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训诂】从《寻找杨荣环》系列专题谈京剧史文献研究

前不久因为早年间京剧演员“牌“、”位”的问题,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议论,本平台也转载了《【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出科》一文,有好多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大家有的惊讶,有的感慨,当然也有极个别认为不以为然的。针对个别人对《寻找杨荣环》一文的一些质疑,笔者今天想从“京剧史文献研究”的角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进行京剧史文献研究要端正心态,实事求是。也就是说研究史料文献,必须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要仅凭主观好恶,戴着有色眼镜去整理。史实是怎么样的,就客观地根据相关文献进行陈述,至于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了。

《寻找杨荣环》问世以来,有人认为记录偏颇,总是去研究某人的黑历史。但我们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作者从“史实”角度发声的研究方法是值得赞赏的,从《寻找杨荣环》一文中看,作者秉承尊重历史的原则,绝不是在以个人喜好去专查正面或负面的报道。比如:

杨荣环是荣春社的学员,究竟何时入科,我(作者)没有细查,手头最早见到关于杨荣环的报道是1940年1月10日的《戏剧报》,在这张报纸的第四版上有一篇《谈杨荣环》的文章,其中这样写到“荣府(指荣春社)青衣台柱孙荣蕙是今年红的,想当年荣蕙和荣环互争短长的时候,还不知鹿死谁手,不想数月功夫,荣蕙一变为荣府台柱,现在红的都快发紫了,可是小环还是一个没名的小天使了......寄语荣府当局,应急力教诲小环,恐孙荣蕙以下,就属小环了吧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荣春社里最红的是孙荣蕙,杨荣环是1942年左右才后来者居上,一跃成为荣春社台柱的,这还是因为“连演乃师亲传尚派剧目颇得好评,荣环唱腔念白等力模乃师,尚小云对之颇钟爱。”(见1942年第190期《立言画刊》)这两个不相上下的高材生,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是在你争我斗中度过的,终是孙荣蕙没有杨荣环的手腕高,而处于下风。
以上不是在褒奖杨荣环先生么?再如:
“……这份声明没有找到原件,而从报道里得知,尚小云对他也很器重,有人传说他不知道什么原因要与家庭脱离关系,更有传说因桃色纠纷受人诱惑而堕落等等。笔者通过资料分析,这都不是事实……”
以上也足以看出作者的中肯。

我们再仔细看一些相关的议论:有的人认为

“而对于某某某先生后人的观点……毕竟您对于其文化程度、科学思维、年龄健康和性格等状况未必都了解,不能听到不同声音就非要一争长短。

什么是“年龄健康”呢?年龄大了就可以乱讲?还是健康有了问题,就得按照病人的谬论去认知?再说,读者不晓得某位后人是怎样的观点,怎么去理解?这些人其实是为了打击一切自己不喜欢的声音,让著文立说者噤声,以杜天下人之口。我们毕竟不是在写小说、编剧本,文献研究还是要实事求是一点好。

 第二,忠实于历史文献,不是全盘肯定,更非全盘否定。《寻找杨荣环》经过详细考证、研究和整理的历史事实,均有据可查的,大家既然喜爱京剧艺术,就不能默许“无中生有”的现象。

有人不是说:若提供不出文章所指这出戏的老广告,并证明某某是二牌,就必须删除有关(某某某跨刀的)文字。那就说明这个人也承认当年的报纸报刊,那总不能厚此而薄彼吧。

对艺术家艺术经历进行史料整理,这属于历史文献研究的范畴,这和对他艺术的评价根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文献浩如烟海,确实会有偏颇,但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还能流传下来的,一定是发行量大,可信程度比较高的资料。再说,不同的报道还可以互为佐证,认真研究,也不至于会对历史人物有极偏颇的评述。

比如这一张历史照图片:

1948马连良与名票旦杨荣环之《摘缨会》照片  

我们看到这张图,就不能武断地认为杨荣环先生是个票友,他可是荣春社出身,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当年的记者应该不会故意为之,只能说明杨荣环的知名度不甚高,当然记者也不会把与马先生并挂头牌的角儿写成票友吧?

第三,京剧史文献研究要有价值,不研究“伪命题”的素材。

有人说报纸广告就是“并牌”的铁证,也有人说报纸怎么排版格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说到底是一种人为的操作。早先的报纸广告并没有一定的规格,更不用说与班社规制一致了。慢慢地出于自身形象宣传的需要和对新闻传媒影响力认识的提升,报纸演出广告才越来越花样百出。但报纸广告的发展轨迹有一个规律,就是越来越彰显突出主演的地位。不管是“躺着”、“坐着”、“站着”,还是单独加一块牌子,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演员在班社中的地位和演出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从报纸广告看谁是头牌,或谁和谁并挂头牌本身就是没有研究价值的“伪命题”,因为它根本就是一种商业宣传,并不是准确反映一个戏班里每个“角儿”的准确地位。尤其是注明“合作”的广告:

1947年08月09日《华北日报》毛世来、叶盛兰合作演出《南界关 战寿春》

1947年8月10日,和平社与育化社在北京庆乐戏院合作演出,毛世来与叶盛兰、杨盛春、孙盛武、贯盛吉、陈喜兴、刘连荣主演了《南界关·战寿春》,这是目前查找到的最后一次毛、叶合作演出这个戏。当时《华北日报》游艺专栏做了宣传:特烦两班合作贡献,数载未演精彩佳剧;文武香艳、夙著盛誉、轻不一演、伟大名剧!1947年前后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市面萧条,演出市场不甚景气,两大班社选择《南界关》这一剧目合作演出,可以说毛世来、叶盛兰作为两位班主(老板)并挂头牌。

那么,像这种情况:

1947年11月25日《华北日报》毛世来、杨荣环合作演出《娟娟》

这些演员的名字也一样大,能说这13位并挂头牌么?所以,研究史料还要客观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再说什么是“隐私”?若是研究史料还要认为报纸上曾经的报道是“隐私”,那也是个“伪命题”。在当时来看,如果当时的报纸涉及到了某人不实或不愿公开的私生活,那就确实涉及“隐私”,都拿到台上去表演,去宣传的的商业演出情况也属于“隐私”的范畴?

数十年前的报道流传到今天有多少人看过?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况且,作者所依据的材料本来都是已经存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我们应该支持《寻找杨荣环》对京剧老艺人的艺术经历进行严肃的考证和研究,而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去妄加批评。

所以,正确看待和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很重要的,坦荡的记录历史,以坦然之心去考证和纠正历史错误,这是值得大大的赞赏的。

(0)

相关推荐

  • 【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出科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钟强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杨荣环为马连良先生跨刀,而引起杨家后人的极大不满,且不说初出茅庐的杨荣环能为马连良跨刀,是多大荣幸事,单就这篇文章来说,原文并没有对杨荣环有任何诋毁之意,相反 ...

  • 9大京剧头牌《马字令》实在罕见

    9大京剧头牌《马字令》实在罕见

  • 穆瑞璋:京剧环(杨荣环)迷们的福音

    杨荣环(1927年-1994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祖籍北京通县,生于河南安阳.9岁经宋遇春介绍入尚小云主持的"荣春社"科班,从贾多才.于连泉(即筱翠花)等学花旦,后又从胡长泰 ...

  • 杨荣环京剧《浣纱记》选段

    杨荣环京剧《浣纱记》选段

  • 京剧“9大头牌”原来是真的?一开口,果然名不虚传!

    京剧“9大头牌”原来是真的?一开口,果然名不虚传!

  • 【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组班

    历史文献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公布于世的文献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历史的素材,就戏曲来说,我觉得开放的文献平台,最大好处就是揭穿了一些人的谎言,纠正了很多历史的错误,谁都一样,口述自传等等,历史粉 ...

  • 【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被困

    杨荣环有了张盛利的帮助,社里的事顺手多了,但是他还是想把承华社的大管事李春林请出来,而李春林呢,从李世芳开始就不愿意再担任这个角色了,因为李世芳的班里太复杂,并且李世芳也不太听他的话,所以他就隐退了. ...

  • 【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拜师

    三小名旦经过青岛的这个局面后,无形中已分出了优劣,也确定了他们今后要走的路线. 回到北平的许翰英,似乎没有更多的追求,而是还想走那种销红票的路子,但是总走这个路子也会招人烦的. 陈永玲和杨荣环都想拜梅 ...

  • 【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提携

    拜师后的杨荣环总算是踏实了许多,依然住在梅公馆,但对北归的事,暂时还没打算,表面上很有乐不思蜀的样子,私下里却是暗自使劲. 杨荣环此次到上海,除去拜梅兰芳以外,主要还有观摩梅兰芳的演出,可是在天蟾舞台 ...

  • 【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跨刀

    苏州前六天戏码为<甘露寺>.<三娘教子>.<打渔杀家>.<四进士>.<游龙戏凤>和<桑园会>双出.<马义救主>等,6 ...

  • :也说名旦杨荣环的出科与走红

    编前语 昨日京剧道场刊登"1948年马连良赴港之前"一文,以充实马连良先生生平事迹之遗漏.其中涉及杨荣环先生与马连良先生在苏州演出事项,为某网友留言指摘,认为原文"二牌& ...

  • 【读史】也说名旦杨荣环的出科与走红

    写下今天的这个题目,与刚刚读到的一篇文章有关-- [原创]1948年马连良赴港之前 这篇文章是"京剧道场"公众号钟强老师的一篇网文,从去年开始,钟老师为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 ...