六千年的时空流转,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这句话很妙的解说词很巧地诉说了人类几千年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关注与认识。此话很诗意,细想悦耳动听。经过时空的流转,人们由最初的类人猿演变为今天的模样,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一直未曾停止过,即便在智能时代下,人类仍然在这方面孜孜以求。对于“我”,关涉内心,微妙且复杂,即便某些公司声称可以研发出能够超过人类认知的机器,但若想彻彻底底超过人类的认知,几乎是不可能,我一直持怀疑态度。

说到这,又想起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心学”一经诞生很受世人欢迎,因为他主张,“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便让世人认识到“我”之提升并无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只要“一心向善而良知”就皆有成为圣贤之可能。也正因此,“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明朝的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引爆了明朝后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于是乎“心学”体系便成为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直也有这么个想法,“我”虽人皆有之,但在尘世中,仍需用心呵护与对待,稍有不慎便有“消失”的可能。为此,也一直告诫自己,即便现实再骨感,也不能弃“我”而不顾。

谨以此文与君勉励!

(0)

相关推荐

  • 汉字探微(166):莫敢谁何——释“何”

    朱英贵 "莫敢谁何"这个成语源自汉代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常都是将其解释作没有谁敢怎么样.其实,这个成语中的"何& ...

  • 汉字探源:我字本义真的是武器吗?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我字,每个人天天都在用,都在说,也都知道我字的意思是第一人称代词,但未必人人都知道本义. 我字,<说文解字>认为,"我,施身自谓也--从戈从禾(去掉捺).一 ...

  • 古代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

    现代常用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有"我.我们",是比较单纯的.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要复杂,经常使用的有"余.予.吾.我"四个,还有"朕.印.侬& ...

  • 【每期一字】说说那些年关于“雪”的故事,忆忆那时之岁月!

    今冬的第一场雪,准确来说,是雨夹雪,纷纷扬扬地飘洒着,想起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头的那段话,"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那本期就来 ...

  • 【每期一字】如果历史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番吧!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周国平 我有一个梦想,那是与历史对话,与历史交流.曾记得郭德纲经常引用的一首定场诗,"道德三皇五帝,功 ...

  • 【每期一字】说“书”

    2018年1月已过半月有余,[每期一字]系列也出来两期了,本期继续这个系列吧.每日晚上出去闲走,当走在人行天桥之上,望着那桥下夜景,想起一句话,繁华之后也尽是落寞,道不尽也说不完.千古之下,唯有书纳万 ...

  • 【每期一字】说“和”

    提起"和",你会想起什么?也许你会想起一堆与"和"有关的成语,比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也许你会想起与"和"有关的故事,比如&qu ...

  • 【每期一字】说“年”

    提起"年",每个人都能想起很多与"年"相关的.不同的民族里,迥异的文化中,西方有圣诞节,而我们有春节,"年文化"可以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 ...

  • 【每期一字】说“秦”

    说起"秦",会想起很多,有成语"秦晋之好",有秦国.秦朝,还有秦氏,甚至罗马的大秦吗,等等.这个字说来也很有意思,本期且来说一说. 何为"秦" ...

  • 【每期一字】说“玉”

    说起"玉",都不陌生,与"玉"有关的词很多,名字中带"玉"的也不在少数,无论古今中外,"玉"在人们心中都是美好的代表,它 ...

  • 【每期一字】说“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可以说是崇尚"颜值"的时代,将"颜色"带上了量的指标,也是人类的一种变化吧.对错与是非,且不论.何谓"美"?也许这个 ...

  • 【每期一字】说“人”!

    人,单从现代字形来看,一撇一捺,虽书写简单但做起来却着实不易.有"人"字的成语也是不胜枚举,一说一堆.有关"人"可以说很多,究竟从哪开始呢?为此想了好多天,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